APP下载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外侧入路保留梨状肌防止早期后脱位的研究

2017-07-17沈勇灵陈爱民陈燕才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18期

沈勇灵 陈爱民 陈燕才

【摘要】 目的 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外侧入路保留梨状肌防止早期后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98例THA患者, 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49例。对照组给予THA后外侧入路切断梨状肌治疗, 观察组给予THA后外侧入路不切断梨状肌治疗, 并观察临床效果, 比较两组置换后6个月发生的脱位情况。结果 98例患者手术切口长度7~10 cm, 平均长度(8.75±0.63)cm;手术时间50~100 min, 平均手术时间(71.67±20.82)min;出血量125~196 ml, 平均出血量(158.65±35.89)ml。优71例(72.45%)、良22例(22.45%)、中5例(5.10%), 差0例, 优良率为94.90%。术后6个月随访, 观察组发生髋关节后脱位1例(2.04%), 对照组发生髋关节后脱位6例(12.24%);观察组术后早期后脱位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HA后外侧入路保留梨状肌能够降低早期后脱位的发生率, 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 减少了患者住院费用和康复时间, 提高了生活质量, 减少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关键词】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外侧入路;保留梨状肌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8.038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 关节疾病的数量逐渐增多。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成为近代骨科领域里最为成功的手术之一, 已被广大医生和患者所接受, 成为治疗老年髋部疾病的主要手段[1]。治疗老年人髋部骨折有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法[2]。早期脱位是THA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有研究表明THA术后髋关节后脱位率为6%[3, 4]。臨床分析THA术后早期脱位原因显得至关重要[5, 6]。鉴于上述原因, 本研究通过THA后外侧入路(Watson-Jones)保留梨状肌防止早期后脱位, 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所引起的痛苦,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2月~2013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THA患者98例, 其中男57例, 女41例, 年龄52~73岁,

平均年龄(64.83±4.79)岁;术前哈里斯髋关节评分(hairis hip scores, Harris)评分32~52分, 平均评分(43.49±5.27)分;新鲜股骨颈骨折29例、股骨粗隆间骨折27例、股骨头坏死24例、髋部骨关节炎18例。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49例。对照组男29例, 女20例, 年龄53~74岁, 平均年龄(64.96±4.81)岁, 术前Harris评分33~53分, 平均评分(43.52±5.31)分;新鲜股骨颈骨折1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3例、股骨头坏死12例、髋部骨关节炎9例。观察组男28例, 女21例, 年龄52~72岁, 平均年龄(64.68±4.97)岁, 术前Harris评分33~52分, 平均评分(43.76±5.33)分;新鲜股骨颈骨折14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4例、股骨头坏死12例、髋部骨关节炎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均选择全身麻醉, 同一组医生手术。患者侧卧位, 采用改良Gibson入路。

1. 2. 1 对照组给予THA后外侧入路切断梨状肌治疗。分开臀大肌后, 丝线标记外旋短肌。于股骨大转子肌腱止点1 cm处切断, 股方肌的股骨近侧部分做部分离断。切开关节囊, 截骨, 取出股骨头, 打磨髋, 试模, 安置髋臼假体于外展角45°、前倾角20°的位置, 股骨头假体前倾角15°。原位修复关节囊、外旋肌群, 逐层关闭整个切口。

1. 2. 2 观察组给予THA后外侧入路不切断梨状肌治疗, 只切断外旋短肌, 安装假体以后原位修复关节囊及外旋肌。

1. 2. 3 术后管理 术后静脉滴注抗生素。术后平卧位患肢外展15°, 两腿间放置三角软垫, 避免患肢内收导致后脱位。术后3 d开始助行器辅助下地渐进性负重行走。

1. 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根据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评定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总分为100分, 优:90~100分;良:80~89分;中:70~79分;差:<70分, 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观察所有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比较两组早期后脱位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手术指标及治疗效果 98例患者手术切口长度7~10 cm, 平均长度(8.75±0.63)cm;手术时间50~100 min, 平均手术时间(71.67±20.82)min;出血量125~196 ml, 平均出血量(158.65± 35.89)ml。优71例(72.45%)、良22例(22.45%)、中5例(5.10%), 差0例, 优良率为94.90%。

2. 2 早期后脱位情况 术后6个月随访, 观察组发生髋关节后脱位1例(2.04%), 对照组发生髋关节后脱位6例(12.24%);观察组术后早期后脱位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6, P<0.05)。

3 讨论

THA是骨科常见的手术, 已成为治疗髋关节病症的重要方法[7]。

3. 1 手术入路的选择 髋关节置换术的后外侧入路是目前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全髋关节翻修术常用的手术入路 [8]。后外侧入路切口以大转子顶点稍后直切, 长度7~10 cm[9]。

3. 2 影响髋关节后脱位的因素 THA后后脱位的发生与许多因素有关。体位性脱位可以通过优质护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康复指导得以避免。假体安装的手术技巧都可以通过大病例经验积累, 减少脱位。

3. 3 后外侧入路重建外旋肌群等软组织的作用 后外侧入路优点突出, 表现为:操作简单, 显露清晰, 软组织损伤小, 可以更好的保留外展肌[10]。但后外侧入路破坏了后方的软组织, 髋关节后脱位发生率高于其他入路。部分术者切除关节囊及外旋肌群后不缝合及原位修复, 导致髋关节后方软组织不稳。

王仁等[11]认为对于股骨头坏死患者, THA术前注重全身状况、关节病损程度及周围软组织情况评估, 术中正确判断和处理病损髋臼和选择合适假体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程旭等[12]认为THA术后锚钉固定修复方式可减少早期脱位的发生。鲁成等[13]认为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重建外旋肌群与股骨大转子之间的完整性及连续性, 有助于恢复髋关节外旋肌群肌力, 降低后脱位率。张磊等[14]认为采用后外侧切口进行THA时修复关节囊及外旋肌群技术能够有效预防术后早期脱位。Moussallem 等[15]认为保留梨状肌的后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易于操作, 并且具有较低的脱位率。

本研究将98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49例, 对照组给予THA后外侧入路切断梨状肌治疗;观察组给予THA后外侧入路不切断梨状肌治疗, 并观察临床效果及置换后6个月发生的脱位。术后6个月随访, 术后6个月随访, 观察组发生髋关节后脱位1例(2.04%), 对照组发生髋关节后脱位6例(12.24%);观察组术后早期后脱位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綜上所述, THA后外侧入路保留梨状肌能够降低早期后脱位的发生率, 减轻患者术后并发症所引起的痛苦, 减少患者住院费用和康复时间, 提高了生活质量, 减少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阙玉康, 胡勇, 丁辉, 等.保留关节囊的前外侧肌间隙入路微创全髋临床疗效分析.安徽医药, 2015, 19(9):1709-1713.

[2] 吴秋季, 刘福旭, 张鉴清, 等.后外侧小切口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临床疗效.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6, 36(1):394-395.

[3] Greidanus NV, Chihab S, Garbuz DS, et al. Outcomes of minimally invasive anterolateral THA are not superior to those of minimally invasive direct lateral and posterolateral THA. Clin Orthop Relat Res, 2013, 471(2):463-471.

[4] 戴繁林, 张鹏, 黄晓华, 等.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后方软组织不同处理方式对术后假体脱位的影响.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5, 30(10):1013-1016.

[5] 向成浩, 陈文革, 蒋从斌, 等.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脱位八例报告并文献复习.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2016, 5(2):114-119.

[6] 林奇益, 李玉茂, 谢晓勇, 等.预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早期后脱位:修复后关节囊及外旋肌群的意义.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 18(40):6403-6407.

[7] 牛雪飞.影响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的因素.微创医学, 2015, 10(4):486-489.

[8] 曾湘骏.小切口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6, 37(1):83-84.

[9] 闵令田, 翁文杰.微创全髋置换术入路研究.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14, 36(3):278-282.

[10] 张鹏, 孔杰, 刘泽淼, 等.全髋关节置换后外侧结构重建前后的生物力学变化.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 2014, 8(6): 779-783.

[11] 王仁, 禹晓东, 许向东, 等.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326髋疗效分析. 实用医学杂志, 2013, 29(14):2353-2355.

[12] 程旭, 冯文岭, 韩宗其. 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早期后脱位的临床研究.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3(13):1430-1432.

[13] 鲁成, 王恒, 刘磊, 等. 重建外旋肌群对预防初次全髋关节置换后关节后脱位的评价. 中华全科医学, 2014, 12(11):1763-1765.

[14] 张磊, 李熙雷, 董健, 等. 修复关节囊及外旋肌群对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脱位的作用.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8, 10(12):1138-1140.

[15] Moussallem CD, Hoyek FA, Lahoud JC. Incidence of piriformis tendon preservation on the dislocation rate of total hip replacement following the posterior approach: a series of 226 cases. J Med Liban, 2012, 60(1):19-23.

[收稿日期:2017-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