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国百家争鸣时期杨朱哲学的伦理思想及其当代美学价值

2017-07-14沈茹毅

神州·下旬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审美心理美学

沈茹毅

摘要:杨朱思想具有复杂性,必须结合时代背景、身世言行全面把握其思想体系。轻物重生,是权衡外物与生命的准则;全生保真则侧重个体的人性和个性,二者都指向天下大治的终极目标。杨朱哲学中的全生保真对当代美学转型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杨朱哲学;为我贵己;轻物重生;美学;审美心理

杨朱是战国初期的卫国人,是一个小土地私有者,其着眼于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提出了四条伦理准则,即为我、贵己、轻物、重生。“为我”、“贵己”都是指凡事都以自我的生命为中心,不做有损于自我生命的事;“轻物”是指看轻功名利禄等身外之物,节制自己的欲望,不被统治者所诱惑;节制欲望,被统治者所惑,又是为了避免统治者的刑戮、伤害,保全和爱惜自我的生命,这又是“重生”。

杨朱的上述伦理思想既是战国乱世保命之道、没落士大夫之精神依托,又体现着战国时代的中国人的个体意识觉醒。然而,杨朱的思想一诞生就曾遭到孟子的谴责,孟子说:“杨子为我,是无君也;墨子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被世人尊称为“亚圣”的孟子用“禽兽”二字把杨墨两人贬低出人类,杨朱思想的倍受争议由此可见一斑。孟子的抨击是从维护儒家学说的立场出发的,自然会有门户之见,但他对杨朱思想的把握并不是空穴来风,其中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这主要表现在,“轻物”、“重生”易流于“巧取豪夺”,重感官享受易倒向纵欲主义,“一毛不拔”有无君之嫌。

不过,总体而言,杨朱伦理思想的正面意义还是远大于负面价值,特别是在当今时代,杨朱伦理思想中的正面、积极的因素还能够为今人所借鉴。比如,“为我、贵己”思想对当今中国人权建设和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具有借鉴意义,“轻物、重生”思想有助于矫正市场经济下的极端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同时也为当今青年群体浮躁、轻生的生活态度敲响警钟。

杨朱的 “轻物”、“重生”思想有助于矫正市场经济下的极端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同时也为当今青年群体浮躁、轻生的生活态度敲响警钟。由于当今杜会青年群体中的许多人都缺乏理想信仰、价值信念和精神寄巧,将物质利益或者虚幻的爱情视作追求的目标,因此,当他们对物质的追求、对爱情的渴望不能够实现时,他们就往往缺乏一种支撑自我坚定地生活下去的力量和勇气,于是,我们看到,这些年来,大学生群体、甚至中学生群体中都不断出现自杀事件。杨朱的重生思想告诉我们,个体的生命才是最为宝贵的,“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比焉”(《吕氏春秋·重己》),感情可以从头来过,物质可以慢慢寻求,可是生命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没有了,人就失去了享受其它一切的可能;即便永远得不到想要的爱情和物质,那也不必过于介怀,因为相较于自我的生命,其它的一切都是虚幻的、外在的、可有可无的,只要保养好自我的生命,维持基本的生理需要、身体健康,人就已经可以自得其乐了。所以,较易地舍弃生命,是极为不明智的。杨朱的送种伦理思想为当今青年群体浮躁、轻生的生活态度敲响了警钟,依笔者之愚见,适当地普及杨朱的这种伦理思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中学生群体、大学生群体中的自杀现象,使杨朱的伦理思想造福于人类。

在笔者看来,杨朱哲学之于当代最为积极正面的美学价值意义在于为当今“美学重构”提供了开阔的视野和未来的方向。正如德国的美学学者沃尔夫冈·韦尔施在《重构美学》一书中指出,在当代审美泛滥的情况下,美学应当在消解后予以重新建构。美学应当超越传统的与艺术结盟的狭隘特征而重申它的哲学本质。美学的对象不再仅仅是一种“美的精神”,或者后现代艺术,而且还是一种对现实的新的认知。这认知在本源上发端于一种审美意识。而审美所指并不仅仅限于“美”,它已经更多的指向虚拟性和可变性。

韦尔施的重构美学的设想与实践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美学喧哗与躁动的格局中,也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中国的美学研究正处于审美活动论的当代转型之中。在众多的美学研究的当代转型之中,从审美心理的一般描述到身体意识的充分自觉的转型,已渐成研究的热点之一。

而着眼于细节而言,杨朱哲学在当今生活细微之处也有着非同凡响的指导意义。身体对于美学的意义,首要的便表现为审美感官意义上的身体。身体是审美感官的寄托地。感官的快乐与节制是身体在审美活动中的一个悖论。身体的抑制还是张扬,综观中国古代的思想史只有杨朱思想主张张扬身体的享受。

儒家主张“文质彬彬”,走向礼仪,表现为身体仪式。身体仪式外在于人的天性,结果往往是压制人性。墨家主张“非乐”,克制身体享受的欲望,直接主张压制身体感官的快乐。法家与墨家都是走功利主义路线,大同小异。只有杨朱学派“贵己”,比较鲜明地提出“全性保真”的主张。全性保真的主张中,性一方面指生命,另一方面指人性和个性。杨朱“全性保真”,承认身体欲望的合理性,主张适度张扬,但也反对过度纵欲。在相对于我国的思想环境而言,是主張张扬身体欲望的唯一学派。也正是这种对身体欲望张扬的因素,被魏晋士人发挥到极端而演变成了《列子·杨朱篇》中的“纵欲主义”思想。

杨朱“贵己”理论中的“全性保真”也含有一些养生之道,为后世的养生主张提供了理论先导。杨朱的适度张扬身体欲望和由此而来的纵欲主义倾向以及养生学主张都与当代美学研究中的向身体转型密切相关。仔细地挖掘研究杨朱思想中的相关成分必将促进当代美学转型的良性发展。杨朱思想也必将在这一美学转型中散发出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巧子(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M]叶蓓卿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

[2]李季林.杨朱·思想研究[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

[3]黄海德.论杨朱思想及其与先秦诸子的关系[J].中华文化论坛.1994.(2).

[4]邵殿国,胡冰冰.战国时期道家别派质疑[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8.(2).

[5][德]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endprint

猜你喜欢

审美心理美学
印花派对
相悖美学
纯白美学
解读设计中的儿童审美心理
儿童剧《马兰花》的艺术审美魅力
观众学视阈下的国产公路电影
1980—1983年电影中的审美体验
麦西西摩登童装美学
春食色彩美学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