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纪录片与剧情片处理现实方式的异同

2017-07-15公绪峰辽宁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116002

大众文艺 2017年18期
关键词:剧情片纪实虚构

公绪峰 (辽宁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 116002)

谈纪录片与剧情片处理现实方式的异同

公绪峰 (辽宁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 116002)

纪录片与剧情片是两个不同的电影片种,两者最大的分歧在于对纪实与虚构的选择上。不同的艺术手段也自然成就了不同的影像美学。本文便以此切入,简要阐述了两个片种在创作时处理现实的具体过程,并比较其异同。

纪录片;剧情片;纪实;虚构

纪录片之父格里尔逊将纪录片定义为“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其实,推而广之,剧情片也包含着“对现实创造性处理”的意味,只不过剧情片的现实是一种原生现实的重构。再者说,纪录片同剧情片的另一个不同在于制作方式。剧情片采用虚构现实来制作,而纪录片则采用纪实手法。因此,要弄清二者的区别或者给纪录片下一个定义,必先明确剧情片的含义,而在明确之前又必须弄清虚构的含义。

一、关于虚构

齐泽克说“一旦我们抛弃了虚构和幻觉,我们就会丧失现实自身;我们从现实中去除虚构之日,就是现实丧失其话语——逻辑一致性之时”。如何理解呢?在我看来,虚构和幻觉是与现实相互对立却又不可分割的一对概念,而且他们之间也没有泾渭分明的界线,就像高和低、胖和瘦、穷和富等的区分。同样的,我们如果要保持话语与逻辑的一致性,使话语高效地表意也必然不能丢弃虚构和幻觉。正如边沁所讲“虚构的物体是一根标桩,真实存在的物体是拴在上面的一头动物”。没有虚构的标桩,现实就无从维系。举个通俗的例子,当你想到电影,你必然是脑子里有电影这个概念,而这个概念又包含了它是什么形态的,有什么种类,观看会带来什么体验等等。因此,在现实中你也能按图索骥,识别它,找到它。而脑海中的电影概念则是虚构的,是个人头脑中形成的现实的镜像。这一切我们都习以为常,以致我们误以为剧情片所呈现的世界就是现实世界。

其实,剧情片的影像是导演“再造世界”的镜像。说“再造世界”指的是影像所呈现的那个世界并非是现实世界原生所有,它是制作团队经过一系列周密运作之后,所搭建出的一个世界,而这个世界的构成法则主要来自于编剧、导演和制片人三方。其余的例如演员、摄影师、录音师、灯光师、后期制作者等也都发挥一定作用。因此可以说,从客观现实到剧情片,至少走过了三层转译活动:即客观现实到剧情现实,从剧情现实到影像素材,从影像素材到成片。

虚构是作品实现艺术化的重要之路,也是一种最具效率的艺术手段。若把资金问题抛在一边,剧情片是可以造出任意想象世界的。在这里又不得不提到虚构的具体表现形式,在我看来,虚构至少可以表现为以下几种。虚构是无中生有。这个有既可以是现实实物类中未出现过的实物,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尽管宝玉是曹雪芹先生自我生命体验的凝结,极具写实意味。但历史上确实不存在贾宝玉这样一个具体人物,因此这是虚构的。虚构亦可以是在已知具体实物身上杜撰未发生过的事物。例如《三国演义》中人物的生平、性格等多少是与正史有出入的,这当然是虚构。还有一种不可忽视的虚构,例如文艺作品对于外星人的描述。人类从未正面遭遇外星人,但外星人的形象却在文艺作品中大量存在,这是一种完全凭想象的虚构。

剧情片由于创作形式的自由,往往能使作品形态丰富多样,妙趣横生。但也难免会因为创作者的用力过猛而出现畸形世界或个人世界,造成艺术表达的失语和受众接受的迷茫。因此,剧情片的创作应怀一颗对现实敬畏的心,在尊重现实的前提下去超越和虚构。

二、关于纪实

凡是艺术作品都是有态度的,纪录片当然不例外。

与剧情片不同的是,纪录片的加工材料直接来源于现实。纪录片的创作是通过拍摄现实角度的选取和剪辑过程的重构来完成的。正如维尔托夫在电影眼睛的宣言中所讲:我的这条路,将引出一种对世界的新鲜感受,我以我的方法来阐释一个你所不认识的世界。纷繁冗杂的现实只是一种表象的真实。绝对真实是隐藏在现实表象下的一个终极问题,就像宇宙的边缘一样,永远无法触及。为何如此说呢?哲学上对于真实有一个保守的定义。真实是人的主观意识介入到客观现实之后的产物,是人对物质世界形态内涵的判定。而每个人对于现实的判断又囿于个人的思维方式、价值体系和具体的社会语境而显得变化多端。正如一句俚语: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既然绝对的真实永远不可得到,我们希冀通过艺术作品来追求精神的真实、深层真实还有意义吗?当然有,与其说艺术创作的意义在于结果,毋宁说其意义在于追寻结果的过程,即追求逼近真实的态度要大于追求本身。

与剧情片一样,纪录片也是有所表达的。所不同的是,纪录片不搬演现实,而是通过截取具代表性的现实片段,并进行有逻辑的组接,以此堪破现实表象,达到逼近深层真实的效果,并以此表达创作者的世界观,进而影响受众。

综上,我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无论是纪实还是虚构,都只是一种创作方法或美学倾向,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评价一部作品,最根本的是要追问影像表层下观点与态度。

[1]聂欣如.纪录片研究[J].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2]钟大年.纪录片创作论纲[J].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公绪峰(1991- ),男,山东临沂人,辽宁师范大学戏剧影视学研究生。主要从事纪录片与影视编剧研究。

猜你喜欢

剧情片纪实虚构
砚边纪实
宁浩获瓦尔达“最受关注人物奖”
小家背后的大世界
融媒时代,如何正确地“非虚构写作”
虚构的犹太民族?
剧情片叙事方式解析
CHINAPLAS2016采访纪实
论文学创作中的虚构
混乱实验室纪实
混乱实验室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