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堂观察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现状的调查报告

2017-07-14卜骥

教育界·中旬 2017年5期
关键词:调查报告核心素养小学数学

卜骥

【摘要】新课程、新课堂、新教学一直倡导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习得知识,同时要获得人性的关怀、学习方法的掌握、思维能力的发展。针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数学核心素养整体状况,本文从“学习欲”“思辨力”“自探力”“合作力”“工具性”五要素入手进行了“小学数学教学是否有味”调查、诊断、分析研究,提出了相适应的对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调查报告;数学研究

【缘起】

从上学期开始,学校加强了数学课堂教学诊断工作。每次进入课堂中,我总是感觉某些课总是缺少点啥,那就是缺乏对数学核心价值的追求!这就需要好好诊断与“调试”。这个“啥”是什么呢?这一年多所听的一百多节课中,精彩课不少,教学质量可谓“上乘”。也有相当一部分的课,好似软海绵,总是不够“精骨”,学生无趣,老师无“力”,听者无“益”,也缺乏数学味。

从去年7月开始,我利用暑假、寒假时间对一些课堂教学实录,对一些教学录像深入地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期找出这些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提出相适应的实施对策,从而能够促进学校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最终实行人性化教学、高效教学,凸现新课改教学精髓理念。在分析的过程中,我渐渐明确了一条主线,就是要看数学课是否让学生感觉“有滋有味”?数学课堂是否具有“学习欲”“思辨力”“自探力”“合作力”“工具性”五要素?

我决定以此作为一个突破口,狠抓课堂教学诊断与指导工作,全力打造“抓住核心素养打造三品课堂”(品质、品位、品牌)。我们成立了“学校课堂教学服务车”,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的方式进入课堂进行教学指导与诊断服务,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打造了人本课堂、高效课堂。

【調查准备】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对于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心态、学习能力、学习效果、师生情感等信息,我们针对校情设计了《无锡市柏庄实验小学关于数学学习的调查问卷》。使用这份学生调查表,一定程度上可以了解学生对待数学学习的兴趣程度、能力提升情况、师生情感交融、课堂教学效度等问题。适用对象为小学四至六年级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有着一定的个性和判断力,能够获取到一定价值的真实数据。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始终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应对、调控、煽情等能力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质量。为此,我们针对“学习欲”“思辨力”“自探力”“合作力”“工具性”五要素设计了《无锡市柏庄实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况诊断表》。诊断采取集中听课、小组诊断的方式进行,成员以“课堂教学服务车”成员和外请专家为主。

【调查数据】

今年寒假,我整理了相关诊断表和学生的调查问卷,获得了一组数据。学生问卷下发两次,每次130份,覆盖年级四至六年级各一个班;收到“课堂教学服务车”成员和专家课堂诊断表50份,其中四年级15份,五年级20份,六年级15份。

1.无锡市柏庄实验小学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调查问卷汇总表(学生)

2.无锡市柏庄实验小学数学课堂核心素养情况诊断汇总表(教师)

【诊断分析】

一、从学生眼里看课堂

从学生的“瞳孔”中观察数学课堂,应该是比较是符合学情的。因为学生是课堂的学习主人,他们的感受是真切的。我们从调查的数据中,要能够读出其中的“滋味”,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改进我们的教学,从而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最终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从上面的统计数据中,可以反映这样一些情况:

1.老师在课堂能够一定程度上关注学生的学习。有关注的占95%,关注比较多的比例约占65%,很少和没有关注的比例只占35%。从这个比例来看,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师已经有意识地关注课堂上学生学习表现。如果教师能够关注更多的学生,覆盖班级内的每一位学生就更符合新课改的精神、要求了。

2.课堂上老师能够为学生创设提问的机会。提问是数学课堂不可缺少的。从数据上来看,在260份问卷中,多次提问到的人数有24人,比较多有61人,很少的有169人,没有的有6人。可见,老师在课堂提问多的是一些优秀学生,关注多的是中等生,对于一部分后进生提问的次数明显很少或没有。这与新课改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给每位学生同等的机会是有些违背的。

3.老师对于学生的回答处理以鼓励为主。对待学生答错问题,或者不会做,大部分老师能够对部分学生采取鼓励的方法。但是,被训斥和不管的人数占到38.84%,这个比例已经很大了。这就造成了一部分学生不想回答问题,时间一久,学生也就越来越“启而不发”了。

4.老师提的问题有一定挑战性,但容易做的问题多。被调查的260人中很容易竟然占到181人,认为很有挑战性的只有19人,认为一般难度的也有60人。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不良信号,也就是说我们的数学课堂上提的问题不具有思考价值。虽然容易让学生快乐而学,成功而学,但收效低,学生数学素养提高慢。

5.对老师的问题学生比较感兴趣。学生认为提的问题还可以和想试一试的学生占到239人,不想做只有21人。说明老师设计的大部分问题比较容易,学生有一定的兴趣,因为老师的问题容易找到答案。反过来想,这也说明老师的问题价值不高。不想做题的学生主要集中在班级里后几名后进生以及与老师有隔阂的学生身上。

6.老师喜欢布置做过的题目(重复练习)。学生认为经常重复的占到71.1%,这个比例绝对很高。这表明了现在的课堂上及课后,不少老师还是喜欢让学生重复练习。必要的巩固是必需的,但我们还是要换一种方式和形式,让学生有兴趣练习,使所学得到一定的巩固,不要枯燥地重复。枯燥地重复只会加大学生的学习负担。

7.在课堂上,同学讨论、争辩的机会不多。在问卷调查中发现,学生认为课堂上有讨论很多的占到88.8%,认为很少或从来没有的占11.2%。这说明大部分老师都能有意识地在课堂给学生创造讨论的机会。但是,调查发现,争辩的机会并不多。

8.学生参与讨论,但不够主动。在问卷调查中,学生认为参与课堂讨论的占到81.2%。可是,后经询问有不少学生对于讨论不是太感兴趣,说明形式不新,组织不好。

9.老师为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时间,情况较好。一节课,不少学生认为独立思考的时间在1~3分钟占27.3%,4~9分钟占70.7%,10分以上占1.9%。这里有学生理解错误,把练习时间没有当成独立思考时间。在很多课上,老师都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时间,符合新课改精神要求,只是部分课时间偏少。

10.在上数学课的学生中,认为上课累、比较累的人占39.2%,不累的占60.8%(158),不想下课的只有4.2%,在一节课中都充满学习欲望的占76.9%。这里的数据说明,学生上数学课感觉比较累,不想下课的人极少,一节课充满学习欲望的人不少,但却不愿意坚持。

11.调查发现,学生认为自己收获大的占80.7%,特别喜欢上数学课的占16.2%。这说明,学生数学学习成绩还好,但特喜欢数学课的比例却不高,也许是害怕作业的缘故。

12.对于老师除了教授数学知识,还讲数学故事,介绍数学名人这一问题,认为很少的学生占到81.5%,老师经常讲介绍学习方法的占到68.5%。可见,课堂上教师能够有意识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文化,介绍一些学习方法,这是难能可贵的举措。

二、从诊断者看课堂

人性关怀

从上面的统计数据来看,在课堂老师关注到全班学生的学习比较好的约占74.5%;老师给每位学生的机会多的约占67.8%;当学生答错了,或者不会做,老师引导约占46.7%,鼓励约占39%;教师评价学生时有促进、鼓励、指导作用的约占74.6%;老师能准时下课的约占28.7%,拖1~3分钟约占64.1%,拖5分钟以上约占5.2%。这些数据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教师总体上能够给予学生比较好的学习及学习之外的人性关怀。但也从数据上读出了教师“拖堂”、对部分成绩差的学生关注不够等问题。

问题价值

教师在备课时比较注重问题设计的有效性、针对性、梯度性、应用性,在学校“课堂教学服务车”对课堂教学现实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之后,我发现现在老师比较注重问题的设计。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挑战性不够、问题解决比较容易、数据表明很容易约占71.1%;学生对老师的问题不感兴趣约占28%,老师设计的题目不符合学情约占13.4%,基本符合约占56.8%;老师设计的问题有思考价值约占64.3%,没有思考价值约占35.7%。可见,教师还要注意针对学情来设计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不能为了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就降低思考难度,这样就使得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细节处理

教学细节往往能够体现一节课的魅力所在、价值所在。在课堂上,同学讨论、争辩时老师能巡视指导约占75%;出现自主探究困难时,或出现探究问题及解法突发事件时老师旁敲侧击约占83.9%;老师给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机会占100%,但时间不等,1~5分钟约占73%,6~15分钟约占21%,15分钟以上约占6%;对待班级中学困生单独辅导约占29.4%,提问约占57.9%,教学重难点处理方法恰当、巧妙的大约占64.8%。也就是说,老师比较注重细节处理,但也存在处理不当、处理不力的状况。

学生学欲

学生在数学课上的激情程度高低决定着课堂教学效益。在诊断过程和统计中发现,学生很有学习激情只占30.2%;大部分学生属于被学习状态,从懒洋洋约占17.1%可见一斑;学生在课堂不太主动约占53.4%,有点抵触约占15.4%。学生的坐姿靠在后面约占34.6%。这些数据,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现在的数学课堂上学生的学欲有待提高。

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学文化的渗透,涵盖面广,但又不容易操作,所以部分老师就淡而简之。老师常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只约占23.8%,老师有意识地进行学法指导约占36.8%,没有约占11.3%,课堂上注重数学语言交流约占35%,教师注重数学文化渗透约占26%,不太注重约占74%。这些数据说明,现在的数学老师还是比较注重课堂上的提高分数的“价值”,把“数学思想方法和文化渗透”当成可有可无的事情。

【实施对策】

从以上的调查数据及分析中,我们感觉现在的数学老师同多年前的数学老师的观点以及做法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实行新课改以来,老师更是能够将新课改理念同自己的课堂教学密切结合起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但也从诊断过程以及统计数据上,我们发现了很多不良状况,例如缺乏人性关怀,缺乏具有挑战性问题,缺乏有价值的讨论氛围,课堂顺畅而平淡,缺乏“火药味”,学生学无激情,整节课更是缺乏数学味、缺乏数学文化的滋润。怎样发扬优点,改变不良状况呢?

一、营造颇具“学欲”的情境,让学生学得欢

1.呵护——人与人的关怀。数学课上不能缺乏师生之间爱的联动,它只是生活的一个“浓缩”,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一个有自尊的人,同时他们又是一个孩子,老师必须对学生给予人性关怀。当学生回答错误时、当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时、当学生有为难情绪时、当学生之间存在冲突时、当学生顶撞老师时,老师必须给予他们信心,必须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欲望,想办法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从而焕发信心和学习欲望,懂得尊重别人。

2.刺激——催发学生“学欲”。对学生的关爱,同样包括老师采取有效、合理、富有人情味的刺激。毕竟,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难免有的时候会懒惰,会缺乏进取心。作为老师就要给点“刺激”,可以是激励、引导、表扬等,让学生感觉老师对自己信任、支持、关注,从而保持及生发浓厚的学习欲望。

3.機会——实施因材施教。学生成绩因为各种因素而变得千差万别,这是永远改不了的状况。但有一点老师是必须做到的:针对生情之差别,采取分层教学,才能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教师只有贴近学生的认知最近发展区,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学生成绩好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强了,得到老师表扬和认可了,学生就会开心,觉得学习幸福,就会觉得学习之欢。

二、打造充满“思辨”的细节,让学生学得精

细节决定着成功的程度。教师唯有十分注重细节,善于捕捉有价值的细节并采取措施放大细节,才能让细节成为数学课堂上一朵朵美丽的花朵,为课堂锦上添花。数学课与其他课不同,我们不能让数学课成为“素描课”,也不能让数学课成为“音乐课”,更不能让数学课成为语文阅读“欣赏课”,数学课要有思维挑战性,要有那股“火药味”,这样才能让数学课更有滋味。

1.深议。很多老师让学生议论与讨论仅仅是一种形式,表面上看迎合了新课改的要求,但实际上没有真正的操作意义。老师和学生都走过场,表面的热闹不能表示讨论及讨论的价值存在。老师必须设计一个能够促发学生深刻思维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浸”在问题中讨论,唯有“入”得了题目中去,才能让学生议与论有深度,有活力,有意味。

2.能辩。如果一节课都是老师在上课,而没有设计学生参与的环节,那肯定是难以让学生学得深入,学生也很难学得精。教师要设计一些让学生激烈争辩的问题情境,能让学生在“青筋暴突”、“面红耳赤”的状况下,充满挑战性的问题争辩中,明辨问题是非,探寻问题本质所在,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价值指数。

3.多PK。PK方式有很多种,像上面的辩论就是其中一种,还有解决问题的PK、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PK,以及一些操作实践题目的PK,也可以是设计问题能力比赛PK等。教师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的学欲,会让学生成为一名真正的数学人。

三、布设蕴含“自探”的问题,让学生学得渴

一个淡而无味的题目不能实现教学目标,也很难调动学生的参与欲望。优化问题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举措之一。只有熟悉学生的需要和掌握学生的学习原动力,才能更好地启动学生学习的“发动机”。

1.问题设计要考虑“挑战”。在数学课上,我们经常发现一些问题可有可无,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所谓“思辨”,就是要设计让学生经过一番探索之后,有可能成功,也可能遇到阻碍,也可能失败的状况。当然,问题设计的前提就是要有探究价值,要有思考难度,有给学生以挑战,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2.问题设计要考虑“灵活”。问题设计要有变化性,不能一成不变。多变化形式,会对学生感官有一定刺激。学生好奇心比较强,我们要从学生心理需要出发,变化方式呈现问题,让学生探究过程虽不容易,但心不累。这样的体验,尤其是有价值的探索,他们会感到更有趣,而有乐趣。

3.问题设计要考虑“梯度”。问题设计要有让学生“爬楼梯”的感觉,又要有“滑滑梯”的感觉,还要有“登山观景”的感觉。让学生解决问题,必须经历思考、求索、失败、再探究的过程,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味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

四、构建饱含“合作”的过程,让学生学得饱

如果课堂上死气沉沉,很难把数学课上得有吸引力,效果自然很差,效益也会很低。数学课上,教师要有点导演的艺术,化数学的枯燥为趣味,化单一为丰富。在老师的一步步导引下,把知识学透,把学欲增强,把能力提高。

1.让数学课堂“你来我往”。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世界,教师的角色早已不是课堂的主宰,他可以是导演,但不是主角。教师可以引导和协助学生,可以与学生合作,但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一言堂,全堂灌。我们倡导师生联动,学生互动,全班齐懂,你来我往,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充满着生活的激情味,和谐味。

2.让数学课堂动静结合。数学课必须让学生在合作中“动”起来,“想”起来,“争”起来,当然有的时候也得“静”下来。动静巧妙结合,学生才能想得透,探得深,辩得理,议得明。

3.让数学课堂跌宕起伏。宛若一碗静水那样的数学课堂绝对不是新课改的精髓与要求,教师要把数学学习过程设计成一部“戏”,让课堂上充满着跌宕起伏的“情节”,让每位学生成为主角。唯有这样,学生才能进得了角色,才能尽自己所能学好数学。

五、追寻凸显“工具”的课堂,让学生学得真

怎样使得数学课堂更有数学味呢?我认为,数学老师要不断地研究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积极去探究数学问题,并应用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去解决实际问题,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去感受数学独特的文化魅力。

1.数学思考味。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猜测、积极验证,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学会逻辑推理、抽象概括,从而实现良好的建构模型,实现最终的解决问题、提高思维品质的目的。

2.问题解决味。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学数学,就是要同生活联系起来,也就是呈现数学现实,要学有用的数学。郑毓信教授说得好:“我们所追求的不应是由‘学校数学向‘日常数学的简单‘回归,而应是两者在更高层次上的整合。”

3.数学建模味。数学建模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简化,建立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数学手段。数学建模具有难度大、涉及面广、形式灵活等特点,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從而能够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解决问题。

4.数学文化味。数学课要有意识渗透数学文化,缺乏文化的浸染的数学课是浅显的,目光短浅的。让数学课堂有文化味,就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授数学知识,还要向学生传递数学文化,使学生对数学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有所了解,对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和价值有所体会。

猜你喜欢

调查报告核心素养小学数学
国内艾灸应用现况调查报告
一例育雏室通风不良造成鸡苗慢性死亡的调查报告
2016年中国台湾直销事业调查报告
京族医药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