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中的围墙传统文化与现代规划相融

2017-07-16胡静静刘阳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围墙

胡静静+刘阳

(南京工业大学,南京 213000)

摘要:中国的围墙,是数量庞大的建筑物,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围墙文化是在小农经济基地上产生出来的封闭文化、保守文化、落后文化。承传二千多年的“国有封闭城,家有封闭院”的传统观念和习俗,仍在当今现代化都市里盛行[1] ,似乎已经成为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的藩篱。在新的历史时期,历史街区内围墙的作用与价值不单单是最初的以保护私密性、增加领域感和街道界定与围合为主,根据街区的定位和现状地块使用功能,数量众多且极具历史文化特色的围墙应为作为城市景观与文化的新载体,对于围墙功能的打造应与时俱进。

关键词:围墙;现代规划;居住隔离

引言:中国的围墙,是数量庞大的建筑物,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传统观念里,“围墙”作为传统封建文化的载体,在现代城市规划建设里仍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2016年2月21日,中央下达了一份重磅文件,即关于“拆除小区围墙”的若干要求,使“围墙”这一承载着历史文化的载体以新的形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本文就城市中的围墙与现代规划如何相融这方面结合南京市颐和路历史街区这一案例进行探讨。

1 探索城市围墙文化的根源

在中国,围墙的由来已久。在文化上源自“井田”观念和“城”与“国”的观念。围墙本来是用来划分或阻断以及隔离的一类建筑物,是古代井田或城邑的一种边界,但在历史不断进程中,围墙的作用却不仅仅局限于私有制社会中的为满足自私保守、封闭隔绝的目的,在长达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逐渐形成了“国有封闭城,家有封闭院”的传统观念和生活习俗。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变迁中,围墙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及现实意义。

2 颐和路历史街区中的围墙的由来及作用

从本质上来说,颐和路历史街区是在《首都计划》中作为第一住宅区即高档住宅区保留下来的。质量较高的居住品质首先要求个人的安全及私密空间可以得到保护,所以建设围墙来对个体建筑进行围护和防卫,增加居住空间的安全性。

其次,建设围墙后,围墙外围为公共空间,围墙内部则划分为半公共空间。围墙将建筑物所附带的公设财产划分给居民,使他们所拥有更多的用于自身活动或使用的半私密或私密空间,此举可以提高居民的财产权意识,增加居民的领域感,直接增强片区居民对所住地区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城市街道景观是线性景观,构成城市街景的不仅仅包括街道两侧的构筑物和景观要素,在位于非连续建筑界面之间的围墙同样打造了街道两侧界面空间。街区内建筑的高低和退界不同,会使街道缺少围合和统一规整的界面,围墙的出现补充、围护了高高低低的空间,可以较好体现街道的连续性和规整性。

3 颐和路历史街区围墙存在的问题

3.1 围墙的本体问题。片区中围墙种类繁多,但是走在片区内部,并没有过多的感受到围墙的活力与差异性。这与围墙本体同质性过强、街区围墙特色不鲜明、并欠缺秩序感有关。

围墙是城市景观中分割空间的实体,它本身表现出一定的语言符号特征。围墙作为内外空间的分隔线,在公共与半公共之间实际上成为景观的一种介质,促进内外的渗透与交流,但是目前颐和路历史街区内的围墙设计大部分还没有达到这一层次。其存在并没有较为突出打造城市景观,也没有较为明显的展示城市文化形象,其在特定空间的文化表征功能在如今的现代建筑浪潮中或许重视力度不够,还未使其再现代化。

3.2 围墙所带来的社会分离。围墙作为一种界限,不仅仅是产权边界的物化表现,更牵涉到深层次的心理问题,原因在于围墙具有一定的社会隔离的作用。在城市居住区中,围墙导致社会阶层隔离的作用体现得最为明显。这种隔离一方面加剧了城市空间资源分配的不公平,另一方面不利于不同阶层之间的社会融合[2]。

4 颐和路历史街区围墙改造策略

4.1 片区现状定位。保护历史街区,必须保护其整体的风貌环境,特色文化、传统生活習俗、现有社会生活结构,并逐步改善其各项设施,使之满足现代生活之需[3]。颐和路历史街区最集中地体现了南京的民国风貌,同时也是南京最重要的民国文化对外展示名片。颐和路历史街区是南京民国文化资源中集聚度高、保存完整,具有一定特质的资源。

4.2 围墙景观打造精细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历史街区内围墙的作用不单单是最初的以保护私密性、增加领域感和街道界定与围合为主,根据街区的定位和现状地块使用功能,数量众多且极具特色的围墙应为作为城市景观与文化的新载体,新功能的打造与赋予应与时俱进。

在保护现有本体的基础上,以景观打造为手段,对于围墙本身的改造主要有三种方法:(1)刚性边界柔性化处理:把空间的分隔与景色的渗透联系统一起来,增加渗透层次,对部分围墙可采用半透式处理增加绿化软质元素,使围墙处于绿地之中,成为园景的一部分。(2)创造空间节点:围墙凹凸创造空间节点,打破平直单调。(3)再现历史风貌生活:根据院落建筑历史事件、历史居住情况等在建筑外部的围墙上布置故事墙。

在新功能赋予方面,应考虑片区内居民的现代实际生活需要,可在围墙上设置布告栏,给居民提供生活便利的同时,活跃片区内的生活气氛,增加片区内的生活气息。

结论:随着现代化的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规划思路已从传统的“增量规划”转向以“存量”为主的现代规划建设,期以解决更多的城市社会问题。面对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围墙”,首先需解决历史文化传承与现代规划相融的问题。

其次,在规划管理中,需要在保持围墙积极的作用的基础上消解围墙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一,了解围墙的存在是否阻碍了片区内部的居民使用公共空间的主要通道,以及对使用公共服务设施有无影响,需相应地设置定时或及时开闭的公共通道;第二,在片区内部的合适部位设置公共空间,即在颐和路历史街区内部寻找适合公共化的院落空间进行历史资源共享,也为不同社会群体提供公共活动场所。

参考文献

[1] 邱吉顺,王东宇,曹一平. 中国的围墙文化与封闭观念[J]. 理论界,2005,01:115-116.

[2] 杨娜. 边界柔性化在围墙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

[3] 李勤,杨豪中. 德国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借鉴意义[J].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0,04:34-37+57.

猜你喜欢

围墙
跨越“围墙”的博物馆
突然之间
危墙
拆掉婚姻的围墙
BUILDING BLOCKS
拉拉猪庄园有个花围墙
围墙的信念
夏天的围墙
互联网,打造没有围墙的教育
火柴围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