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研究

2017-07-14王代康

科学中国人 2017年21期
关键词:党员环境政治

王代康

遵义职业技术学院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研究

王代康

遵义职业技术学院

本文在分析网络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校内外结合的网络平台、创新网络主题教育模式以及打造专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等方面提出了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具体策略。

网络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1、网络环境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网络环境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可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媒介平台。高校学生依托网络可以搜索到大量的资料,其音频、视频、图像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也得到了学生的喜欢。为此,高校依托网络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制约,取得更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是,可以为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的创新提供新思路。网络媒体有多种表现方式,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该种依托网络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能够让学生随时进行学习,进行沟通,大幅提升了其学习的主动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开展途径的课堂,也可依托类型多样的课件,最大化的运用互联网资源,让教育内容与时俱进,教育方法多样化,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成效。

三是,可以有效地扩大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范围。网络媒体体现出显著的信息容量大、时效性强等特性,可以为高校学生打造优良的信息沟通平台,进而拓展其知识眼界,提高思维水平。依托互联网进行学习能够突破时间与空间的制约,让学生得到大量的信息,掌握多个科目的专业知识,改善自身存在的短板,健全知识架构。在网络媒体平台上,大学生可以表述自我的观点,提升深入思考的能力。高校和老师依托网络的即时性、开放性,在网络平台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使价值理念不同、审美趣味不同、学习背景不同、生活环境不同的学生进行沟通和探究,进行思想观点的交流,进而让大学生固有思维方式产生变化,发散性思维得到大幅发展。

2、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策略

2.1 建好校内校外网络平台,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多维空间

高等院校网络互动平台是在校学生进行沟通互动、表述需求、享受服务的重要媒介,应当发展为高校学生信息共享、能力提升的精神家园。具体如下:

一是,高等院校应当将学校内部的互联网平台作为基地,本着“教育改变人、环境影响人、管理规范人、服务引导人”的准则,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服务、管理有效融合,契合学生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的现实需要,提升互联网社区的有效性。

二是,借助校外互联网资源,全面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维空间。高等院校在构建了优良的内部互联网社区以后,还应当有效运用微信、校内网等互联网资源。学校应该支持与引导思想政治专业课老师、“微信”等社交工具,优化学校的官方公众号、专业老师的公众号、专家学者的公众号,打造“微信群”等,在教师与学生间构建顺畅的交流平台。增大移动客户端程序的研发力度,逐渐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进口袋”,提升正能量的宣传效率,提升主流观点的影响力度,学校内部网络社区互相互补,构建带有社交性质的全流程、全环节、多角度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

2.2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网络环境下,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优势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予以创新,能够有效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失效。具体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构建虚拟党校。通过构建虚拟党校,推动网络党员建设工作,促进党员水平的提高。有效运用互联网媒体增强党员建设工作,在学校互联网平台上进行虚拟党校的构建,开展不受时空制约的微课,传播党的最新动态,提升党员的骄傲感;构建虚拟党组织,实施虚拟民主生活会制度,达成对校内党员与校外党员的全面辐射;依托互联网平台发展党员,统一党员发展的过程,提高党员水准;构建分党委、党支部网络评价平台,经过将平常的工作进行定量评定,让优秀党员的评选工作更高效。

二是,创新党员主题教育活动组织模式和优秀评选制度。有效运用互联网投票等方式,提高各种类型的评先选优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设置互联网光荣榜,对于奖项设立的目的与往期获奖学生加以大范围宣传。

三是,通过有效地网络互通,促进学生对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的认同。通过持续提升学生跨领域、跨学科、跨语言的网络互动水平,提升学生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实力;另外,注意增强学生在互联网环境与多种思想潮流影响下对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的认可感。

2.3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打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队伍

辅导员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因此,高校应当高度重视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具体如下:

一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网络素养。新时代的辅导员一方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另一方面还需要熟悉网络文化的特征,了解且熟练运用最新的互联网技术。应当在互联网平台上明确身份,创建“微信公众号”,了解学生的各种反馈意见,直接面对学生的质疑,和学校反馈体系有效融合。工作的时候充当好教师,空间的时候充当好保护者,应急时刻充当好辅导员,力争做一名杰出的引导者,持续提升辅导员团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力。

二是,构建专门的网络文化构建团队。学校网络文化构建团队由院校管理者主导,由各个学院、各个系的有关人员充当成员。网络文化构建团队下面设立两个分支,一个是专家组,另外一个是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主要由学校宣传部门、保卫部门、互联网中心、党政办部门的专业人士构成,主要职责是学校网络文化的引导性监督。结合学生关注的焦点,增强舆论指引,有侧重性地回复网络平台提出的问题;定时组织网络文化产品设计比赛,不断提升学生实践水平。

[1]周涛.网络舆论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2]张旸.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3]郑然.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D].长江大学,2014.

[4]郭倩倩.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

王代康(1963-),男,汉族,贵州省习水县人,学历:大学,职称:中级(政治学讲师),研究方向:政治学。

猜你喜欢

党员环境政治
我是党员向我看
党员之家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环境清洁工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党员标准是什么?
漫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