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撒叶儿嗬”留传至今的原因
2017-07-15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443000
王 炼 (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443000)
论“撒叶儿嗬”留传至今的原因
王 炼 (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443000)
“撒叶儿嗬”是清江流域土家族人特有的丧葬习俗,它的源流能追溯到古代巴人时期,距今至少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随着时代的脚步,许多古人创造的文化都频临消失,甚至有些已经失传了。“撒叶儿嗬”在经历了集体劳动年代、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的打压禁止后,不仅没有失传,反而保存完好,到现如今已然走向世界。本文将对“撒叶儿嗬”能留传至今其原因进行简要分析。
撒叶儿嗬;历史沿承;社会价值;现代转型
一、“撒叶儿嗬”的历史沿承
“撒叶儿嗬”是土家族的独特丧葬仪式,传承至今四千多年的历史,其所扎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是它传承的重要条件和它创作的重要源泉。“撒叶儿嗬”赖以生存的人文环境主要来源于土家族的巫文化和宗教信仰,主要表现形式有三种:图腾崇拜、生育崇拜和巫文化。
根据大量的文献记载加上一批学者的分析论证了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代。巴人视廪君为祖先,而《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曾记载过“廪君死,魂魄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廪君死后魂魄化为白虎。在“撒叶儿嗬”的舞蹈动作中就涵盖了对图腾白虎的崇拜,跳丧舞中的很多舞蹈动作都能在虎的动作中找到原型,比如弯腰、曲腿、弓背。
“撒叶儿嗬”中所唱的歌词内容十分广泛。其中最受关注的还是表达男女爱情的荤歌。封建思想对于男女之事是比较避讳的,但在“撒叶儿嗬”中是以一种比较自由的方式表现土家人对生育的原始崇拜。从男女谈情说爱到组成家庭生育后代到成为父母教育下一代,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生儿育女,繁衍后代。
巴人是一个尚武崇巫且善歌善舞的民族。《尚书》也曾记载过关于巴蜀之师帮助周武王伐纣的古史,“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巴氏在战前跳舞,以此来激励将士,威慑敌人。在无法掌握自己命运时,渴望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能够战胜一切。巴人希望通过神和巫术能够打败敌人,在“撒叶儿嗬”中有请神,送亡、还阳、送神等环节都穿插有巫文化。相传跳丧舞的起源就是巴人古代的战舞和祭祀仪式。
鄂西土家人长期生活在地势崎岖险要的巴山之中,交通闭塞,生存环境比较封闭所以中央封建统治思想对土家人的思想影响甚小,土家族人还是以比较原始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为主导宗教信仰。中原王朝对土家族的统治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羁縻统治时期、土司统治时期和改土归流后的流官统治时期。只有改土归流后的流官时期是由中央直接委派的官员来统治,其余大部分基本都是由土家族内部首领统治管理,民族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直到清王朝时期,土家族地区才与中原汉文化有了接触与联系。而且大部分的居民都是依山势而安家,世代靠的也就是这座山,这片土地,有很多基本上都是祖上几代都生活在这片大山之中不曾离开。鄂西地区的土家人生活与外界交流联系较少,交通闭塞,在外来文化进入之前,人们基本上都是接受的上一代所传下来的传统东西,受外界的影响也小,所以“撒叶儿嗬”传承到1949年依旧能保留其独特而古老的民俗事象。代代相传同一个道理、同一个生活方式与习惯,凡事都是靠着祖上传下来的经验。自然而然,“撒叶儿嗬”在土家人的生活中早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连同那些生活习惯、生存经验已然成为了土家人民的“根”。 死是人必经历的一个过程,而对于死的态度能体现一个人甚至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
二、“撒叶儿嗬”的传承优势
1949年新中国成立,“撒叶儿嗬”经历一段转折。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全国开始实行农村土地改革,陆续消灭了地主阶级,死人请道士做法事也被禁止了。1955年初,进入集体劳动时代,人死后不准举行撒叶儿嗬仪式。1962年,中央召开了“七千人大会”纠正了1958年以来“左”倾偏向,一部分传统文化得到恢复。但1966年爆发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立四新”四旧包括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撒叶儿嗬”被纳入旧风俗又被禁止。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一些偏远地区才重新开始跳“撒叶儿嗬”。1989年,全国开展扫除卖淫缥娟、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拐卖妇女儿童、私种吸食贩运毒品、聚众赌博和利用封建迷信骗财害人等社会丑恶现象的统一行动,即扫“六害”。道师被归为利用封建迷信骗财害人,不准再施行法事。虽然道师被禁止了,但是邻里互相帮忙操办,撒叶儿嗬依旧在民间传承了下来。直到20世纪末,传统文化逐渐被一些国家政府及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所重视,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2006年,“撒叶儿嗬”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保护和传承。
“撒叶儿嗬”不仅是对于逝者的一种虔敬与尊重,对于生者来说它也是具有一定生存价值的,也正是因为这些让它能够传承四千多年,在经历了1949年的打压沉寂了一段时间后又能够再次重生。
其一,“撒叶儿嗬”突破了传统思想,是内心情感的一种独特的释放与宣泄,它没有禁忌,是一种比较自由自在的表达方式。在“撒叶儿嗬”仪式中,人们通过狂欢的舞蹈从沉重和严肃中解脱出来,没有传统思想的束缚,无论贵贱、尊卑,死者为大,人人皆平等。人们尽情的将他们压抑的情感释放。无论是平时生活所压抑的还是对逝者的惋惜和悼念都化解在这欢乐的舞蹈中,以一种乐观的生命态度告慰生命,这是最原始情感表达方式也是最有效的。
其二,“撒叶儿嗬”能增进人际之间的交流,是一种社会凝聚力。鄂西土家人长期生活在大山之中,地势险要,出门一趟至少也得一天以上,因为不方便即便是近邻也是很少走动的。然而“撒叶儿嗬”提供了一个人们之间往来的机会,无论昔日是结过仇的还是结过缘的,无论是远亲近邻还是毫不沾亲带故,只要听说哪家的老人去世了,隔了十几里甚至几十里的都要跑来跳一夜“撒叶儿嗬”。 “人死众家丧,不请也自来”即使打不起豆腐送不起礼也要跳一夜“撒叶儿嗬”送人情。这是一种群体活动,用舞蹈与音乐凝聚了平时不怎么联系的乡里乡亲,它展现的是一个以同舟共济为信念充满聚合力的群体,这种团结互助的精神是一种内在的、强有力的自发社会力量。
其三,“撒叶儿嗬”能够强身健体。以巴东“撒叶儿嗬”为代表的土家族舞蹈粗犷豪放、潇洒自如,能强身健体被誉为“东方迪斯科”。而其衍生舞蹈巴山舞更是赋予了它新的生命,成为一种新型的群众自娱性的集体舞蹈。现如今,巴山舞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有氧晨练,是公认强身健体的全民娱乐项目。
最后,“撒叶儿嗬”具有教育意义。“撒叶儿嗬”传承四千多年,已然成为土家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已经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舞蹈或者一种仪式而存在,它所形成的一种文化以及它所承载的土家人的孝道伦理和他们的民族精神潜移默化地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土家人。土家人因为长期生活在封闭的大山之中,中央王朝的思想统治对土家族人的影响甚小,生活的自给自足加上长期与山水为伴更是赋予土家人思想的自由性,但是传统巫文化以及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在土家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的,所以土家族人是极为看重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传统伦理。土家族的传统“父母亡,鼓报丧,众必跳,歌必狂”。丧事办的越是热闹,说明后人尽的孝道越好。“撒叶儿嗬”仪式所祭奠的对象是走“顺头路”,上已完成养老送终,下有子嗣抱灵的老人。无论是上未完成养老送终还是下无子嗣抱灵而去世的老人在土家人看来都是乱了人生秩序的,上未完成养老送终被视为惨事,下无子嗣抱灵则需老人发话他人才能为其子女跳“撒叶儿嗬”。 同时“撒叶儿嗬”以一种十分自由的情感释放以欢快的舞蹈送高龄老人在人间的最后一程,在歌词内容中传递出的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与希望都展现了土家人积极乐观的民族性格。土家人的老话“人死众人哀,不请自然来。人死众人葬,一打丧鼓二帮忙”,一家有难,皆倾囊相助。这些都教育着土家儿女重情重义、互帮互敬的民族精神。
三、“撒叶儿嗬”的现代转型
任何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都无法避免接受不同文化冲击的挑战。“撒叶儿嗬”在走出大山后,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让人们的思想和审美都发生了改变。为了适应新的文化环境,“撒叶儿嗬”做出了改变,现如今在大家眼前的“撒叶儿嗬”是更具有现代意义的“撒叶儿嗬”。
其一,突破局限,衍生舞蹈--巴山舞的诞生。“撒叶儿嗬”因其生态环境其传承是具有一定局限性。首先,跳撒叶儿嗬的时间和地点都是固定的,土家人平时是不会跳“撒叶儿嗬”的。跳“撒叶儿嗬”需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家里的高龄老人过世,这些“老人”必须是上已完成了养老送终,下有子女抱灵的正常死亡者;二是在丧家举办的灵堂跳;三是通宵达旦。其次,土家人认为“女人跳丧,家破人亡”,所以跳丧舞女子是不能跳的。
随着社会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开始追求精神文化上的满足。外来舞蹈迪斯科、交谊舞的一时风靡让原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文化馆馆长覃发池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将民间本土特色的舞蹈发扬光大。于是他在“撒叶儿嗬”的基础上,收集整理跳丧的舞蹈元素,加以改革创新,最终带有土家特色、形式自由的巴山舞成型了。巴山舞打破了“撒叶儿嗬”许多旧的模式与束缚,汲取精华变原本传统的祭礼性舞蹈为现代新型的群众自娱性舞蹈,在当地俨然已成为一种全民健身活动。巴山舞在保留了其民族特色的前提下,提炼原有的舞蹈理念融入了新的舞蹈理念,是“撒叶儿嗬”的传承也是“撒叶儿嗬”的创新。
其二,“撒叶儿嗬”被搬上了舞台,其社会功能得到丰富。当各类原生态歌舞被陆续以舞台表演的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撒叶儿嗬”也走上了舞台。2010年第十四届CCTV青歌赛中“撒叶儿嗬”组合以超高人气夺得了第一,把“撒叶儿嗬”带出了大山,带向了世界。舞台上的“撒叶儿嗬”兼具民间宗教信仰的承载和其娱乐功能。传统的“撒叶儿嗬”本来就是具有娱乐性的,只不过是以宗教信仰为前提的,以“娱神”为目的的。现代的“撒叶儿嗬”已经由“娱神”向“娱人”转变。“撒叶儿嗬”走上舞台不仅能够娱乐观众,让观众一览土家人的风采;同时还传递了带有土家精神的民间传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它,学习他,传承它。
其三,“撒叶儿嗬”由传统向商业化转型。现如今许多传统文化因为资金的问题而难以传承,“撒叶儿嗬”的商业化转型是其能留传至今的原因之一。现如今的“撒叶儿嗬”的表演有两种形式,一是在舞台上表演,二是在灵堂前表演。现代化的“撒叶儿嗬”都是以团队的形式表演,其商业化更加明显。在舞台上表演,一旦名气大振,就会成为县里市里的金字招牌,会有很多慕名而来的游客专门来观赏“撒叶儿嗬”的表演。同时他们也会到各地举行商业性质的演出。二是在灵堂前的表演,现如今许多丧事一条龙服务,“撒叶儿嗬”表演团队专门承包灵堂前的跳丧舞表演,然后丧家给予一定的酬劳。这些都是“撒叶儿嗬”商业性的具体体现。
“撒叶儿嗬”的现代转型是顺应时代发展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产生的。
[1]朱祥贵.土家族“撒尔嗬”源流内涵及功能探讨[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2).
[2]裴亮.鄂西土家族“跳丧舞”的文化解读[J].武汉: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5).
[3]陈红田强.土家丧俗“撒叶尔嗬”中的生育崇拜[J].贵州民族研究,2009.
[4]杨洪林.传统仪式的现代变迁— —以撒尔嗬为例[D].恩施:湖北民族学院,2010.
[5]向远虎.论“撒叶儿嗬”中的原始生命意识和狂欢化特色[J].文学界(理论版),2012.
[6]黄柏权田永红.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M].长江出版传媒,2012.
[7]田世凯.土家族丧舞“撒叶儿嗬”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
[8]杨圣敏.中国民族志[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
[9]王小艳.长阳土家族“撒叶儿嗬”现代变迁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5.
王炼,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