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预设理论解读《驴得水》的言语幽默
2017-07-15孙心略贵州大学550025
孙心略 (贵州大学 550025)
从预设理论解读《驴得水》的言语幽默
孙心略 (贵州大学 550025)
电影《驴得水》被评为“2016年度最佳华语片”,影片的成功与角色的言语幽默密切相关,而言语又中蕴含着丰富的预设理论。本文试以预设理论对影片中的言语幽默进行阐释,旨在加深人们对幽默的认知和理解。
预设理论;预设的种类;预设的性质;虚假预设的使用;驴得水
电影《驴得水》改编自同名话剧,讲述的是民国时期,一群怀揣着教育梦想的人来到偏远的农村开办了一所小学校。校长将一头名叫“驴得水(吕得水)”的驴虚报成一位老师,以此从教育部获取薪水和经费。当教育部特派员要突击检查时,老师们便临时找来一个单纯朴实的铜匠来充当“吕得水老师”,此后接踵而来的各种麻烦让他们不得不继续欺骗以掩埋丑相,但最终一切仍然败露。
《驴得水》是一部打着喜剧旗号却演着悲剧的黑色幽默影片,其喜剧效果得益于影片的语言艺术,各个角色的言语中所蕴含的大量预设不仅让人觉得幽默风趣,还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拟运用预设的相关理论,剖析《驴得水》言语幽默的生成机制。
一、预设理论
预设(presupposition),又被称作前提、前设。有关预设问题的讨论最初是由哲学家们引起的。19世纪,德国的哲学家弗雷格在《论意义和指称》一文中最早提到了语言中的预设现象,他认为在任何一个命题中都有一个明显的预设。例如“Kepler died in misery(开普勒死于贫困之中)”这个命题的预设就是“存在Kepler(开普勒)这么一个人”。以弗雷格、斯特劳森等人为代表的哲学家从语义的角度定义预设,认为预设仅仅是两个语义命题之间的一种真值关系.
随着预设理论的不断发展,学者们逐渐发现预设不仅是命题之间的关系,还涉及到语言之外的因素,应从语用的角度定义预设。逻辑学家斯托内克尔首次提出语用预设这一概念,他对预设的定义是“一个说话者在谈话中的一个给定的时间里预设,仅当在他的语言行为中,他倾向于这样的行动,好像他认为当然真,也好像他假定了他和他的听众一样地认为当然真”。由此看来,预设不仅离不开语境,也跟说话者的知识和信念密切相关,它反映的是说话者和命题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尽管很多学者对语用预设的定义和论述侧重点不同,但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方面:1.语用预设是交际双方的共有知识或是话语的背景知识;2.语用预设是实施一个有效言语行为所需要满足的恰当条件;3.语用预设是说话者对言语语境所做的设想。
二、预设与言语幽默的产生
(一)预设的种类与言语幽默的产生
预设在语言学领域大致分为两类,即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但由于学者对其分类的角度不同,所以划分的种类各异。奥尔伍德认为自然语言的预设主要分为存在预设、事实预设、种类预设三类。陈新仁把语用预设分为事实预设、信念预设、状态预设和行为预设。魏在江认为语用预设除了陈新仁划分的四大类,还应该包括文化预设和双关预设。本文根据前人研究研究成果并在结合电影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以下两类预设:
1.存在预设
存在预设指的是交际双方对原本就存在于世界上的人和事所具有的认识,对存在预设进行的推断是不需要把语境作为参考条件的。既然存在预设本身就表示某人和某事的存在,因而它给交际双方提供了充足的信息,符合语言经济原则的要求。特派员:之前呢,部里就听说吕得水老师经常不顾辛劳去给学生们补课,就对他非常地感兴趣,要求我一定要深入细致地考察他。后来又听孙校长说吕老师家世显赫,又留学过英国,我就更觉得此人不简单了。直到他朗诵起那段莎士比亚的经典独白,我就彻底地决定了,其他地方根本就不用去了,他就是我要找的那个人。特派员在听完“吕得水老师”朗诵完“莎士比亚的经典独白”之后,对其赞不绝口。他为眼前的这位“吕得水老师”不凡的留学经历和高尚的情操所动容。特派员的话里包含一个存在预设:世上存在吕得水这么一个人。然而根据影片之前的交待,可以得知其实根本不存在吕得水这个人,“吕得水老师”的形象和经历只是为了方便校长他们“吃空饷”而编造的谎言,而特派员见到的所谓的“吕得水老师”只不过是一个铜匠假冒的而已,他所听到的“莎士比亚的经典独白”也不过是铜匠用蒙语糊弄过去的。因此当存在预设是虚假的时候,就会和人们认知的实际情况不符,因而这段话让观众捧腹不已。
2.双关预设
双关作为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语音的相同或相近以及词语的多义性,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最终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但要从语用的角度分析双关,便会更加增添语言的情趣和幽默。孙佳:得水病了。周铁男:它病了就病了呗!它就是头驴!你还真把它当人了啊!佳佳我跟你说,牲口就是牲口,你再怎么看得起它,它也不是人,它是牲口!铜匠:你骂谁呢?周铁男:我骂驴呢!孙佳向来都把那头叫做“驴得水”的驴当做人一般看待,所以当驴生病了,孙佳便急忙着说要给它找药。周铁男此时愤慨地告知孙佳不管她如何看得起驴并把它当人,驴也终究是牲口而已。但由于铜匠曾经在众人面前被张一曼骂过“牲口”,因而他的内心非常清楚周铁男看似骂驴,但其口中的“牲口”指的就是自己。这段话不但辛辣地讽刺了铜匠小人得志却仍然被他人瞧不起的事实,而且当人们看到铜匠将自己对号入座成“牲口”时也会感到十分荒诞可笑,极具黑色幽默的意味。
(二)预设的性质与言语幽默的产生
1.利用预设的可撤销性
预设是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中产生的,它会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当背景信息或语境信息与言语内容相斥的时候,那么之前的预设也就不复存在了,这是预设的可撤销性。说话者常说出与听话者预设相矛盾的话,因而听话者的预设一旦被撤销,就让整个对话变得不协调和突兀。这跟幽默研究中“乖讹论”主张的“笑本身是现实事物不和谐的表现”不谋而合,撤销预设给“乖讹论”的实现提供了途径,造成人们期待的落空,从而产生诙谐幽默。
特派员:吕得水老师,你果然是原形毕露啊。校长:特派员,这事跟他没关系,我来扛!
周铁男:不行,要扛大家一起扛!张一曼:特派员我们都是好人。特派员:吵什么,这事你们扛得了吗?在这里,只有吕得水老师有这个资格,有这个能力,来扛起这杆振兴中国农村教育事业的大旗!铜匠用蒙语歌词假冒英语朗诵了“莎士比亚的经典独白”,众人都认为铜匠“表演”得很真实,觉得事情已经蒙混过关,但惟独特派员此时表情严肃地说他“原形毕露”,那么这话的预设就表明特派员知道铜匠并不是用英语在朗诵,并且识破了老师们设计的圈套。此时校长和几位老师感到精心策划的骗局已经败露,纷纷手忙脚乱地准备承担自己撒谎的后果时,特派员却说只有吕得水老师能扛起“中国农村教育事业的大旗”。此话一出,即可说明特派员不知道铜匠是用蒙语在“朗诵”,继而就没有识破他们的谎言,撤销了人们之前的预设和联想,使得其心理期待扑空,产生了话语的不和谐,令人忍俊不禁。
2.违反预设的共识性
预设的共识性指的是交际双方共知的信息,这种共知信息可以是双方共同的知识体系,也可以是共同的言语环境或文化背景。只有当交际双方具有共知信息,才有可能让交流顺利进行并达到交流目的。反之,如果缺乏共有知识,那么就会产生交流障碍,导致“不和谐”现象的出现。孙佳:铁男,神了!你的办法真管用啊,我给驴得水吃了响声散,结果它真能说话了!周铁男:佳佳,你别喊!孙佳:现在驴得水能说话了!特派员:好,特别好!既然是这样,我现在就要请吕得水老师讲课。一头名叫“驴得水”的驴因嗓音嘶哑而吃了响声散,孙佳把它几乎是当人看待,爱之心切,因而当驴得水的嗓音得以恢复的时候,她便激动地告诉周铁男驴得水能“说话”了,以上属于孙周二人共有的背景知识。但特派员却并不知晓这一情况,因为“驴”和“吕”同音,因此他的预设是铜匠冒充的“吕得水老师”的嗓音恢复了,因而他便迫不及待地要让“吕老师”为其讲课。正是特派员不具备与孙周二人的共有知识,他才无法真正理解孙周二人对话中传递的有效信息,因而产生了不和谐的幽默效果。
3.取消预设的合适性
交际者必须从对方话语中推断出合适的预设,双方交际才能得以顺利进行下去,这就是预设的合适性。但有时候,发话者和听话者无意或者有意地违背预设的合适性,说出违背前提的话语,常常表现在对话中使用错误预设或者错误地理解预设,以此在话语的相互冲突中产生了幽默。张一曼:妈啊,周铁男,你又洗澡,早上不洗了吗?你不怕洗秃噜皮啊?周铁男:天太热了。 裴魁山(穿着厚厚的貂绒大衣走进教室):不是要开会吗?周铁男:老裴啊,我求你把这貂绒脱了行吗,我瞅着热,你说你大夏天穿这个像啥呀?大狗熊成精啊? 张一曼:新买的呗,不穿出来显摆一下难受呗。校长:自从我们宣布给学生发奖学金以来,来我处报名的适龄儿童已经达到了一百五十四人。周铁男:这么多人,教室里坐得下么?张一曼:校长,不行坐院子里呗。校长:(院子里)太阳晒着多热啊。周铁男:没事儿,给每人发件貂绒就不热了。周铁男一天之中洗了好几次澡还被张一曼调侃“不怕洗秃噜皮”,得知他们的对话是出现在非常炎热的夏季。但此时裴魁山却身着毛绒丰厚的大衣出现,这显然和当时的物理环境不符,令人觉得滑稽可笑。因为学生数量太多,张一曼便提出将院子也作为学习场地,当校长质疑院子太热对学生学习不利时,周铁男立马说给学生发一件貂绒就不热了。但通过生活常识就可知道,貂绒不仅不能祛热,反而还有贴身保暖的作用。
(三)虚假预设的使用和言语幽默
虚假预设是预设超常规状态下的变异使用,它把非言语交际双方所共有的知识处理为预设,传递对于交际中的一方来说至少是未知的,或因有争议而不能接受的非言语双方共有知识。本文按照虚假预设的内容指向,将虚假预设分为虚假事实预设和虚假语境预设两类。
1.虚假事实预设的使用
虚假事实预设指的是话语中所预设的命题内容是虚假的。发话者可能由于对信息的匮乏或者对信息错误的评估,导致他进行言语交际时预设信息的不准确。校长:明天特派员来给你照相。铜匠:照相不行,我不照相,照相会死的。周铁男:明天先照我,你看我死没死,我要没死你再照。铜匠:你不怕命短,我怕短命。铜匠出身卑微,自身也没有任何知识文化,又因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便认为照相会死人。周铁男便打算“首当其冲”来说服铜匠拍照,但铜匠对照相这事仍显得十分抗拒。但有常识的人都知道照相的原理,而且拍照的目的也只是用来纪念或者方便工作生活等,根本不会让人短命,更不会致死。铜匠由于对知识和常识的匮乏,便对事情做出了错误的判断,暴露了自身的愚昧无知。他话中的预设是虚假的,其预设信息和客观情况明显不符,幽默便油然而生,人们不禁会心一笑。
2.虚假语境预设的使用
有时候发话者对听话者的相关情况作出错误的估计,如发话者把自己预设的信息处理为交际双方共有的信息,而听话者实则并不知晓,这就是虚假语境预设。张一曼:特派员,goodbye.特派员:good morning.特派员的秘书告诉几位老师,特派员是从英国留学回来的,那么可以推知他是懂英语的。当铜匠假扮的“吕得水老师”说出了“nice to meet you”等几句基础性的英语后,特派员立马表示这些英语太简单了,希望铜匠说几句有难度的,这似乎进一步说明他对英语相当了解。此时张一曼把特派员懂英语这事设为预设信息,于是在临别的时候随口和他说了一句goodbye,但特派员却出人意料地以一句“good morning”来回应。这表明特派员连最简单的日常表达“goodbye”和“good morning”都不懂,那就更谈不上他有多么通晓英语了。张一曼错估了他通晓英语这件事,特派员弄巧成拙的答复则让人们笑不可抑。
三、结语
本文对预设理论做了初步的介绍之后,从预设的种类、性质以及虚假预设的使用探讨了电影《驴得水》的言语幽默是如何引发的。利用预设的相关理论对言语幽默进行分析,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幽默的认知,也可以使我们在日常的交流中变得更加活泼有趣。本文对虚假预设使用的探讨并不全面,鉴于篇幅有限,在此便不加以赘述。
[1]陈新仁.广告用语中的语用预设[J].修辞学习,1999(1).
[2]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
[3]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魏在江.预设研究的多维思考[J].外语教学,2003(2).
孙心略,土家族,湖北巴东,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研究生,方向:现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