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佩德罗·阿莫多瓦的女性电影

2017-07-16乔慧婷

报刊荟萃(上) 2017年7期

摘 要:阿莫多瓦是享誉国际却又充满争议的导演。他的影片都用谋杀、复仇、阴谋等犯罪主题进行情节架构,故意模糊雅与俗、悲与喜之间的界线,通过肥皂剧、轻喜剧、西班牙文化、黑色幽默以及好莱坞剧情片和后现代主义等艺术特质,展现出当代社会的另一番模样。

关键词:阿莫多瓦;女性电影;影像风格

一、佩德罗·阿莫多瓦电影

西班牙“电影国宝”佩德罗·阿莫多瓦以女性视角关注世界,用理解和关怀的姿态通过影像细腻温情地记录女性的精神世界。根据创作风格他的电影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1980-1987年青春反叛期,作品主要有《烈女转》(1980)《激情的迷》(1982)、《黑暗的习惯》(1983)、《我为什么命该如此》(1984)、《斗牛士》(1986)、《欲望规则》(1987)等,这些影片“野性”、“怀疑”、“挑衅”、“后现代风格”、巴罗克式混乱,主要受到美国“地下电影”、“波普文化”的影响,通过同性恋、肉体欲望、乱伦、性变态、宗教等敏感问题直面传统道德,颠覆传统准则。

第二时期是1988-1995年理性转变期,有《神经濒于崩溃的女人》(1988)、《捆着我,绑着我》(1990)、《高跟鞋》(1991)、《基卡》(1993)、《窗边的玫瑰》(1995)、《颤抖的肉体》(1995)等。这些影片仍延续之前的主题和风格,但内容、形式趋于成熟,叙事内敛,开始转向对欲望、道德更为理性成熟的探讨和表达。

第三时期是从1999年至今,成熟巅峰期。作品包括《关于我母亲的一切》(1999),《对她说》(2002),《不良教育》(2004),《回归》(2006)、《破碎的拥抱》(2009)、《吾栖之肤》(2011)、《我超兴奋》(2013)等影片。这一时期的作品精雕细琢,是总结与深化,叙事朴素内敛,节奏舒缓,内容更多是对传统社会的反思,回归传统、回归理性,深刻认真地表达人文关怀。

二、光怪陆离的女性电影

“女性电影”这一术语起源无从考究,但它的形成并非偶然,是源于主流文化意识形态、商业、观众普遍心理的需要。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女性可以扮演医生、律师、政治、记者等,而且她们的能力丝毫不逊于男性,在某种程度上唤醒女性的自我意识。六七十年代,有些作品对女性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按照男性角度塑造赤裸肉体的快感和搔首弄姿的勾引,女性在银幕上话语权的丧失。而阿尔莫多瓦的女性电影全面解构了女性整体失语,拒绝绝对男性权力,关注女性的生存状况、情感诉求和自我实现,将女性从被动局面中剥离,对她们重新进行审视和价值阐释。

阿莫多瓦塑造的女性形象对抗传统秩序,以“母亲”作为女性的中心。母性,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生命本能,是最朴素、最真实人性展演。影片《关于我母亲的一切》是阿莫多瓦最为成熟的作品,也是对自己“女性电影”的完美总结,把他个人认为的所有母亲优秀品质都集中在“曼努埃拉”上,关注了变性、艾滋病、少女妈妈等敏感社会问题,彰显女人的伟大。《回归》蕴含双层含义,一是故事脉络,二是阿莫多瓦个人风格的重温。影片中将母亲塑造成坚强、感性的一类人,她们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但仍保持着善良宽容、百折不挠的品格以及乐观的态度,她们不从属于任何人,并且还是儿女的依靠。

他的电影虽被称作轻喜剧,却是女性精神世界的缩影,更多的是让人领悟到生活和人性的厚重感,不是纵容,也不是怂恿。虽然影片描写底层人物的复杂人性,但多以美好结局,以及对颜色无度使用,斑斓五彩的颜色搭配沖击视觉,表达着无论人生的晦暗和明亮如何交错,这世界始终都温暖明亮。从《崩溃边缘的女人》的普通女性生活主题,被男人抛弃后又重拾旧爱;到《活色生香》复杂情欲主题,开头与结尾的轮回,偶遇和惊喜;到《不良教育》同志片,他的电影就像是“万花筒”,千变万化,层层出新。

三、总结

阿莫多瓦的作品一直围绕女性主题,虽然这些女性并不完美——吸毒、同性恋、爱情挫折、家庭不幸,却爆发出生命力的顽强和母性的无私,散发生命体验的哲思。阿莫多瓦电影,聚焦社会底层的人生,用自然细致的笔法,描绘近乎原生态般真切的生活场景,直面人性的欲望和过错、罪恶和善良,细腻的表现人类复杂多变的情感世界,折射出西班牙社会的缤纷百态。

参考文献:

[1]李显杰.电影修辞学:镜像与话语[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2]李简瑗.阿尔莫多瓦的女性镜像与后女性主义[J].电影文学,2006(14).

[3]虞吉.外国电影史纲要[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73.

作者简介:

乔慧婷(1990—),女,汉族,山西运城人,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影视专业,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