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毫厘不差的捞纸师

2017-07-14王翔

中国报道 2017年7期
关键词:竹帘纸浆技艺

王翔

泾水流白云,青檀捧素笺。宣纸大工匠,水捞白月光。

2016年,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杭州峰会期间,中国国家主席夫人彭丽媛携各国元首夫人在中国美术学院一同书写汉字“和”。元首夫人们身后的国画《西湖秋胜》长9米、宽3.3米,是目前描绘西湖全景最大规模的一幅巨作。用来描摹这幅画卷的巨幅宣纸,用的正是中国美术学院在安徽省宣城市泾县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特制的“三丈三”超级宣纸。

“三丈三”宣纸是目前世界上手工制作的最大宣纸,已经被列入世界吉尼斯纪录。在“超级宣纸”生产车间,巨大的纸浆槽内摆放着捞纸的帘床,44位捞纸师傅和8名拉绳工人协同合作、统一口号,共同完成巨幅宣纸的捞制。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捞纸场面,掀开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宣纸光荣的一页。

宣纸生产从原料采集到纸张制成,要经过大小工艺108道,历时近3年。宣纸的原料必须严格选用泾县境内及周边地区生长的3年生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通过几十道工序制成燎皮浆和燎草浆,再根据成纸的不同要求,将皮浆和草浆进行配比,制成纸浆。纸浆制作完成后就进入捞纸、晒纸、检验和剪纸等工序,最终制成成品。每道工序都要求手工制作且有严格的技术规范和强制标准,而捞纸的过程是其中最关键的一环。

周东红是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捞纸工,人称“宣纸工匠”,国内不少著名的书画家都慕名而来,期待用上他捞的宣纸。

是苦差事,又是技术活

在捞纸车间,周师傅和他的搭档分站在装满纸浆的大缸两头,各执帘床一端。两位手艺人共同抬起竹帘后,麻利地放入纸浆池中,帘床从纸浆里快速划过,帘床上就勾上了一层薄薄的纸浆,在半空中停留数秒,待纸浆微干,把抄在帘床上的纸浆取下来,便是一张宣纸的雏形。在这个过程中,掌帘人的手左右划动,抬帘人则顺势配合。

“一帘水靠身,二帘水破心。”捞纸的整个过程不过十几秒,但是宣纸的好与坏、厚与薄、纹理和丝络就全在这一“捞”上。这道工序主要靠掌帘人控制力道,一捞一提间精妙之处全在于手感,一张纸的厚薄和均匀全看技术。竹帘伸得过深,上面的纸浆就太多,捞出的纸张就厚;入水太浅,纸张又太薄;捞纸时用力不匀,竹帘上沾的纸浆就不均匀,捞出的纸会厚薄不均。这个过程需要操作者的眼睛、双手、心思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只有达到高度默契,捞纸才能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在捞纸过程中,周师傅还要不断往纸浆里放纸药并搅拌均匀,这能使捞纸时水不至于过滤太快,纤维在帘上停留时间长一些,捞出来的宣纸品质更好。

“要是控制不好,厚薄不均的、漏洞起泡的,都只能废弃。捞纸工要把各种纸的尺寸和重量深谙于心,大的、小的、厚的、薄的……我们有种说法,叫‘四五六,绵连带扎花。‘四五六是指四尺、五尺、六尺等不同尺寸的宣纸,绵连和扎花是两种非常薄的宣纸,只有掌握了所有宣纸品类的捞纸技术,才算是一个合格的捞纸师傅。还有一个难点就是如何控制纸浆的浓度,每加一次纸浆大约能捞100张纸,捞一张纸,纸浆浓度就会少一点,在纸浆浓度变化的情况下,还能依旧使每张纸的分量和浓度保持一致,需要长期的经验和悟性。”周东红说。

标准的宣纸,捞纸晒干后的“干纸”每张大约30克,每刀纸(100张)上下误差一般不超过50克。也就是说,每张宣纸的成品重量误差不能超過一克。一般情况下,能做到7成合格率的,就能成为捞纸工,周东红却能将成功率做到99%以上。多年来,在公司多次举办的劳动竞赛中,第一名的桂冠总是戴在周东红的头上。他的技艺能比别人更高一筹,除了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对老祖宗手艺的虔诚。他说:“大家都讲,我要感谢老天爷送我的这双捞纸手,但我却觉得也要感谢自己30多年来不变的初心。”

三十年如一日,不忘初心

1985年,19岁的周东红跟着舅舅来到小岭宣纸厂,成为一名学徒工。当年的小岭宣纸厂因技术不外传,周东红这样的学徒工只能偷师学艺,因为舅舅的缘故,他才有机会结识小岭宣纸厂里的捞纸大师傅曹三平,从此走上了捞纸的道路。在当学徒工的日子里,他每天的练手时间都会超过8小时,通常一边捞纸,一边默念师傅的口诀心法。那段时间,他从未回过一次家,除了睡觉之外,几乎所有时间都和纸槽为伴,以捞纸度日。

每天凌晨4点,他和师父双手托住竹帘,将竹帘以30度斜角插入水中10厘米左右,稍停顿一下又麻利地从水中抽出。他手腕一抖,竹帘上沾了一层白色的纸浆。随后,师徒二人跨步转身,熟练地将竹帘倒扣在池边的一个石板上,一张纸最重要的步骤就算完成了。看似简单的动作,没有10年的功力,很难拿捏准。

6个月之后,周东红终于可以把纸捞出来,但是质量还不是太好,师父就让他去泾县宣纸厂(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前身)看看是否可以谋一份事做。在宣纸厂,他每天在纸浆池旁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不停地做重复性的肢体屈伸动作。亚热带的三伏天,闷热难耐,作坊里没有空调设备,双手在纸浆池里一泡就是一整天,起满了水疱。冬季是周东红工作最辛苦的时候,即使在数九寒天,为了保持手感,仍要将手伸入冰冷刺骨的水中,手上起满了冻疮,一道道裂口浸入水中,疼得钻心,但他依然坚持照常上班。“忙起来也就忘了疼。”周东红说。这一做,就是32年。在这32年的每一天,周东红和搭档都要重复这样的捞纸动作1000多次。

如今,周东红凭借长期积累的工作经验和心得体会把捞纸技艺发扬光大。从1992年开始,宣纸厂开始创新更多的宣纸品种,周师傅每次都不辱使命,带头试制。他参与宣纸邮票纸的生产试制,为我国成功地发行宣纸材质邮票奠定了基础,填补了邮票史上的一项空白。他为公司捞纸帘床以塑料替代芒杆寻找材料并获成功,为捞纸机械划槽、纸药桶替换等技术革新献计献策,为宣纸生产节约了人力、物力。

把宣纸的灵魂传承下去

“我捞纸30多年,对于这些纸的感觉,就是每一张纸都有它的灵魂。捞纸这项技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技艺,也是我们的国宝,我现在就是想怎样能把它更好地传承下去。到目前为止,我带过二十几个徒弟,但是也走了不少。捞纸这项技艺学起来确实比较辛苦,工作环境比较恶劣,每天还得起早贪晚,做起来也非常枯燥。公司要求产量的时候,我们每天的捞纸时间都要达到14小时。”周东红说。

捞纸难,当师父更难。带起徒弟来,由于动作不协调,师父不仅费力,而且纸张的成品率会大幅度降低,每天浪费一两个小时是再正常不过的事。面对这种吃苦又费力的事,周东红总是服从安排,乐意接受,从不推脱。获得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周东红依然一如既往地战斗在捞纸一线,他甘当园丁,毫无保留地点拨、手把手地传承、苦口婆心地鼓励,把老祖宗留下的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一代一代更好地传承下去。

徒弟们在他的教导下,一个个茁壮成长起来,成为捞纸车间的顶梁柱。如今,公司又设立了劳模创新工作室。老师傅周东红作为“宣纸纸帖压榨技术研究与开发”课题小组组长,带领小组开展攻关,培养青工。

对周东红来说,他把感情和责任融进了每一张纸,把每一张纸当成艺术品来做,在捞好每一张纸的过程中收获着快乐和幸福。周东红说,他不知道什么叫“工匠精神”,但他知道要做好一件事就必须勤学苦练。也正是带着这个念头,30多年来,经周东红捞的近千万张纸没有一张不合格。“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周东红在传统技艺上的精益求精和极致追求让他不仅体会着劳动的快乐,也增添了传承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豪。

猜你喜欢

竹帘纸浆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天下第一帘”养成记
耄耋老人的竹帘情
竹帘上的艺术之美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
DMC-IA-AM两性聚丙烯酰胺用于混合废纸浆抄纸
区角活动真有趣
100%废纸浆生产彩色薄页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