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共管理视角下提升高校科研管理效能研究
2017-07-16徐洪王一杰
徐洪+王一杰
摘 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其公认的发展模式为效率驱动模式、组织缩编与分权化模式、追求卓越模式和公共服务取向模式。本文立足于新公共管理理论视角,利用绩效评估、管理模式、组织文化以及工作理念等影响因素,对提升高校科研管理效能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科研管理;发展模式
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其中明确指出了“全面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中的综合实力”的发展总则。高校承担着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使命,其中科研管理是服务学校科研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视野下,对提升高校科研管理效能的影响因素、实施策略等进行探讨。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概述
(一)理论缘起
20世纪70年代,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西方各国进入了公共部门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改革的时代,这场行政改革几乎涵盖了所有西方国家,“全面推进行政改革的既有君主立宪制国家,也有民主共和制国家;既有单一制国家,也有联邦制国家;在政府制度上,既有内阁制政府,也有总统制政府;在市场体制上,既有自由型市场经济,也有政府导向性经济;高举改革旗帜的,既有右翼政党,也有左翼政党”。这场改革推动了公共治理模式的重大变迁,同时也推动了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
英国公共管理学家胡德首次提出了“新公共管理”的概念,将其“看作是一种以强调明确的责任制、产出导向和绩效评估,以独立的行政单位为主的分权结构(分散化),采用私人部门管理、技术、工具,引入市场机制以改善竞争为特征的公共部门管理新途”。随着西方国家政府改革的持续深入,新公共管理在各国呈现出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公共管理并不是一个严格界定的概念或统一明确的范式,在宽泛的意义上,它既指一种试图取代传统公共行政学的政府治理理论,又指一种不同于传统官僚制的新型公共行政模式”。
(二)发展模式
对于“新公共管理”概念的内涵众说纷纭,虽然学术界尚没有明确的定义,但通常来讲,具有四种公认的发展模式:
一是效率驱动发展模式。新公共管理理论所倡导的不是公共管理中严格的程序、过程、规章制度等的投入,而是管理活动中严格的产出与效绩。在具体实践中,主张以追求效率为中心目标,并希冀用商业管理的技术和方法来改造公共部门的运行模式。
二是组织缩编与分权化发展模式。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从“命令-控制”型的管理模式向以影响力为基础的新型管理模式逐步转型,强调组织之间的战略联盟,更倾向于组织机构的分散化、分权趋势以及弹性结构模式等发展。
三是追求卓越发展模式。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组织发展和组织学习,将组织文化看作组织发展的粘合剂与催化剂,为民主管理基础之上的生产过程提供自上而下的支持,并通过运用结果导向的绩效管理来实现充分的分权,通过努力促进组织文化变迁。
四是公共服务取向发展模式。新公共管理理论的重点在于以实现公共服务使命为基础,强调发展公共服务过程中的社会学习,关注提高服务质量,强调产出价值,突出在公共服务过程中实现公民参与和维护公共责任。
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如何提供成本更低、质量更好的公共服务,这是新公共管理理论所蕴含的问题意识,同样也是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提升高校科研管理效能的关键点。
二、新公共管理视角下高校科研管理效能影响因素
立足于新公共管理理论视角可知,影响高校科研管理效能主要有以下四个因素:
一是绩效评估。随着国家对高校科研经费的投入逐年增加,以及各高校之间科学研究竞争的加剧,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问题一直困扰着高校的科研发展。根据效率驱动发展模式,通过对高校投入科技研究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数量与研究成果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比较,可以更好地将绩效评估重心转移到产出、效益等指标上来,并将科研经费与绩效评估相关联,以便于更好地提高科研资源的利用率。
二是管理模式。高校科研管理的职责在于创造浓厚的科研氛围、优化科研内外部环境、有效配置科研资源。当前,高校科研管理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学校科研管理部门集中管理的集权管理模式和科研部门授权二级学院进行管理的分权管理模式。根据组织缩编与分权化发展模式,高校的科研管理因秉承分权管理的原则,相关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全程参与科研管理活动,在遵守学校科研管理规章制度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科研管理工作。
三是组织文化。卓越的管理源自于实践,根据追求卓越发展模式,高校科研管理机构的组织文化是通过行为规则表现出来的共享价值观和信念。在高校科研管理组织内部,同样也存在着组织文化。组织文化的建设对高校科研管理有着促进作用,帮助科研管理部门向教职工提供信息。高校科研管理部門应当尽全力为科研工作者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牢固树立科研管理创新的组织观念,确保科研人员能够按照科学研究的需要开展研究探索。
四是工作理念。科研管理“是综合性管理,也就是综合利用理、工、人文、管理学科的知识对科学研究能力进行计划于开发,以形成和实现一个组织的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对于不同的科研组织机构,其科研管理的范围、职责等均有所区别,高校的科研管理侧重于对科学研究、学术活动等的管理,属于“复杂的智能系统”。根据公共服务取向发展模式,高校科研管理人员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转变科研管理部门及人员的管理,逐步由身份管理转变为岗位管理,最大程度地激发科研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三、新公共管理视角下提升高校科研管理效能策略
通过新公共管理理论,可以从绩效评估、管理模式、组织文化、工作理念等因素来提升高校科研管理效能,具体实施策略如下:endprint
(一)强化效益观念,做好绩效评估
高校科研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因此要完善高校科研绩效评估制度,重视科研管理的效率与质量,注重强化创新目标和实际绩效,建立一个迎合社会需求的科研运行机制。当前,高校对科研课题的成本核算、绩效评估等尚未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根据新公共管理理论,高校应结合自身科研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科研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科研支出目标的实现程度,统一纳入到绩效评估体系中评价。
(二)加强监督检查,推进分权管理
高校内部存在着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相互作用和运行。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已无法成为唯一的管理部门,公共管理离不开公共权力,其最终来源是社会成员,作为权力之源的学校教职工自然而然地具有监督、检查等权力。因此,科研分权管理可以使各级科研机构有效运作,特别是对于横向科研项目较多的高校来说,横向科研项目的管理重心逐步下移,呈现出以二级学院直接管理为主、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监管为辅的发展模式。
(三)强调组织文化,完善反馈机制
一般认为,反馈“是指控制系统把信息传输出去后,又将信息作用的结果返回到控制系统,并对控制系统的再输出产生影响。”在科研管理过程中,可以通过信息反馈,及时了解和掌握科研动态,监督科研管理进程。教职工的满意程度是评价科研管理的一个重要指标,利用科研管理反馈机制,探索更加人性化管理模式,将“管理”和“服务”有机结合,注重科研管理的过程化,注重信息反馈的收集和积累,切实做到科研管理工作系统化、高效化。
(四)更新工作理念,提高创新意识
管理创新是科学研究繁荣发展的有力保障,高校要进一步提高对科研管理创新的认识,为体制和机制创新提供发展动力,充分认识创新在科研工作中的核心地位。科研管理理念、体制、机制以及制度等能否创新,关键在于科研管理工作者的工作理念,科研管理的宗旨是服务,科研管理的目标是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以及产生经济效益。科研管理人员要转变单一的管理方式,牢固树立科研管理为科研服务的意识,转变行为方式和服务意识,以提高科研服务质量,确保科研人员能够顺利开展科研工作。
参考文献:
[1]国家行政学院国际合作交流部.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述评[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
[2]C.Hood. A Public Management for all Seasons, [J].PublicAdministration, 1991.
[3]王定云、王世雄著.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理论综述与实务分析[M]上海:三联书店,2008.
[4]秦燕娟.普通高等学校科研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汪小洲.高校科研管理流程再造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硕士学位论文,2004.
[6]杨春时、邵光远、刘伟民等.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浅说[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7.
作者简介:
徐洪(1987—),女,汉族,助理研究员,北京工商大学学校办公室文秘机要科副主任科员。
王一杰(1982—),男,汉族,助理研究员,北京工商大学学校办公室文秘机要科科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