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比较研究
2017-07-16张超逸
摘 要:所谓自我管理,就是指自己正确的管理自己的人生,管理自己的目标、思想、心理和行为等表现进行管理。历史上,很多成功的人,比如說达芬奇、拿破仑,都有着适合自己的自我管理体系,这也成为他们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中西方高校教育理念,教育环境也相差甚远,尤其是学生管理方面。本文旨在探索发现西方高校针对学生自我管理的可取之处,并期望将适应中国高校的方法加以利用。
关键词:中西方大学生;自我管理
学习是一项需要用一生来完成的事业,而保证这项事业能良好进行,并最终走向人生成功的基石之一就是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不仅体现了个体对自身的要求,也体现了个体对奋斗目标的坚持与努力。自我管理还可以理解为从自己组织自己,到自我约束,在离预期目标达成越来越近的时候,达到自我激励的效果。这种正能量式的行为,是当今社会所倡导的,所以也应该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然而,在经历过中学教育和高考洗礼之后,当代大学生在大学学习生活中突显出缺乏甚至没有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的现象。比如说,无法合理分配学习与校园文化生活的时间,无法合理的安排各个科目的学习时间。再比如说,同宿舍的同学往往会出现两个极端,要么学习都好,要么学习都不好的现象等。这些都是学生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的表现。
一、中西方高校学生自我管理相关情况
有关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研究一直在国内各个领域进行着。大部分的研究是通过数据比如:性别、年纪、文理生、是否是独生子女等进行统计性质的分析。再加上问卷调查中直接问题的回答比如:每天醒来就想到当天要做的事有多少,或者你的决定是否常常受他人影响而改变,从而得到各个类型的学生的自我管理指数。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分门别类,可以第一时间发现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的学生,也可以有针对性的对一部分学生进行特殊管理,使他们慢慢转变,最终实现自我管理。当然也有一点的弊病存在,比如说调查数据的可靠性即学生们不一定认真、实际地填写调查问卷或者有学生故意回避很多问题等。
在西方发达国家,“独立”、“成年人”等是大学生的代名词。年过18岁,无论选择继续上大学与否,他们都已经是必须自己管理自己的成年人,所以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并没有设立辅导员这一岗位,没有班级的概念,也没有任课老师督促学习的说法,更没有学院对挂科率、毕业率和就业率进行非常系统的要求,可是大学生的素质和文化水平却相对较高。试想在这样一个与我们的高校环境截然不同的社会,大学生为什么可以更好的完成学业,为什么可以更加成熟呢?这其中一定有我们可以学习借鉴的地方。
在西方发达国家,自我管理的理念和我们也有相似的地方,都是在孩童时期就树立起来的,比如说:“今日事今日毕”,再比如说“自己的事自己做”。不同的是,在当今社会可能有越来越少的家长要求孩子从小养成这样的习惯,而对孩子的唯一要求就就是努力学习却不讲究方式方法。
二、如何才能使中国高校大学生真正成长
在经历了九年义务教育以及高考的洗礼后,人们对步入高校学生的普遍感觉就是自我管理力能明显欠缺。在生活上,作息时间混乱,宿舍环境极差;在学习上,精神放松,旷课逃课现象屡屡发生。大学生虽说是成年人,却其极少数可以明白上大学的真正目的,一方面学习文化知识,一方面培养为人处世的道理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从另一个角度,学生管理者的角度来看,任课老师统计每节课的出勤率,考试前组织学生有侧重的复习,辅导员老师经常在上课时间去检查懒惰不愿意上课的学生。平日里,辅导员、各院系和学校都会组织宿舍检查,对环境优秀的宿舍加以表扬,对环境较差的宿舍进行点名批评,甚至给予处分。那么问题到底是学校管理不足,还是学生自我管理意识薄弱呢?
作为一个成年人群体,当代大学生理应接受成年人一样的管理模式,比如,在工作环境中,领导者只需要对下属的工作内容和影响工作效率的相关问题进行管理,在高校环境中,学校应该只需要对学生进行学习上的管理。在西方社会,高校的工作就是对学生进行学术知识的培养,再加上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适当放手,使学生能够更早的步入独立生活,更早的从个人角度为自己考虑,从而更好的明白为自己学习、生活的道理。那么另一个问题就是,国内高校因为各种原因,并不能做到学生管理等同于学习管理,但是不是能够从学生日常管理角度放开一些空间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加强自我管理呢?
三、探讨利用西方学生管理理念的具体做法
国内高校绝不能完全照搬西方高校的学生管理办法,甚至不能对具体的某一方法进行直接套用,必须根据中国大学生的特点,循序渐进的加以利用。通过实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进行借鉴:
第一,从辅导员单向管理每位学生,到“金字塔”似得学生管理体系。所谓金字塔的特点就是越往顶层构造越小,“金字塔”学生管理体系就是将辅导员作为最高管理者,班级、宿舍干部作为次级管理者,最终分层、定向的对学生加以管理。
比如:开班会是每位辅导员的必修课,以河北建筑工程学院为例,专职辅导员的工作量为200名学生,班级建制为30名学生左右,每位专职辅导员大约需要管理8个班级。辅导员老师为了提高工作效率,经常采取多个同专业班级一起开班会的做法。但是开大型班会的效果并不明显,学生们经常会躲在后排座位玩手机,甚至是低声细语。另外,班级内部有班委5名,工作划分可以到达责任到人,再加上每一宿舍都有宿舍长负责宿舍日常事务,学生管理者并不应该是辅导员老师一个人,而是作为一个团队,对班级进行管理。
每次班会前,辅导员老师可以召集8个班级共40名,将近1个班级建制的班委对班会内容进行布置,确保在班会前已经分清工作职责,保证后期顺利进行。再者,将班会的主体下放给学生,即由班干部主持开展班会,根据每位班委工作的分工,把辅导员老师布置的工作进行安排。这样做的优点有两个:一是锻炼班干部的管理能力,有侧重的先对班级内部一部分同学的管理与自我管理能力进行培养。班干部作为班内风气的主要带动者,也是班级内最应该有权威的管理者,必须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通过管理班级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也通过对自我的管理,更加了解每位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更好的管理班内同学,带动他们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二是使班干部更加了解辅导员老师的工作性质,感觉到辅导员老师的信任。信任可以让班干部更有工作的动力,因为他们能感觉到作为管理者的责任,还有当自己工作得到肯定时的乐趣。endprint
这种加以改进的管理模式从班级内部出发,自上而下的进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当然也有需要注意的问题。辅导员老师可以放手学生对自身及班级进行管理,但绝不代表放任自流,必须从严管控班干部工作,并及时加以总结,毕竟班干部不可能从上任初始就适应这样的方法,避免他们在工作遇到不顺利时自暴自弃,在工作得到一定成绩时骄傲自满。
第二,转变师生关系,督促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即辅导员老师既要做到老师的威严,又要以成年人的角度对待每位学生,真正做到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在国外高校,老师与学生以名字互称,除了学术的交流,师生间也有生活中的交集。这样做最明显的结果就是拉近了师生关系,不会让学生有一种老师总是高高在上的感觉,却又因为老师专业的权威性,让学生信服于老师。
辅导员老师的权威和威严可以从多个方向实现,并不一定像大学前教育一样以成年人对未成年人的角度给予压力。目前学生们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的原因之一就是无论从学校和辅导员还是学生家长和学生本人,都没有将学生这个群体真正列入成年人的队伍,他们的心智是尚需锻炼,甚至有的时候犯错误也是成长历程中的一部分,如何让学生能把好消息、坏消息都直接汇报给辅导员老师就需要師生双方,尤其是辅导员老师在师生关系上做出努力。
比如在家庭中,无论是父母,还是兄弟姐妹,都可以充分让学生感觉到关爱,这种关爱从另一角度来讲就是学生心里存在的一种潜在的威严。同样,辅导员老师也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关爱,一种成年人对成年人的关爱使学生感觉到威严的存在。学生们在此过程中学会对自己负责,同时对辅导员老师心存感激,从某种程度避免了叛逆思想的蔓延,也会在关爱中真正成长起来,最终实现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增强的效果。
这种通过改变师生关系使学生潜移默化提升自我管理能力的方法适用于任何年龄段的辅导员,尤其是年纪较小的新任辅导员。因为平日里接触到的事物都很接近,所以在交流上并没有障碍,很容易融于到学生中去。但也应该注意一些问题,比如,这种师生关系只是一种管理手段的转变,并不代表任何学生同任何老师的完全平等,一定要避免某些学生过于放肆地宣扬或者利用与老师关系较近的情况出现,真正做到讲情讲理,同时不失威严。
高校学生管理中总是提到学生自我管理的概念,可结果却差强人意,主要原因就是无法转变师生各自的角色,认清当代师生的真正关系。无论从日常学生工作,还是师生情感交流方面,放手让学生多从事班级内部管理事务,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一个成年人,才可以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这样的成长才是真正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叶珍.发挥高校学生干部在学生自我管理中的作用[J].管理,2015(1):40-41.
[2]石怀伟.西方高校学生参与管理及对我国高校实验教学管理的启示[J].高教论坛,2014-5(2):127-129.
[3]徐静,赵英.浅析高校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J].传播经纬,2015(12):284.
作者简介:
张超逸(1988—),男,汉族,河北省张家口市人,助教,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