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形象的丰满
2017-07-14贾恺瑞
摘要:《五帝本纪》和《尧典》分别为《史记》和《尚书》中的开头篇目,二者都详细记述了原始社会后期中国文明集聚地的政治、经济、文化雏形,为我们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和变迁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历史材料。本文通过对比这两篇文章中对尧的刻画,分析尧形象改变的原因和意义。
关键词:尧典;五帝本纪;尧
《五帝本纪》最后《五帝本纪赞》一部分中说到,“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从这里可以看出,司马迁在作《五帝本纪》时,认为先前的文本不够雅正,所以有选择、有删改地引用了《尚书·尧典》中的一些描述,写成了这篇文章。
《五帝本纪》记载了五个部落联盟首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的事迹,《尧典》中只记载了尧和舜的事迹。由于《五帝本纪》大量引用了《尧典》的内容,所以相当一部分的描述都是大同小异的。不同的是《五帝本纪》在描写五位帝王时,具体地记录了他们的关系:“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其二曰昌意”这段文字是讲黄帝的两个儿子,一位名叫玄嚣,一位名叫昌意。“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氏女,生挚。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所以尧是玄嚣的后人,也就是黄帝的后人。“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所以舜是昌意的后人,也是黄帝的后人。综上,按照司马迁的描述,尧舜二人是有血缘关系的,并且都是黄帝的直系后代,属于同族人。但是在《尧典》中,并没有这样的描述,只写了“瞽子,父顽,母嚣,象傲”说舜是乐官瞽叟的儿子,其父顽劣,且舜是被帝尧看中,并以二女妻之,试以政治,令其摄政,最终继位,没有说明二人有血缘关系。对于这一点可能战国以后史家从父子世袭的观念出发而制造出来的,司马迁为了使世袭制更加名正言顺,为尧添加了这部分“亲缘”,而《尧典》中并没有出现。
司马迁添加的还有对尧个人领袖气质(或者延伸为外貌)的描写。在描写尧的个人道德时,《尧典》中先概说“钦命文思安定,允恭克让”,再描述他道德的力量和效果:“克明峻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五帝本纪》中也先写道尧的个人品质和魅力:“富而不骄,贵而不舒。黄收纯衣,彤车乘白马”,随后写他的政绩:“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这是两篇文章的共同点。这种描写方式突出了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是具有层层递进,避免突兀,从而增加尧的威望与道德力量,让人更加信服。另一方面更突出了当时人们对道德品质的重视。《尧典》强调以德治国,即德治,其中首先描述尧的品德,然后以此品德得以治理天下、协和万邦,这与后来儒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是相通的,《尧典》中对尧之品德赞扬也包含这层意思。同时,通过尧所批评的朱、共工、鲧等人的缺点,以反衬道德与政务之间的必然联系。一个人的品德若不好,那么他在处理政务上必趋失败,鲧就是这样的例子。相反,如果一个人品德崇高,那么他在处理政务上一定会成功,舜就是这样的例子。儒家思想也认为帝王的品德更重于能力,因为群臣能力的最大限度利用比帝王一人的能力出众更能使得国家昌盛,帝王的德行是最重要的。
但是相比较而言,《五帝本纪》中却多了“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这样的描写,将尧与地位崇高的“天”、“神”相比拟。接近他就像接近太阳,仰望他就像仰望云彩,突出了尧给人的敬畏感和人们看到他时的崇敬感,这样的描写在《尧典》也中是没有出现的。
这种对人物的外貌描写和给人的震撼印象,在太史公的《史记》中不乏出现。比如《楚世家》中的楚成王太子商臣“蜂目而豺声”,《越王勾践世家》中的勾践“为人长颈鸟喙”,《高祖本纪》中汉高祖刘邦:“隆准而龙颜,美髯须,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但是《史记·五帝本纪》中却鲜少有类似的外貌描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帝王相貌平平,不值笔墨,但更有可能的是当时的人们更加重视道德品质,外貌如何无伤大雅,所以留下的史料并不多,太史公无从下笔。
《史记》中的外貌描写很大程度上反应了这个人的性格和形象正面与否,这一点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后世的许多史书仿《史记》描述,帝王天生是有帝王之相的,但是帝王是否真的如此普通百姓不得而知,百姓却因此而拥护“天赋异禀”的帝王,《史记》的这种记载虽然有一部分拟想成分,但也有助于丰富人物形象。尧的领袖气质就在“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這短短十六个字中充分释放。
司马迁时,当时传世的载史之作多为儒家经典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著作,又及汉武帝时期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一元文化政策,加之司马迁本身曾师从古文经学家孔安国和公羊学大家董仲舒,因此他的思想很难不渗透儒家的影响。《五帝本纪》的描写方式让尧的形象大大丰满,突出了尧知人善任、从谏如流的部落联盟首领的政治家风貌,也烘托出为历代儒家文人所日夜思慕的自由、民主、君臣和睦的祥和政治气氛,为以后各篇打下了基础。
《尧典》和《五帝本纪》都记录了中国早期德治社会的基本观念,为后世研究儒家思想的渊源奠定了基础,也为后世君主的自我管理立下了标准。通过比较阅读这两篇文章和《尚书》、《史记》两本著作,不仅能了解和探究史实,见微知著,更能通过远古时代的灿烂文化探寻华夏族的根源,汇古通今。
参考文献:
[1]史记.司马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尚书译注.李民,王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贾恺瑞(1996—)女,汉族,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