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中外冥世神话对比

2017-07-16曾洁妤

报刊荟萃(上) 2017年7期

摘 要:古代中外神话传说具有极大相似性和关联性。从中国古代冥世神话中可以找到苏美尔神话和古希腊神话的踪影,这是受以新疆地区和印度地区为中转站,通过商业贸易、战争、文化交流为传播手段的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中国文化受域外文化之影响,但并未被其左右,中国文化兼收并蓄的特点,使这些文化传入中国之后,被迅速“中国化”。华夏神话在吸收外来神话的同时结合本土的现实情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神话体系与神话传说。

关键词:苏美尔神话;华夏神话;中外文化交流

魏庆征的《古代两河流域与西亚神话》中有一章节中讲到冥世观念,在古苏美尔神话中冥世被称为“库尔-努-吉”,意思是有去无回之地。史诗《英安娜下冥府》和恩基杜下冥府为吉尔伽美什寻物的经历等等,都显示出了这一地区的幽冥世界的观念。

史诗《英安娜下冥府》中描述了圣洁的英安娜女神进入冥府的过程,这一过程里详细讲到冥世的构造及诸神。她走进冥府的七重大门,到最后所有象征身份的饰物都被摘除,圣洁的女神变成一具脆弱的尸体接受埃蕾什基伽尔的审判。

坠入冥府的人都要经过冥河,冥河是阴阳两界的分界线,河上有专门的摆渡者。“未安葬的死者之灵重返地上,备受折磨;获安葬者可度过‘与世人相隔之河河上有一渡船,由冥府专司摆渡者乌尔-沙纳比掌管。”由以上的史诗可知,每一位坠入冥府者都要通过七重门,每一个门都有一位门禁人员讷提把守,每经过一道门都要摘取身上的一件饰物,直到进入中心大殿时,身上的饰物要摘取完毕,赤身裸体,以最低下的地位面对冥界的主宰和判官,即使是高贵的天神也不能例外。《吉尔伽美什史诗》中记载这样一个故事情节,吉尔伽美什的挚友恩基杜死亡之后,遭受沉重打击的他决心去寻找一种长生不死药以获得永生。他在路人的指引下,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海边的一个孤岛上找到了仙草,他喜出望外,奔向属于他的乌鲁克城。在途中路过一处洁净的水潭,疲惫的他将仙草放在岸边,想去洗个澡,不料,费尽力气找来的仙草被一条蛇偷了去,蛇吃了后蜕皮,立即获得了“永生”,吉尔伽美什遗憾的与梦寐以求的“永生”错过了,他失声痛哭,沮丧的回到乌鲁克城,等待死去。

中国民间的传统信仰中把世界空间分为天上、地上和地下三个部分。天上即是天堂,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地上即是人类居住的地方,是凡间之所在;地下即是地狱,是妖魔鬼怪居住的地方,或是凡人死后所去之处。“阴间地狱阎王之说,源于印度佛教。中国本土道教吸收这一说法,结合中国固有的阴间神鬼,也创立了一套阴曹地府理论,但这即不纯粹是道教的,也不纯粹是佛教的了。”久而久之,民间的传统信仰全盘接受了这一说法。然而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至少在新石器时代幽冥世界观就已经出现了。“新石器时代是原始先民大量创造创世神话的时代,先民们既创造了观念中的天界、阳界,也创造了众鬼生存的阴界。”

《山海经·大荒西经》里有关于昆仑之丘的说法,昆仑之丘住着长有虎齿豹尾的西王母,在昆仑之丘之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辙然。”《海内西经》中记载在昆仑之墟“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以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对于“弱水”的说法,郭璞注:“其水不胜鸿毛。”赖亚生在他的《神秘的鬼魂世界》一书中认为,这正是后世对于“奈河”的说法,是通往幽冥世界的必經之路。“九门”是鬼魂出入冥界的门户。

对于奈河或冥河的说法,西方神话故事中有许多与华夏神话类似之处。希腊神话中认为地狱被五条河流包围,这五条地狱之河分别是悲伤之河(Acheron)、哀叹之河(Cocytus)、火河(Phlegethon)、健忘之河(Lethe)和斯蒂克斯河(Styx)。斯蒂克斯只是黑社会的五条河流之一,将地狱与生活世界分开。“Styx”这个词来自希腊词“stugein”,意为“黑水”,这意味着“可恶”,并表达死亡的恐怖。古老的信仰认为,斯蒂克斯水是有毒的。据传说,马其顿之王亚历山大大帝就是斯蒂克斯水中毒身亡的。而对冥河观念的溯源却有很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认为,“斯蒂克斯河是一个在这些相对先进文化的末世论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神话实体,很有可能是埃及甚至美索不达米亚的观念。众所周知,许多古埃及的法老实际上被运送穿过尼罗河,在国王之谷埋葬。也许这个历史现实成为神话般的斯蒂克斯河的根源。”远古时代的人们依河而居,河流环抱之处往往发展为聚落,河流起到军事防御和方便生活的作用。在聚落的功能区中壕沟或者河流将居住区与公共墓地分开,聚落中的人死后要穿过壕沟到公共墓地埋葬。这条分隔公共墓地与居住区的壕沟在先民的观念中自然而然成为了人间和冥世的分界线。那么这条与世人相隔的“斯蒂克斯河”在神话中的功能也就说得通了。

到了汉代,佛教传入中国,佛教原本系统完备的地狱观念吸收了中国传统的冥世观念而逐渐被中国化了,形成了“以阎王为首,佐之以判官、鬼吏、鬼卒的一整套管理地狱的官僚体系。”即我们熟知的阴间地狱阎王之说。“中国上古有九个土伯分掌地下九层之说,汉化的佛教地狱也出现了‘十殿阎王。”因此中国民间认为人死后,灵魂被来自地狱的黑白无常索去,通过鬼门关进入阴曹地府,然后走到弱水河,河上有奈何桥,桥头立有三生石,石上写有这个人生前所做一切事情,石旁的草庵里有有孟婆等候,所有进入地府的人都要喝孟婆汤,忘记生前的一切。之后进入阎罗殿,被索来的鬼魂在此接受阎罗王和判官的审判,牛头马面等众鬼卒分列两旁,依据受审者生前所行善恶大小,决定其投胎转世或是打入哪一层地狱,判官手中拿有生死簿,记载着每一个活着的人的阳寿,阳寿尽即会死去。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古希腊神话中也有类似的说法,“灵魂需要雇佣古老的摆渡人穿越黄泉(Acheron),渡过五条地狱之河方可进入冥世。”其中一条河流为“健忘之河”(Lethe)。“Lethe”在古希腊语中的写法为“L?thē ”字面意思为“遗忘”、“健忘”之意。“为了忘记他们的世俗生活,死者的灵魂需要喝健忘之河的河水。在《埃涅阿斯纪》中,维吉尔写道,只有当死者有自己的记忆被抹去忘川,他们才可能会转世。”一些古希腊人认为,在转世之前,灵魂是从河里喝来的,所以他们不记得他们过去的生活。柏拉图写在他的《理想国》中写道:“他们都有义务喝一定数量,而那些没有得到智慧拯救的人,比必要的喝得更多,每一个人都喝醉了,所有的东西都忘记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希腊神话与苏美尔神话的某种关联性。“健忘之河”可以看作是华夏神话中的忘川河,“健忘之河”水的功效与孟婆汤可谓是完全一致。不可否认,苏美尔神话、古希腊神话与华夏神话,这三种神话体系当中存在着值得我们深究的某种联系。endprint

“不胜鸿毛”的弱水与“有毒”的斯蒂克斯河水也明显存在着某种发人深思的关联。“当不同地域的人们透过贸易、战争或是移民相互建立联系之后,他们的文化传统(包括象征意义)无疑會随之相互交流并发生变化。那些最具地域特色的象征语汇将变得越来越丰富,其余的则有可能被修改,甚至干脆被替代或被淘汰。”我们一般认为希腊与东方的交往是随着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开始的,那么希腊地区的文化传入当时的中国是完全有可能的。新疆自治区博物馆现收藏有一件希腊艺术风格的方形浮雕石板。这块石板于1977年出土于新疆喀什地区,经过专家辨认这是一个西域女子化妆用的黛砚,这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证据。“这类化妆用具可能是随亚历山大的希腊远征军从埃及或波斯传入中亚的。”特别是丝绸之路开辟以后,汉代的西域艺术中有很多都取材于希腊神话人物或希腊动植物。“汉代以后希腊风格的艺术品仍流行于塔里木盆地以及丝绸之路沿线古城。”这极大的丰富了汉代中国文明。那么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这些来自于希腊的冥河观念“很有可能是埃及甚至美索不达米亚的观念”是由中亚地区沿丝绸之路传入并影响中国内地神话的。

对比东西方有关冥世神话可知:在冥府的构造上,苏美尔神话中的冥河与中国神话中的弱水河说法极相似;《英安娜下冥府》中的“七重门”和中国《山海经》中的“九门”说法也极为相似,且每一重门都有“讷提”或“开明兽”镇守,佛教传入之后则变成了“鬼门关”和“牛头马面”等鬼卒守之;在冥府的众神上,冥府的埃蕾什基伽尔与阎罗王,阿努纳济(Anunnaki)与阴曹地府里的判官,无论是地位还是其职能都一致;在故事情节上,苏美尔神话中进入幽冥世界要经过七重门,每经过一重门就要被守门的恶灵脱去一件衣服,直至一丝不挂方可进入冥界。中国神话里走过奈何桥喝完孟婆汤之后,生前的一切已与自己无关。由以上可知,无论生前地位如何,是高贵的神还是普通的凡人,在进入冥府接受审判之时,都是自己“最初,最本真”的状态,生前的一切地位和权势都已不复存在;生死簿上记载的凡人的阳寿和吉尔伽美什与永生当面错过,都说明凡人不可能是永生的,神创造了人是为了让他们俯首听命,死亡是人与生俱来的,既使像吉尔伽美什一样的大英雄也逃脱不了。

在以上叙述中,我们总能看到华夏神话与世界其他地区神话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与关联性现象。华夏神话在吸收外来神话的同时结合本土的现实情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神话体系与神话传说。因此说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是开放的,能容纳各种文化的有容乃大的文明。

参考文献:

[1]《英安娜下冥府》,目前已发现的共有14块泥板和残片,分别收藏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和伊斯坦布尔的古代东方博物馆。

[2]萨缪尔·诺亚·克拉莫尔著《苏美尔神话》,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3,110-119.

[3](苏)谢·亚·托卡列夫,叶·莫·梅列金斯基.世界各民族神话大观[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3,610.

[4]马书田.中国冥界诸神·自序[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2.

[5]赖亚生.神秘的鬼魂世界[M].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25.

[6]戴维·方坦纳,何盼盼.象征的名词[M].台北:知书房出版社,2003,46

[7]郑培凯.西域:中外文明交流的中转站[M].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9,149

作者简介:

曾洁妤(1995.7—),女,汉族,四川内江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2014级本科,中国史专业,研究方向:明清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