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扶贫的“树凉样本”
2017-07-15谢伟
谢伟
树树凉村位于溆浦县南部,全村土地总面积9373亩,水田面积仅1093亩;由12个村民小组组成,共有397户、142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6户、贫困人口316人。产业以传统农业为主,村民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2014年人均纯收入2380元,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是省定贫困村。为了解树凉村金融扶贫情况,近日,记者专程赴该村进行了采访。
精准施策挖穷根
树凉村自然环境恶劣,山多田少,水源缺乏,山高坡陡,交通不便。村级公路路面狭窄,大型货物车辆无法进入,这对树凉村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发展农村产业经济,吸引社会资本形成了巨大的交通瓶颈。全村1427名村民中,大专以上学历13人,占0.9%,村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接受新知识、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较差,大部分村民在种植金秋梨、猕猴桃、黄桃以及养殖鳝鱼、山羊、生猪等方面做了很多尝试,但成功的不多。主要原因是文化水平不高导致技术掌握不到位,对市场信息把握不准。
树凉村整体徘徊在贫困线边缘,仅能维持基本的生存要求,无富余资金用来发展生产。然而,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成本高又使村民“望钱生畏”。村民普遍反映,很难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信贷支持,主要原因是没有符合金融机构贷款要求的抵押物;而民间借贷,一是资金额度有限,二是利率高,村民只有在情况十分紧急的情况下,如危急病情等意外情况发生时,才铤而走险去借民间高利贷。
树凉村的贫困人口中有五分之一的村民患有重大疾病,治病花费了村民原本不多的积蓄,大部分村民为了治病债台高筑;由于患病,特别是家庭主要劳动力患病,使这个家庭失去了主要劳动力,连基本的生产都难以进行,更无能力发展产业经济。
2015年,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扶贫工作队入村后,严格按照建档立卡贫困户评选要求,核定建档立卡贫困户,并为贫困户量身定制了精准脱贫帮扶方案,确立了帮扶责任人,设定了预定脱贫时间。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树凉村贫困人口的现状,激发爱心人士支持树凉村精准脱贫工作,工作队多次向单位领导和广大干部职工介绍树凉村的贫困状况,精心制定结对方案,结对户数73户。“一进二访”活动开展以来,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干部职工共为结对帮扶户捐送现金337077万元,切实解决了部分贫困户的实际困难。有的为结对帮扶户修缮了房屋;有的为残疾贫困户硬化了入户道路和晒谷场;有的捐赠种养殖业启动资金,帮助贫困户快速脱贫。
为发展好树凉村的产业,工作队自入村以来,按照“贫困户要脱贫致富,只有走因地制宜精准发展产业的路子”的要求,以激发村民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为目标,先后带领村民代表赴花垣、凤凰、麻阳等地考察学习,开阔眼界,转变观念,最终确定精准发展全村三大产业:以金秋梨种植为主的种植业、以白丝糯糍粑为主的加工业、以黄牛和肉鸡为主的养殖业。
在帮扶工作中,工作队发现,大部分贫困户有等靠要思想,希望工作队能直接给钱给物,缺乏通过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愿望。对此,工作队与村支两委多次研究,决定建立产业发展奖补基金,对贫困户发展产业给予一定现金奖励和补贴,奖补基金来源主要以财政扶贫资金为主。去年初,组织召开了村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树凉村2016年产业发展工作方案》,对积极发展产业的农户将给予现金奖补,并在金融扶贫贷款上给予重点支持。具体奖补标准为:饲养3头牛以上,每头奖补1200元;年出栏肉猪10头以上,每头奖补100元;饲养山羊10只以上,每只獎补50元;饲养鸡(鸭)100只以上,每只奖补1元;种植果木100株以上,免费提供种苗。实实在在的奖补措施,极大地振奋了大部分农户发展产业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的积极性,收到了明显成效。
让金融扶贫与信用创建共进齐飞
扶贫工作队入驻树凉村后,深入农家、田间地头,走访了大量农户,寻找农民脱贫致富的途径。农民普遍反映,自己有一些项目可以尝试,但缺乏资金,无法实施。工作队对农民的资金需求进行了摸底,一统计高达300多万元,然而帮扶资金有限,全面解决资金的缺口,需要另寻“活水”。
找到问题的关键后,工作队立即去信用社衔接,然而,信用社负责人却倒起了苦水,回绝了贷款的请求。他说,镇信用社7名职工,信贷人员3名,负责全镇村组的信贷工作,而贷前调查、贷款催收等日常工作已忙得够呛,无暇顾及金额小的信贷需求。老拖欠贷款不还,信贷人员不敢放。农民拖欠的老贷款不仅覆盖面广,而且时间长的一二十年都不还,上门催收常吃闭门羹;信贷人员因老拖欠贷款收不回扣工资扣奖金是常事,村民不诚信寒透了信贷人员的心。老拖欠,成了老大难,而发放贷款的人退休了,调走了,新来的人员干脆不管了,也不敢再放了。负责人打出了村民拖欠的单子:40多户农户欠有信用社的贷款5.2万元,时间最长的是唐某某1984年3月10日借的92.36元,最小的一笔是吴某某的30元贷款,最大的一笔也只有1.26万元。
重振村民信用意识,重塑诚信形象成了当务之急。从此,诚信意识的宣传,信用村镇的建设成了工作队的重要使命,成了村里大会小会必讲的内容。横幅、标语、诚信教育,乃至拖欠者的名单公开曝光等手段都用上了。每到一个组,工作队员、村支书都要把清单拿出来看一看,哪些户还欠有信用社的贷款。碰到借款人了,都要询问一下家庭情况,协商能不能把老贷款还一点,不拖信用村创建工作的后腿。
服务站工作人员把拖欠贷款清收当着自己的事,有机会就催收,逢会必通报进度,长期没有人催收的老贷款有人管,有人催了,几个月下来,村民信用意识普遍增强了,主动到信用社归还贷款的逐渐增多了。实在还不起的,纷纷找信用社协商,确定还款计划,重新签订合同。
在扶贫工作队和村支两委的协助下,树凉村不良贷款的清收取得了进展,不良贷款得到较好的压缩, 信用村通过县人行的验收。
为了进一步推进金融扶贫工作,解决贫困农户贷款等金融服务难的问题,2015年12月29日,扶贫工作队在树凉村挂牌成立了全省第一个金融服务站。服务站将金融扶贫、信用创建、办理小额取现、反假宣传等作为重要职责。树凉村金融服务站成立后,除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外,还重点建立了“一户一档”的农户金融需求档案,结合该村脱贫工作计划和产业发展方向,确定了重点扶持种植和养殖业的工作思路。进一步优化金融服务程序,将贷款受理、贷前调查、建档评级、扶贫贷款贴息和资料整理等工作全部交由金融服务站完成,群众只需携带加盖金融服务站的申请表格,到镇信用社就可“即到即办”。
金融服务站充分利用工作人员掌握农户的信用、生产等多方面信息,把好了放贷的初审关,大大降低了信用贷款违约风险,扶贫贷款利息按期偿还率100%。贫困农户的有效贷款需求得到满足,截至今年6月,共56户农户(其中贫困户27户)通过金融服务站获得小额农户信用贷款,贷款总额244.5万元,贫困户贷款余额121.5万元。2017年,树凉村贷款满足率达到了71.4%。
金融服务站运行一年多以来,深受农户欢迎,他们高兴地称金融服务站为家门口的“金融便利店”。贫困户唐武山现场办完贷款申请后,惊喜地说:“以前老百姓怕没钱,更怕借不到钱。现在只要拿着信用证书就能在家门口贷到款,大家脱贫的底气就更足了。我们一定用好‘本钱,搞好产业,争取早日脱贫。”村民贺铁方,去年贷款5万元,种植了猕猴桃,还养了6头牛和30多只羊,等出栏后,通过村里的电商平台销售,将会有不菲的收益。养鸡专业户唐明军贷款5万元,饲养7000多只鸡,虽然今年市场行情不好,暂时没有盈利,但唐明军带记者参观了他的鸡舍,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养殖户,他对未来充满信心。
通过搭建金融服务站平台,打好信用创建的基础,解决了建档立卡农户小额信贷、基础金融服务等问题,树凉村的做法得到了国务院副总理汪洋的批示,金融扶贫工作开启了新的局面,树凉村提供了新的样板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