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急诊医生的济人情怀

2017-07-15崔靖芳

民生周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李女士急诊科

“医生执业,医术、仁术、艺术,缺一不可。”这是田兆兴微信的个人签名,也是他从医以来一直遵从的职业原则。

2017年新年伊始,在公派赴美留学归国后不久,田兆兴收到了一封发自美国的感谢信。“I believe your sincere concern for my daughter helped US emotionally……”(译文:我相信您对我女儿的真诚关怀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这封信出自一位美国母亲之手,她的女儿Makanda长期恶心、呕吐、腹痛,已经到了麻醉药成瘾的地步,因为无法进食而不得不做了经皮胃造瘘,多年生活不能自理。

为了治病,这位母亲带着女儿去过美国的数家大型医院,其中包括梅奥诊所、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和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中心等全美名列前茅的医院,但是依然没有查找到病因。Makanda看病的全部经过也被她的妈妈随着看病的每一次挫折,整理成了幾十万字的文字发布到了互联网上。

就在Makanda一家快要失去信心的时候,2016年夏天,在美国西雅图碰巧遇到了当时正在西雅图UWMC进修学习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田兆兴。

田兆兴在国内工作期间,就曾成功破解过多个疑难重症。在他看来,恶心、呕吐、腹痛一定会有明确的病因,只是还没有找到。在详细了解了Makanda的病症后,田兆兴给出建议:最有可能的方向是血管相关性的疾病,但是需要有更细致的检查和观察,但是,无论如何都不要轻易放弃治疗,只要找到病因,就有希望治好。

2017年初,就在田兆兴回国三个月后,他收到了这封来自美国的感谢信,Makanda的病终于得以确诊,是弓状韧带综合征,确如田兆兴所推测的方向,属解剖结构异常所致的血管相关性疾病,经过手术治疗,Makanda的病痛已经治愈。

“Makanda的故事再一次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医生,给疑难重症患者本人及家属以希望和信心非常重要!”在得知Makanda病愈的当天,田兆兴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写下了这样的感慨。

不过,在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他依然谦虚地说:“这个病例我只是提了一些启发性的建议,并不是我具体诊断出来的。”

但是,也就是这样一个启发性的建议,却最终为Makanda及其家属树立了信心,指明了查找病因的方向,并且在不久后摆脱病痛。

降低误诊、漏诊可能性

朝七晚七,12小时的白班生活和每个月至少8天夜班是田兆兴的日常,从接班到交班,他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前沿阵地”急诊科迎来了从医的第12个年头。

急诊科是医院公认的“高风险”科室:重症多、矛盾多、风险大。然而,田兆兴却说,“我喜欢在急诊工作,虽然工作强度很大,但是,如果在第一时间内正确判断出病因,并且施以及时准确的救治方案,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虽具挑战性,但颇有成就感。”

从研究生阶段开始,田兆兴就主攻急救医学,2005年一毕业就进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工作至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在北京市各大医院中首屈一指,病人多,病情重,病种复杂,在这里工作确实极具挑战性,想要在极短时间内迅速准确地判断病情,绝非易事。

2014年11月10日晚12时左右,一位32岁男子因射精次数频繁,并伴有“精神亢奋、语速快、表达不清、吐吐沫”等疑似精神病症状,来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就诊。此前,该男子已先后前往广安门中医院、大兴区人民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医院就诊,未查出病因。11日白天,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多个科室,多名医师会诊,也未能查出病因,甚至怀疑其为精神系统疾患,特意请来了精神卫生研究所的专家会诊。11日下午5时,田兆兴上夜班。因为擅长诊断疑难重症,在同事间早有口碑,田兆兴刚刚接班,就被几个同事拉到患者旁边。他发现,病人一直举着衣服遮挡自己,并说有风。一位医师说:“田老师,我们在地下室,哪来的风?”田兆兴轻声询问患者:“你觉得哪里来的风?”并用手电筒小心检车患者眼睛,患者表现出惧怕,惊恐地回答:“你们一动就有风。”。怕风,怕光,田兆兴已经在心里有了一个初步的判断,他又递患者一杯温水,患者刚刚喝进去,就表现出强烈呕吐现象。“恐风,恐光,恐水,这是非常典型的狂犬病症状。”后经北京疾控中心检测确认,其唾液、血液中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呈强阳性。

“因为病人没有明确被动物抓咬病史,症状也不典型,当时我们都没有往狂犬病的方向想。”护士司璎溪回忆说,狂犬病死亡率高达99%,发病时期可通过体液传染,如皮肤有破损则更为危险。“我们都挺佩服田医生的,因为他的及时确诊,为病人家属和我们医务人员的生命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对来说,急诊医生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准确的判断,这就需要具备更全面的医学知识。不过,再好的医生也可能会出现误诊、漏诊,因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只不过,如果临床医生心无旁骛,急病人之所急,认真细致,加上专业知识广博将会大大降低误诊、漏诊的可能。”田兆兴坦言。

医术、仁术、艺术,缺一不可

“医生执业,医术、仁术、艺术,缺一不可。”这是田兆兴微信的个人签名,也是他从医以来一直遵从的职业原则。

2016年2月26日,也是在田兆兴留学美国期间,正在美国西雅图探亲的中国同胞李女士,因腹痛不止,在女儿陪同下,来到田兆兴当时进修的医院就诊。初步检查后,几位美国医生诊断其为胰腺炎。田兆兴注意到:虽然患者血清脂肪酶明显升高,但腹痛性质和临床体征与胰腺炎明显不符。另外,患者已经服用最强制酸药和止痛药一周,严格按照胰腺炎治疗,腹痛无明显缓解,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他感觉美国医生的诊断可能有误。

“当时有过犹豫,自己是学习身份,无美国执医资格,无法与美国医生据理力争。但是,作为医生,不能见死不救。”田兆兴还是悄悄地把患者家属叫到一边,及时将自己认为是恶性肿瘤可能性大的判断告知,诚恳地建议李女士回国做进一步检查。

李女士及家人起初对这个并无美国执医资格的中国医生半信半疑,决定还是接受美国医生的治疗。一段时间后,李女士腹痛症状并未缓解,加之高昂的医疗费用,李女士最终还是决定回国诊治。

回国后,长沙湘雅医院最终诊断李女士为恶性淋巴瘤三期,李女士迅速入院并接受化疗。李女士说,如果不是田医生,她不可能及早确诊并争取到治疗的宝贵时间。

对于李女士及家人的感激,田兆兴觉得自己只是尽了一名医生该尽的责任。“恶性肿瘤治疗需要争分夺秒,越早发现对治疗越有益,毕竟病人的病是耽误不起的。”

“感觉田医生很温暖。”就在《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急诊输液室里的一位病人这样形容他对田兆兴的印象。

2015年田兆兴被评为“全国最温暖医生”。这个荣誉离不开田兆兴对一位病患的救助——“单纯简易呼吸器成功救治1例多器官功能障碍、肺部感染、Ⅱ型呼衰、肺性脑病,且家属放弃抢救患者。”

“为了抢救这个病患,我用单纯简易呼吸器不停地用手捏,捏了整整6个小时。几个同事轮流捏,从夜里捏到了天亮。患者家属已经不抱希望决定放弃治疗,但我还是想试一试,就这样一下一下地捏,一直捏到了病人清醒。”田兆兴说,无论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言放弃,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可贵的了。田医生的坚持抢救,让病人全家都为之动容,其老伴儿亲自手写了6页纸的感谢信。

副主任医师张玉梅和主治医师沈林霞与田兆兴共事多年,同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医生。张玉梅说:“不只对病人,对同事,田医生也非常具有担当精神。”“一次我回老家时生病,田医生开车把我从衡水老家接回了北京。”沈林霞为此非常感动。

2008年,许敏因父亲化验结果被误诊,向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投诉了急诊科的一位年轻医生。“一旦投诉成立,这位医生的个人发展就可能会收到影响,尤其是研究生期间,至少职业生涯无法抹去这不太光彩的一笔。”田兆兴了解到当时的情况,得知这位年轻医生建议病人做检查纯属好心,只是临床经验不足,并非过度检查。为了能够给患者及其家属解释清楚,消除误会,也为了能够帮助年轻医生快速成长,他决定先于院方介入,努力解决好这件事,于是他主动联系许敏,在田兆兴的耐心解释和劝说下,冯敏决定撤销投诉:“田医生真的太诚恳了,诚恳到我没办法拒绝,而且整个事件没有人是故意为之,我们愿意给年轻医生一个成长的机会。”

创新与自我超越

除了追求医术、仁术和艺术外,田兆兴还是一名创新型医生。在由教育部、科技部共同主办的第十一届“春晖杯”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賽中,田兆兴的参赛作品“线控记忆伞”获得优胜奖。

田兆兴根据多年急诊临床实践,认真分析了肝硬化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传统止血设备,即三腔二囊管的优缺点,包括Sengstaken-Blakemore tubes和Minnesota tubes,在美国华盛顿大学留学期间,得到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主任郑亚安、党支部书记刘桂花以及美国导师Dr.Susan Stern和业内同行专家的帮助和指导,作为第一参赛人,设计出参赛作品“线控记忆伞”。

这款“线控记忆伞”受到了科技企业的青睐,要将这款参赛作品产业化生产,已经将产品注册申报服务合同和投资意向合同递交给田兆兴,给出的条件也非常诱人,田兆兴可以以技术形式入股。但是,作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一名医生,田兆兴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个作品是自己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医生的岗位上设计出来的,应该让医院共同参与,于是向院方汇报此事,并要求企业与院方洽谈合作事宜。利益面前,田兆兴并没有忘记培养他成长的平台,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原则。

田兆兴还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成立以来,第一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医生,并且发表过多篇SCI论著。自2011年开始兼任北京市卫生局中法急救与灾害医学培训中心,首都急诊急救医疗人才培养高级模拟教学专家组成员,并主编了国内第一本急救医学高级模拟教学专著——《急救医学高级模拟培训教程》,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

对于田兆兴来说,做医生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情怀。“医者情怀,是责任,也是热爱。”在美留学期间,得知西雅图地区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可以超过30%,与国内具有天壤之别,于是自费报名参加了美国当地的基础生命支持和高级生命支持培训,并以优异成绩获得了美国AHA颁发的合格证书。目前,田兆兴已经开始了心肺复苏全民培训计划,希望凭借自己和周围人的力量推广这项公益事业。“有多少生命可以重来?作为一名急诊科医生,我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学会这项技能,然后去帮助身边有需要的人,在猝死率不断升高的当下,这项技能的掌握,可以为更多病人的下一步入院抢救争取到宝贵的时间。”

当记者问到田兆兴是否认为自己已经是一名大医生时,田兆兴的回答是:“我不认为自己是一名大医生,我就是一名医生,我做的也都是一名医生应该做的,医者仁心,仅仅是出于责任,出于热爱罢了。”

编辑:崔靖芳 美编:杨东儒

猜你喜欢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李女士急诊科
基于CT影像学特征及手术治疗策略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先天性颈椎侧凸分型(PUTH-CCS分型)方法
老年人谨防骨关节炎——专访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医师龚熹
急诊科床旁超声的教育和培训
乔杰任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申请信用卡贷款装修房屋常州一女子被骗1万元
关爱女性 北医三院妇产科专家答疑
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探讨
护理绩效考核在急诊科的应用
一女子骗领退休金被判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