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民营经济正当其时
2017-07-14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1-5月份,中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8%,增速不仅比1-4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而且继续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作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近年来每年创造了60%左右的国内生产总值,80%左右的社会就业,超过50%的财政税收。但从2016年以来,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出现了回落,持续17个月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民间投资积极性不高,源于民营企业家信心不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民间投资多集中在传统行业。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很多传统行业的投资回报率偏低。
传统行业难赚钱,就要创造条件引导企业家到新领域里掘金。在这样的背景下,武汉市提出“大力发展新民营经济”正当其时。
新民营经济,是传统民营经济的升级迭代发展,以“四新”为主要特征:即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
新常态需要培育新动能。相比传统民营经济,新民营经济更多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務业和现代都市农业,走的是一条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新路,不仅能解放老生产力,更能创造新生产力。
毋容置疑,大力发展新民营经济是中国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动力,不仅有利于“稳增长”,更有利于“调结构”。但是,要让更多民营企业家参与进来,还依赖于软环境的打造。
从现实情况来看,传统民间投资多集中在第二产业,而新民营经济更多的是新兴产业及服务业。很多民间资本不是不想进入新兴产业,而是有些领域存在准入壁垒,要么是“玻璃门”“弹簧门”,要么就根本不知道“门”在哪儿;在融资渠道上,与国企相比,民间资本更多的靠自筹资金,要么贷款无门,要么贷款难、贷款贵;在行政审批环节,一些互为前置的羁绊证明和纷繁复杂的行政许可,导致民间投资的制度性成本高企。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最近,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论断,赢得民营企业家拍手叫好。
如果说,大力发展新民营经济抓住了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牛鼻子,那么,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则是让新民营经济落地开花的关键。对政府而言,只有进一步做好简政放权的“减法”、做强监管的“加法”和优化服务的“乘法”,才能更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投资活力。(支点杂志2017年7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