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形势下如何推进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017-07-14喻阳

神州·下旬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新形势小学

喻阳

摘要:价值观,一直是人类生活实践中的永恒主题。自人类起源伊始至今的劳动实践中,人的对象性活动表现出了人类生存强烈的目的性,不仅有物质方面的追求,也包括了对生存意义的追求,也就是人生价值,即人生目的。因此,价值追求也就成为了人的本质特征。探寻我国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无疑价值观始终是核心的话题。尤其改革开放以来,受多元文化影响,价值观教育,尤其是核心价值观教育成为了我国教育界尤为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新形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小学

人的核心价值观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长期的教育和各方面共同影响下逐步形成的。而核心价值观又是一个社会中占统领地位、起支配作用的价值理念,是取得社会认同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大意义的论述中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①而小学生作为民族和祖国的未来,决定着整个社会未来的价值取向。因此,在小学阶段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为重要。

一、新形势下推进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树立小学生共同的思想道德的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而我国有56个民族,14亿多人口,要把人们的思想意志凝聚起来,没有一个有效发挥统摄作用的核心价值观,那是不可能做到的。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学校是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小学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启蒙阶段,也是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可塑性非常强,若在这一时期帮助他们形成符合国家及自身发展的良好观念,对于他们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他们又将担任主力军,不但要让他们掌握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让他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念,更自觉地把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相结合。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小学生树立实现中国梦的共同思想道德的基础。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了小学生道德教育的目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扬的就是一种德,一种个人之德,社会之德,国家之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则不立。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是一个人成长道路上重要的奠基时期。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发展不能脱离了社会,社会的进步也需要依靠人类实践改造。虽然衡量人与社会发展过最主要标准是生产力的发展,但生产力却不是唯一的标准,文明的进步也表现在人类道德水平的提升和社会文化的进步。个人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而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则是个人发展的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日常生活和道德实践层面为个人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个人道德水平的提高,也成为了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体现,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道德保障。新形势下,受货币的强大冲击,人们思想道德的防线显得过于脆弱。因此,在人生道德观形成的初级阶段——小学开展价值观教育就先得尤为重要。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形势下为我们的小学道德教育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帮助小学生“立德”,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当今世界,各国经济相互融合却又相互竞争,不同的文化相互借鉴的同时却也相互激荡。新形势下,中国将以怎样的姿态和形象站在世界舞台上,不仅仅取决于我们日益强大的经济实力,同样也取决于强大的文化影响力,而这种文化影响力的核心就是价值观。如今,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体的飞速发展,使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各种思想观念传播的渠道更加多样。而小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并不健全,很容易受不良信息的影响,形成不符合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因此,在小学阶段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来抵御不良信息的侵害,健康成长成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二、新形势下推进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原则

教育部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当充分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小学德育的薄弱环节;准确把握规律性,改进中小学德育的关键载体;大力增强时效性,夯实中小学德育的基本保障。”②与科学教育、知识教育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稳定性、持久性、历史性、选择性、主观性五个特点,而在小学阶段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但要遵循这五大特点,还应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中共中央办公厅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坚持聯系实际,坚持改进创新,区分层次和对象,加强分类指导,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③由此看来,推进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整体性原则

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发现,其内容都是相互支持的。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倡导”的内容体现了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和个人的价值准则三者的有机统一。他们相辅相成。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一个整体,若一个国家贫弱,独裁专断,愚昧野蛮,那这个国家就无和谐可言;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同为一个整体,试想如果不从小学生入手,培养他们自立的人格,传播自由的精神,那他们长大后就很难成为恪守平等,捍卫公正,维护遵守法治的人;同样,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也是一个整体,一个不爱国的人,他就不会对国家的事业尽责,树立诚信人格,友善待人,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

小学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当提出并遵循“整体性”原则。因为在3个层次、12个范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不同的层次或同一层次不同的价值范畴之间存在着各种内在的联系,在教学时必须整体设计,协同推进,而不能选择性或断裂式地进行。endprint

2、行动性原则

价值观是行为的内在动因,是指导着个人从事各种行为的正当性原则,也是评价社会事件是非曲直的标准,不可能抽象的存在,必定体现在具体的行为当中。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认知领域的学习,必须结合相关的情景下的各种行为来进行。例如“诚信”教育,我们不能单纯的停留在概念上的理解,应渗透进小学的日常活动当中,如班会、研究性学习以及历史、语文等常识等学科中,使青少年从小树立诚信是立身之本的信念。引导青少年走出书本,走出学校,走进社会,通过自己的行为,知道小到人与人之间的约定,大到国与国之间的约定,都必须讲诚信。若一味追求个人利益,而忽视了诚信,那在获得利益的同时,也将丢失道德、良心、人格、亲情、朋友,甚至会因违反法律而失去自由。一句话,一件事,一个举动都应从小严格要求自己,诚信一旦丢失就再难树立,即使改过自新,也无法消除别人心中的怀疑。只有通过形式多样的实际行动,小学生才能对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德育教育中的知行脱节的问题。

3、层次性原则

青少年时期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价值观的阶段,因此,小学应根据他们的年龄阶段、认知差异、社会经验,体现层次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针对性,设计出阶段性、衔接性和连续性的学习内容,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以“自由”为例,小学阶段建议分成三个阶段:低段(一二年级)、中段(三四年级)、高段(五六年级)。低段应该围绕自主意识的树立和习惯的培养来展开,能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中段则可以在培养孩子养成自我人格的同时,能懂得自由是建立在一定的规则、纪律的基础上的,自由是有条件,限度和责任的;而高段,由于孩子的理解能力有一定的提高,对于自由的理解,可通过语文、地方课程等课程的教学,来了解一些英雄为了人类的自由而进行的一些斗争,初步的有热爱自由的意识。通过这种阶段性又有系统的对小学生进行自由的教育,由己及他的一个切身感受才能使自由精神深入青少年内心,才能在生活中树立理性的自由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个范畴都应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认知水平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差异来制定相应的目标、任务、内容和行为要求,从而形成一个循序渐进,有层次性的螺旋上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

4、协同性原则

学校是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战场,但并非唯一渠道,家庭、社会、媒体及自身体验等都有可能形成不一样的价值观,而这些来自不同方式所产生的价值观并不一定是相统一或协调的,有些因素在相互作用下甚至会产生矛盾。这对是非判断还不健全的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在小学阶段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还应遵循协同性原则。至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协同:首先是学校内部的协同,无论是从管理者到教师,再到后勤服务人员都应从上至下的在日常教学生活工作中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言传身教的对孩子们进行教育;其次是家校协同。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家庭教育也尤为重要,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开展家长会等方式争取家长的参与和支持,充分配合开展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最后是学校与社区、社会机构等之间的协同。在国家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背景下,各地地方政府、社区、媒体、网络等,都在积极践行和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校应协同各个社会机构,树立报道身边的榜样,营造一个良好的价值风尚,构建一个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学习环境。从而解决了传统观念中的社会中的负面价值观抵消了学校所开展的正面价值观教育。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形成一个由内至外的良好学习氛围。

三、新形势下推进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

新形势下推进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选择行之有效的育人路径,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阵地作用,也要重视其他路径的协同作用。构建教学、实践、文化、榜样等多位一体的教育路径。

1、发挥课堂教育和教学活动作用

在新形势下对小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首先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充分挖掘现有教材的教育资源,如:《品德与社会》、《语文》等,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科学的认知、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把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日常的课程教学活动中,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学生的心里。其次,在对小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要积极发挥少先队组织的作用。通过举行各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中队活动,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能通过多样的实践活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切身的体会,不再对这24个字单纯的只是机械记忆。

学校其他课程教学对帮助学生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其他课程的协同教育作用,把这一价值观融入到各学科中。同时,运用核心价值观对学生感兴趣、关心的社会问题进行解惑和教育引导。

2、有效结合文化教育活动

新形势下,学校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的同时,深入挖掘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抓住小学生的年龄心里特征,从情感体验为主的情感认同和榜样学习为主的外显认同入手。一方面,通过生活实践体验来促进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如涉及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活动体验课程,从中了解我国的优良历史文化,培育爱国主义情怀。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榜样促进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认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具有强大的说服力。榜样的事迹或英雄的行为,具有具体、形象、生动的特点,使学生易于接受,强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能够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激励学生自觉践行和效仿。新形势下,推进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发挥好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激励学生自觉地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提到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育人的作用,是实现以文化育人的一个有益手段。青少年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社会主核心价值观教育,要营造良好的氛围,实现以文化育人的目的。具体来说,就是把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体现社会主义文化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积极开展内容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艺术、体育等性使丰富的活动中,增强文化素质。加强校报、校刊、广播的建设,利用校园传播媒介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工作。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如黑板报、廊壁文化等,使学生在文化氛围浓厚的环境中接受教育熏陶。

参考文献: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软实力》王月红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4年

[2]《基础教育参考》, 2014年 11期

[3]《实践:党的教育版》,陈涛 梁俊玲 2014,32期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形势小学
新形势下“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新形势下班集体建设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