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职业能力本位的高职机械类课程改革研究
2017-07-16张总
摘 要:教育改革是近年来发展的一个主题,对于各阶段的教育进行符合未来发展的自身特有化改革是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在对高职教育的改革中,根据高职教育本身为社会输送专业技能型人才的特点,即其改革的主要方向是要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本位。为实现相关方向的改革,高职教育在多种类型的课程中都进行着思考探究。在高职机械类课程的改革越来越受到更多的人的关注。
关键词:职业能力;高职教育;机械课程;课程改革研究
一、综合现状分析
1.机械类课程发展现状
机械制造专业在课程改革中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的引导将产品实现过程加入到课程教育内容中去。为机械类课程的改革发展指明了基本方向。这一指导也符合对于当前对于职业岗位群的基本需求。但现阶段,社会对于高职机械类培养要求为培养更多能够直接进入企业工作有着较高综合素质,较强职业本位能力的人才。高职教育对于这一要求尚不能满足,现存的高职机械类教育教学方式主要包括对学生基础理论体系的培养,相关创新思维的培养以及动手能力的培养。整体来看,这样的教育模式有着长远的发展意义,为了人才的可持续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但是,社会以及企业的显示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当前的职业教育课程包含基本理论方面课程如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制图,计算机制图;实用技术如工程材料热处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等等方面。通过对具体课程安排的了解能够发现,现有的高职机械类课程在对学生职业能力本位的教育存在漏洞不足。
2.当前职业岗位需要
对于机械专业技能型人才在我国有着十分丰富的岗位需求。诸如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就存在大批的制造业,随着近年来技术交流的不断加深,各种新产品大量出现,在上午形成系统化生产的情况下,机械制造方面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在企业的岗位需求中,制造、施工、运行、维修、测试等等方面都有着专门人才的需求。高职毕业生是否能够在毕业时就具备较好的职业本位技能,是当前工厂企业所看重的方面。相關企业单位希望,高职教育完成后,毕业生能够马上进入企业进行设备使用,维修改善,技术制造等等方面操作。并且希望相关的毕业生能够有着长远的发展潜力能够在职业本位的技能上获得更好的提高。
二、对传统教育的思考
高职教育有着其特有的职业属性,对于传统的高职教育进行分析能够更好的洞悉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律,能够为改革的发展奠定基础。针对机械类课程在高职教育中的传统发展中所表现出的种种矛盾才能在未来的改革发展中,寻找到更优化的解决办法。传统高职教育有着如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1.传统高职教育缺乏对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完善
传统的高职教育中,在课程的设置上对于理论知识的教育过度偏重,对于工程实际,技能培养,职业导向等方面有着严重不足。机械类课程的设计安排中对于理论知识内容占据较大比例。进而造成相关教学存在大量的工程运算,浪费较多时间。没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单纯为传授知识而进行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还造成专业与学生学习之间的矛盾。过高的理论知识内容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高职学生来讲,学习难度较高,不易记忆,随着课程的不断进行,渐渐地丧失对机械类课程的学习兴趣。最终被动的接受相关的知识教育,失去学习目标。一旦这种局面形成,高职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综合结构难以形成。无法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
2.过于遵守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适用于大部分的教学需要,但不同的专业都有着其本身所特有的种种特点,知识一味的遵守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势必对本专业很多知识能力的教学传授造成严重的影响。就机械类专业来讲,过于遵守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其在实际的发展出现重理论、轻实践、重教导、轻应用的现象。这种现象与实际所需的在拥有理论基础的前提下有着更高的专业技能的教学目的相悖。学生的得不到更多的实践感悟,没有相关的实践经验,教学与实际工程脱节。影响学生在毕业后不适应相关工作的操作。
3.灌输式课堂教育
灌输式的课堂教育虽然能够快速的将大量的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传授,但这种模式并不适用于机械制造相关课程的进行。机械制造相关学生与一般专业学生相比更习惯以观察、体悟为主要形式的学习。灌输式的教学使得其对专业学习难以适应,最终丧失对于知识的学习兴趣。限制了学生自身潜能的挖掘,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最终,传统下的高职教育只能变成概念式的高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本身的属性相悖。
4.传统教育没有形成相关专业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高职教育在进行机械类课程的考核评价时更多依据传统专业的模式。通过纸面试卷考核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考核。显而易见的,这种考核并不能对学生综合素质做出考量,只能完成基本的理论知识的考量。传统的考核模式有着明显的限制性、定向性、唯一性等等弊端。无法对于学生做出更加综合的检查与评定。评价考核体系的不完善不能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带来促进的作用。
三、突出职业能力本位的机械类课程改革策略
1.课程内容教学改革
通过分析传统的机械类专业的课程教学发现,依据一般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本身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并无效果。传统的理论灌输型的教学方法只使得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不利于学生观察体悟的提高。对于课程内容进行改革,减少理论知识的比例,增加一典型机械或相关产品的示例说明讲解,培养学生直观的感受,增加更多的技术技能的教学,并设置的更多的实践课程,令学生有更多的实际操作体验。通过更多能够切身体会的环节的增加来发掘学生在机械制造方面的潜力。
2.职业技能的培养提高
对于高职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是其最终的目的。高职院校也应该把握自身的属性增强相关方面的措施。学生在进行高职教育的过程中,院校除了进行基础理论的说明教学,更多的应该就社会所需要的技能性人才具体要求来对学生进行培养教学。增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增强其实际工作的能力。通过建立综合素质培养方案进行系统的非常规的教学培养。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专业设置专门的教学方法。以学生毕业能上岗,具备较高综合素质为目标进行突出职业能力本位的教育教学。endprint
3.具体的实施方法
(1)相关部门进行改革指导。对于课程改革的进行,相关教育部门要根据当地区的更重发展因素进行协调分析后对于具体的改革方案做出指导,尽量使改革能够在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后取得巨大成效。相关部门要仔细调查当地)区在机械制造方面的需求,并积极与企业进行交流以求获得企业的支持。充分利用现实资源对高职院校进行改革措施进行帮助。另外,在分析当地区的特点后,颁布各种指导性文件,为高职院校的改革指明方向。
(2)学校加快教学模式改革。学校要勇敢创新,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学长久以来已经形成习惯,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势必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产生许多新的矛盾。学校要坚持改革方向,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进行大胆的改革。在机械制造类课程的改革中重新划分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比例,加强实践教学力度,重视学生实践教学效果。完善教学评价制度,突出学生职业本位能力的考核。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
(3)教师教学改革。以往的教学多是进行灌输式的理论传授,这对机械制造类课程中效果极差,书本知识不能将实际的经验体悟传授给学生。教师主动对自己教学方法进行改变尽可能向实践教学方向发展,例如在教学中添加更多的示例教学。另外,将工厂企业中的技术人员引入实践课堂教学中来,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能够更加直观的对学生进行满足现实需求的教学。
四、结语
教育改革逐步推进,在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中要仔细的考虑各种现实的因素,教育改革是为了满足现实发展需要,满足社会需求而进行,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需要。在对高职教育的改革中,根据高职教育本身为社会输送专业技能型人才的特点,其改革的主要方向是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本位。为实现这一方向的改革,高职教育对于多种课程都提出针对性的措施。突出职业能力本位的教学实践是“以职业能力为本”教育思想,通过对实践“回归工程”的理念的运用,培养能够妈祖社会及未来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陈君梅.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J].广东技術师范学院学报,2013,(03):21-26
[2]黄劲枝,程时甘.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机械专业基础课群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15-21
[3]朱颂梅.面向学生职业生涯的高职“新四块”课程改革研究——以电子信息专业机械类课程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02):26-31
[4]宋巨玲,李晶飞,郑力维,辛华.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J].职业时空,2016,(03):25-31
[5]苗雅丽,高清冉,靳峰峰.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机械制造基础模块化教学设计——高职高专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改革[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1):40-45
作者简介:
张总(1980—),男,汉族,山东日照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机械制造工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