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耕余韵 怀古遗风

2017-07-14陈秀容刘玉金彭张青王东明整理

海峡摄影时报 2017年7期
关键词:五谷丰登大福春牛

陈秀容+刘玉金+彭张青+王东明++整理

客家先人来自中原,即现在河南、河北等黄河流域,是当时华夏农耕文明最鼎盛的区域。自唐宋以来,为躲避战乱屡次南迁,也将当时最先进的农耕文化,带到了闽粤赣的客家山区,延续至今。

闽西是客家人祖地,鲜明的闽西文化生态环境,为各种带有浓厚农耕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的产生、发展和流传,提供了沃土,逐步发展成今天丰富多彩、特色浓郁的闽西传统农耕民俗。

全闽西各地均有不同形式的客家农耕信仰文化,如“神坛”信仰、“食新饭”节俗等。但最具特色和典型意义的是“百壶祭”、“犁春牛”和“作大福”。

作大福 客家民俗奇观

湖坑“作大福”属民间的迎神赛会,清康熙以前称为“打醮”。“打醮”是人们为禳除灾崇祈求平安,请道士设坛祭祷的一种活动,后逐渐衍变为祭祀保生大帝的活动。因相传保生大帝农历九月十五出宫,曾为村民扫除瘟疫,保得一方安康,为报答保生大帝禳灾救民的恩德,从此每三年一次在重阳节后农历九月十一至十六,村民都敬神,演戏,以表谢忱。至清康熙、乾隆年间,社会安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生活有所改善,迎敬保生大帝之习俗越发铺张扬后,遂成“作大福”习俗,至今已300多年。大福期间,夜夜演戏,大班戏、木偶戏、电影、唱班同时献演,热闹非常。

百壶宴 尽显客家本色

自古以来,闽西客家先民崇尚祭祀文化。由于古代文化科技落后,客家先民把水灾、风灾、旱灾等自然灾害归结为天地神鬼作怪。为了实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汀洲(今长汀县)濯田一带从清康熙年间起,就有“二月二”保苗祭和“六月六”庆禾祭的民俗文化节日,称之为“百壶祭”。人们以民间最纯朴的方式表达感情,在每年春天播种季节祭祀天地神靈,敬奉五谷大神(即神农氏),以祈求五谷丰登。每户一壶米酒,一盘粄子或年糕,数百户人家、数百把酒壶依次排齐,整齐壮观。丰收后,再行祭祀,以酬谢天恩,即“百鸭祭”又称“庆禾祭”,并世代相传至今。

犁春牛 祭神农祈丰收

犁春牛活动的起源可追溯至明初,大约有500多年的历史。据新泉张氏族谱记载,开基始祖荣兴公有兄弟六人,因祖上得罪皇上,六兄弟于南宋末期逃难迁至漳州、宁化、连城等地,荣兴公则迁居于新泉村。当时不敢承认自己姓张,传至第七代,时际太平,才全部恢复张姓。荣兴公迁至新泉时,随身带一尊“土地伯公”神位,每天伺奉。定居后,他以农为业,带领家人和儿孙开荒种地。过去从事农业生产,牛不仅是农家宝,要靠耕牛犁田耙地,还要靠老天恩赐,风调雨顺、无虫无灾才能五谷丰登。时逢盛世全族人恢复张姓,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耕牛健康、四季平安,就选择了一年第一个节气——“立春”组织“游春牛”活动。到民国时期,连城城关附近和朋口、新泉一带仍然有“犁春牛”习俗活动。不过,这时的“犁春牛”活动已经不是单纯的迎春仪式,而是变成了民间群众组织的一种娱乐活动,所以有的把它改称为“游春牛”。

猜你喜欢

五谷丰登大福春牛
立春之日“打春牛”
任弼时:我辈青年将来造成大福家世界
粤北“舞春牛”文化保护的路径
劝思
春牛图(年画)
童画世界
欢乐小猪便当
大福
春日物语
一只粗瓷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