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做减法”
2017-07-14蒋李张晶
蒋李+张晶
核心提示:国家下达的三年去产能任务,湖北仅用一年便超额完成。这说明湖北去产能执行力度大,效果明显。
经历持续多年高速发展后,中国经济正饱尝产能过剩所带来的困扰,钢铁、煤炭、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多个传统行业,产能明显过剩。
“瘦身健体”,方能提质增效。近两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将去产能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之首。
以“建成支点,走在前列”为目标的湖北省,坚定不移“做减法”:2016年,压减钢铁产能338万吨、煤炭产能1011万吨。这意味着,国家下达的三年去产能任务,湖北仅用一年便超额完成。
“三年任务一年完成,说明湖北去产能执行力度大,效果明显。”国家去产能第三抽查组组长钟德超如此评价。
小钢厂的去产能之路
武汉和兴金属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和兴钢厂”),走出了一条堪称小钢厂去产能转型的样本之路。
在大众印象中,福建钢贸商十分有名,因为福建人投资的钢厂遍布全国。据统计,福建人在全国各地投资的钢铁厂已超过500家。
何松生也是这样一位“钢铁创客”。
上世纪90年代,何松生只身从福建来到武汉创业,辗转到江夏区五里界、庙山等地。2003年,他在江夏区创办和兴钢厂,占地195亩,设计年产能为90万吨。
“2003-2009年是行业鼎盛期,公司的年产能达到了90万吨,工人300多人。”何松生表示,当时钢厂以废旧钢材为原材料进行短流程炼钢,利润很稳定。
然而,近几年行情突变,钢价暴跌,和兴钢厂产量也持续下滑。2015年,钢厂粗钢(钢材原料,未经塑性加工的钢)产量13.20万吨,以微利勉强维持运转。
何松生曾经历过多次钢铁行业的周期性波动,但这次,他预想中的回暖始终没有出现。原因在于,钢铁行业面临的已是产能绝对过剩。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秦尊文向《支点》记者表示,过剩产能是指按合理产能利用率计算多出来的部分产能,产能利用率为80%以上最为理想。
2014年,全球粗钢产能利用率是73.4%。同年,中国粗钢产能为11.4亿吨,实际产量为8.2亿吨,产能利用率不足72%。
“过剩的原因在于,钢铁行业在前20多年的大规模建设投资中,过度投资与需求增速不成比例导致了产能过剩。”秦尊文说。
另外,湖北省鋼铁行业每吨矿石物流成本比沿海地区高60元至80元,这也给和兴钢厂这类民营小钢厂带来了巨大压力。
2016年7月,出于去除过剩产能、促进企业转型升级角度考虑,江夏区决定对和兴钢厂进行整体拆除。
和兴钢厂是股份制,3个大股东及100多个小股东都是何松生在福建老家的亲戚朋友。起初,何松生急得几天几夜未合眼,工厂要是拆了,如何向亲友交代?
江夏区发改委派专人主动上门做工作,讲政策、讲感情,通过积极沟通,3个大股东从不理解到理解,并主动回福建做亲戚朋友的思想工作。
最终,和兴钢厂的所有股东都同意钢厂整体拆除。2016年9月,这家有14年历史的小钢厂电路被封、相关设备解体,彻底关停。
厂关了之后,年近六旬的何松生在政府的引导下开始了二次创业,创办了武汉中元弘毅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元弘毅”),经营汽车零部件产品。
如今,在原钢厂20米开外就是中元弘毅生产车间,厂房内是一排排新式机械及配套设备。过半机器设备开启,但不显轰隆之声,也闻不到异味。
何松生介绍,经区政府相关部门牵线搭桥,位于江夏的上海通用基地将其列入供货商,专门为通用提供门侧板等汽车内饰件。
“我们正在推进与高校合作,加大研发力度,尽快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及附加值。”何松生说。
来自江夏区政府的统计数据,截至2016年底,和兴钢厂所在的江夏区已压减粗钢产能55万吨,关闭的钢厂都转型至非钢领域。
升级为“硬性任务”
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重点抓好钢铁、煤炭等困难行业去产能,包括“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过剩产能”。
和兴钢厂的关停,正属于“退出过剩产能”的部分。
实际上,退出过剩产能并非新鲜事。
从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对各个产能过剩行业发展趋势的预测,制定有针对性的调整和化解方案”后,这一问题年年都有所提及。
但在2016年,这一举措升级为更为严格的“硬性任务”。彼时,钢铁行业与产能利用率同样较低的煤炭行业被列入其中。
各省需要按自有钢铁、煤炭产能乘以13.3%的比例,制定3年内“去产能”基数。最终去产能的数量,要大于或等于该基数。
其中,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以下简称“武钢”)这类央企的退出任务,由国务院国资委负责,各省级政府负责压减本省内的过剩产能。
彼时,湖北省发改委通过组织有关部门和钢铁、煤炭行业专家,对全省钢铁煤炭企业逐一实地调研,全面掌握核实了钢铁煤炭企业的产能和基本情况。
大规模去产能前,湖北省共有钢铁冶炼企业25家,职工约7万人,炼钢产能3950万吨。抛开武钢等3家在鄂央企的产能,其他22家民企产能仅1640万吨。当年湖北省煤矿生产能力为2256万吨/年。
按照国家要求,2016年8月,湖北省提出用3年时间压减粗钢产能299万吨(不包括武钢在鄂企业压减产能)、压减煤炭产能800万吨。
为将国家下达任务落实到人,湖北省、市、县三级政府组织签订化解过剩产能目标责任书,还实行差别电价政策,通过市场化手段迫使过剩产能退出。
去产能的目的不是单纯的关与停,而是要推动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只要企业有转型投资意愿,湖北各地政府会按招商引资政策给予支持。
孝感金达公司准备转型生产模具钢,孝南区经信局便主动联系孝感模具城,帮助金达公司找销路;大冶市新冶特钢淘汰落后设备后,市政府承诺,拿出资金支持企业在生产工艺、产品深加工上进行改进,使其保住生产能力和市场。
“黑色”谢幕后,“绿色”才能崛起。2016年9月,因矿而兴的老工业基地黄石市宣布,全市16家煤矿全部关闭退出,在湖北率先实现全域无煤炭生产企业目标。当月举行的首届湖北黄石园博会,吸引了60多万名中外游客。
数据显示,2016年湖北全年压减钢铁产能338万吨、煤炭产能1011万吨。三年任务,湖北仅用一年便超额完成。
落后产能应退尽退
“去产能”不仅包括“去除过剩产能”,还有严格控制新增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湖北在这方面也建树颇多。
“淘汰落后产能其实很多年前就开始了,近年才被纳入‘去产能所涵盖的范围之中。”湖北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向《支点》记者说。
淘汰落后产能,主要参考文件为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其中将产业类型分为鼓励类、限制类、淘汰类,后两种均为落后产能。
所谓落后产能,是指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应予淘汰和严厉禁止的产能,如“低于规定标准的装备如400立方米以下高炉和30吨以下炼钢设备”。
这类产能,往往以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等手段运营。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甚至指出,落后产能比过剩产能危害更大。
煤炭领域,在“十二五”时期,湖北便参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规定的13类落后煤矿标准实行淘汰,目前小煤矿数量由“十二五”初期的400多处减少至162处。
在钢铁领域,以废钢铁为原料,经感应炉等熔化,不能有效地进行成分和质量控制生产的“地条钢”,也是典型的落后产能。
“地条钢”因工艺简陋且产能未经核准、备案,不存在一些制度和交易成本等,其生产成本比正规钢材少30%以上。因此,即使是钢价平淡的年份,其赢利依然可观。
2016年,湖北省发改委联合省经信委、省质监局对全省涉钢企业先后进行了两次拉网式检查和一次交叉互查,查处“地条钢”企业15家,涉及产能约180万吨。
此外,湖北还将7家企业416万吨炼钢落后产能、1家企业60万吨炼铁落后产能,列入2016年钢铁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专项行动中。
“目前,这8家企业落后产能装备全部拆除完毕,钢铁行业落后装备产能已全部实现应退尽退。”上述发改委人士说。
截至2016年9月底,湖北省钢铁行业已淘汰落后产能476万吨。
在新增产能方面,湖北省的原则是,3年内停止审批新建煤礦、新增产能技术改造和产能核增项目,钢铁行业不以任何名义、方式备案新增产能项目,新建项目必须按国家要求严格实行产能置换。
经各地自查、排查,湖北省一个县级直管市,将2014年1月在市发改委备案的不锈钢连铸连轧、高速线材项目停止建设。
另一方面,对确有必要建设的结构调整项目,都严格执行产能等量置换或减量置换,将产能置换方案作为项目建设必备的前置条件。
2016年,国家开展钢铁在建违规项目清理时,湖北对6个在建钢铁项目的产能置换方案的手续办理及实际建设情况进行了核查。
其中,湖北金盛兰集团产能置换异地技术改造300万吨优特钢工程项目,已办理置换方案公示公告、备案、环评批复等手续,其余5个项目已停止建设。
硬骨头还有很多
尽管成绩斐然,但在去产能板块,湖北要啃的硬骨头还有很多。
在今年1月初召开的中钢协2017年理事会议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林念修表示,要在今年6月30日前全面取缔“地条钢”。
实际上,早在1999年,“地条钢”一词就出现在国家经贸委发布的《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第二批)》中,“生产地条钢或开口锭的工频炉”出现在“落后生产工艺装备”的名单中,其淘汰期限为2000年。
此后,国家部门每隔2-3年便会发布相关文件,但“地条钢”却一直难以铲除,且以非法身份游走在监管灰色地带,并在钢材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这次湖北要在前期打击取缔、查处15家地条钢企业基础上,继续彻底取缔各类地条钢企业,决不让一个‘害群之马存在。”上述发改委人士如是说。
此外,今年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在化解产能过剩方面主动加码,提出两年内省内煤炭生产企业将全部关闭,全域退出煤炭生产行业。
自产煤全部退出,会不会影响全省能源供给?
湖北省能源局煤炭管理处提供的资料显示,湖北单体煤矿平均采煤规模较小,开采成本是优质煤矿的数倍。“因此,用不用本地煤,对湖北能源供给的影响都不大。”湖北省发改委煤电保障处处长黄志敏如是说。
放眼全省,蒙华铁路、特高压等重点工程建设如火如荼。清洁的煤电资源将为湖北输入新动能。
不过,未来两年,湖北除了在省内煤矿数量上“做减法”,还要在挖掘新能源领域“做加法”,扩大清洁能源消费比重。
光谷之东,武汉未来科技城新能源大楼如马蹄莲绽放。这座全国最大的绿色仿生建筑,昭示着智慧能源的未来。
2016年7月,国家发改委发布《推进多能互补示范工程建设实施意见》,未来科技城多能互补项目,于当年12月成为全国首批17个示范建设项目之一。
武汉新能源研究院是该工程申报牵头单位。该院常务副院长周铭表示,该工程计划2018年底全部建成,以“马蹄莲”为核心,配套包括天然气能源站、光伏建筑一体化、地面光伏及储能电站、光储一体化公交车充电站等工程。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时璟丽认为,湖北水电资源丰富,淘汰自产煤的发电量,完全可通过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或外省购电补齐缺口。
不过,湖北省能源局相关负责人对《支点》记者表示,全域退出煤炭行业的难点在于,部分偏远山区电气化水平不高,煤仍是冬季取暖、生火做饭的主要燃料。
“如果当地小煤矿全部关闭,生活用煤从何而来?外调的煤运进山,会不会‘豆腐盘成肉价钱?这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上述人士如是说。(支点杂志2017年7月刊)
(高品文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