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审美之味充盈中学美术鉴赏课堂
2017-07-16杨琴
杨琴
摘 要:对于中学的义务教育而言,美术鉴赏课是必修课程,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由于课程压力,社会以及学生家长并没有将美术鉴赏作为重要培养方向,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如何让审美之味充盈中学美术鉴赏的课堂,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好实践性,在课堂之中充分体现学科的特征,展现美术鉴赏课的审美性。
关键词:美术鉴赏;审美;中学
美术鉴赏课注重学生的是审美体验,追求视觉的享受和感受,带给学生心灵的全新体验。美术鉴赏可以帮助学生欣赏、鉴赏、感受、体验生活中的现象,从而对于世界的文化乃至民族的多元文化有着自己的态度和情感,这就是审美的重要性。
一、本色探究,突出学科特征
对于中学鉴赏的首要就是“培养审美的眼睛”,具有发现美的眼睛才能体会到这个世界的美妙,才能真正的去鉴赏艺术。正如惠特曼所言,艺术之艺术,词藻之神采,以及文学之光华皆寓于纯朴之中。只有善于发现才能感受其中的美妙。美術鉴赏是中学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审美是至关重要的。作为教师,教学是一种手段,辅助学生进行学习,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通过艺术品的直观感受进行欣赏教学的主要特征。艺术教育的其他功能的发挥也是建立在审美的前提上的,以此为基础进行发展和提升。
二、科学合作,畅所欲言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只有让学生真正的融入课堂、参与课堂才能学会鉴赏和审美,如果仅仅是按照老师所说的进行欣赏,固定式的模式和方法会使得课堂死气沉沉,毫无生气,没有思维,没有创造,没有想象。因此在教学环节中,应该加入“畅所欲言”的环节,让学生多一些机会进行自主发言。例如,在教学的时候,学生提出漂亮好看的东西都是美的,这时候可以拿出雕塑《欧米艾尔》作为例子,让学生去讨论何为真正的美。即使外表看起来不完美,但是带给人们的心理震撼和感受却是胜过外在的美,她所传递的就是一种“残缺美”,因此不能简单的将日常人们认为的美丑与艺术中的美丑相等同。在艺术中,有内涵和深度的美才是真正的美,不仅是外在的美,更多的是心灵的感受和触碰。同时,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除了突破以往的教学模式以外,还可以多设置一些问题进行辩论,这样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有所学有所得,每节课都有新的感受和体会。作为教师而言,应该多倾听学生的声音,促进他们的美术学习和自身心理的发展,真正懂得美学鉴赏和欣赏。
三、重视文化拓展,不应过于专业化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经常会抱怨学生画图的形状不标准,明暗的关系没有理清楚,没有真实的理解美术知识。其实真正学好素描和绘画需要长时间的锻炼和练习,因此,教师不应该仅仅看重绘画的成果,以高要求专业化的水平来要求学生,这样会使得学生很有挫败感。相反,应重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美术是人类历史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美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通过美术学习是培养一种文化的欣赏和感受,培养学生对于祖国优秀的美术文化有着自己的理解,对于世界多元文化的包容和体会,多去认识美术的特征和美术的多样性以及对于社会生活的贡献。“鉴赏”是运用视觉的感官结合大脑的理解思考,从感性上升到一种综合的感受,让学生更深入的进行研究和学习。例如在欣赏《洛神赋图》的时候,可以从人物,景物,建筑等不同角度进行鉴赏,不论是内容还是艺术结构,人物造型,环境描述或者笔墨的表现,在不同的时空自然的相互交替、重叠,体现了空间美,结合绘画的背景和人文历史,丰富内涵,让学生体会中国画背后的故事和文明。通过这个过程的鉴赏,让学生了解到《洛神赋图》丰富的内容、高度的历史文献价值以及卓越的艺术才能,如此精美的构图和线条,富有形象性和诗情画意,让学生体会其中的韵味。通过对于作品的鉴赏和思考,感受那满腔热情的感触以及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创作热情。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让学生不仅学到美的教育还可以从中感受到历史以及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
总而言之,对于美术鉴赏课来说,首先应该发挥自己本身特有的审美功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知识的培养以及技能的传授。进行实践的引导和艺术的完美融合,真正的做到将审美之味充盈在艺术鉴赏的课堂中,让学生的思维和心灵都能得到综合性的提高和升华。想要真正达到美学教学的目的,除了进行美术作品的鉴赏外,还要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对于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历史的瑰宝有着自身的理解,这样才能做出客观全面的评价。正如我国现代的美学家蔡元培先生所说:“美学者,应用美学之理论大于教育,以陶冶感性为目的者也。”,这句话揭示了美学教育的本质问题,从情感的角度出发,真正用心灵去感受每一幅作品中蕴含的内涵和个性,体会人性与文化的宽度与广度,这才是真正的鉴赏,真实的做到让审美之味充盈在中学美术鉴赏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段晓云.《教育学文摘》,小学美术中的欣赏课教学.
[2]季水珍.《福建教育》,充分利用美术欣赏课,提高小学生审美能力.
[3]张婷.《山东师范大学》,小学美术教学中图像感受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