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多媒体搞好计算课教学
2017-07-14郭亚欣
郭亚欣
摘要:把多媒体请进计算教学的课堂中,应掌握好以下四个原则:把握教材,找准切点,灵活设计,挖掘创新。教学目的:明确学习目标,拓展学生思维,渗透学习方法,提升创新学习动力,把枯燥的数学课变成孩子们快乐学习的殿堂。
关键词:运用;多媒体;搞教学
一谈到计算课,许多教师与学生都会很自然地想到了“数学枯燥”、“算理单一”等等。那怎样让数字变得有趣,让算理变得更生动呢?我想结合近年来自己的一些实践,谈谈在这方面的一点体会——把多媒体请进计算教学的课堂中。
怎样找到这二者的最佳切合点,使它事半功倍呢?我想
一、把握教材,明确目标
一节课要完成的教学内容是一定的,可把它贯穿于整个认识过程中看,它又是动态的、发展的。那么怎样把握?首先必须把它放在本单元、本册、整个小学教学,既全面又要根据本班的学情,你就能明确这节计算课学生要完成的目标(包括情谊、发展目标)。其中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哪些是学生的独立活动或协作活动可以解决的?哪些是教师要指导的?在重、难点解决部分,如何能有效地吸引学生进入到教师或教材提供的材料中,或是新、旧知联系中,或是观察、讨论、解决中,有了这些思考和难题,看来非得借助多媒体的课件“画龙点睛”之笔了。
二、找准切点,拓展思维
课件设计在选择“突破口”时,应该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启发性和拓展性,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应该是开放性、延伸性的。如我在教学第十册《一个数乘以小数》这课时,因学生是初次接触小数乘法,所以我把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作为二者的第一个切合点,怎样使学生对意义的了解有個过程认识呢?于是,我设计的是:从乘数是整数乘法所示的线段图的原形上,过渡到乘数是小数的线段图,从而具有启发性地区别理解了两种乘法的不同意义。为将来的分数乘法的意义也作了孕伏。接着我把如何在积中确定小数点的位置作为计算与课件设计的第二个切合点。我把点小数点的过程演示为先数后动的动画过程,这一针对性的设计为学生概括这一算理提供了理性认识。
又如,在《商不变的规律》一课中,学生对规律中“同时”二字理解不到位。这将直接影响对规律的应用。因此,在课件设计中,我采用了最直观、也是最普通的红箭头,同时辅以动态、音乐的效果,表示“同时”二字的含义,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强化他们的有意注意。
以上采用的“鲜活的在动态”过程区别于以往计算课常规的讲、练结合,使学生感受到就在大家的思维感到难以逾越的时刻,多媒体的课件给大家指明了一个方向,而通往这个方向的“路”很多,谁都可以“试一试”。我想,这无疑激发了大家参与的主动性和方向性。
三、灵活设计,渗透学法
课件的设计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热闹热闹,而是他一定要能解决问题或提供解决问题的方向。因此,我们的课件设计决不能盲从。如我在教学《除法各部分关系》这课时,原来的课件设计只起到“幻灯片”的作用。经过再三挖掘教材,我灵活运用“|”(虚线)和部分名称,使各部分名称和它附带的“|”做了同时移动,使同学们有条理地找到了除法中的2个关系式,同时渗透了有理、有据,有条理地解决问题等学法。
四、挖掘创新,发展目标
综合以上,我们不难看出,灵活设计的课件不是终止了学生的思维,而是激活了学生的探索热情。往往在这种热情下,他们的潜质发挥得淋漓尽致。如我在教学《有余数除法》时,课件设计的( )÷( )=9…1。大家以此题为例,讨论有余数除法的各部分关系。解决完后,学生又迫不及待地提出19÷( )=9…1的解法中来,进而展开了2种方法的争论:19÷9=(2)…1,(19-1)÷9=(2)。教师不急于评判哪种方法对,而是指明同学们课下列举相关例子,再讨论,再求教。无形中,教师为一部分同学指明了课下自主学习的目标。
学生就在这种灵活课件的原形下,不断的迸发出创新的思维火花。如果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把握不当,便会把自己也埋没在死气沉沉的课堂中。
因此,把握好二者的切合点,确实能让我们的计算课慢慢的换发出生机。但在向前发展的同时,我也急于向同行们探讨:能不能把教师设计、教师操作的过程逐步转化为教师提供观察、研究的素材,让学生也参与到多媒体课件中来。这样,是不是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