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田径回归理念与大学户外体育课程的新发展

2017-07-14孙长新

科学中国人 2017年21期
关键词:户外运动田径体育锻炼

孙长新

沈阳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学院

田径回归理念与大学户外体育课程的新发展

孙长新

沈阳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学院

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青少年越来越忽视体育锻炼,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不断下降,肥胖率居高不下。如何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是我国体育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在高校大学生中开展大学户外体育课程可以激发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有效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本文阐述了田径回归理念与户外运动的内涵,通过分析大学户外体育课程与传统田径课程之间的关系,阐述了在高校大学生中开展大学户外体育运动课程的意义。

田径回归;户外体育课程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传统田径课程已经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需要。大学户外体育课程作为一门在户外开展的体育课程,受到了高校师生的欢迎,对于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有着重要作用。大学户外体育课程是传统田径课程回归自然的表现,也是传统田径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

1、田径回归与户外运动的内涵

1.1 田径回归理念

田径运动主要分为田赛、径赛和全能比赛三个部分,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以走、跑、跳跃、投掷为主的一系列运动形式。田径来源于自然。田径回归理念指的就是田径回归自然,即在自然环境中进行以走、跑、跳跃、投掷等为主要形式的一系列田径运动,登山、越野、攀岩、徒步等户外运动就是田径回归自然的一种表现形式。田径回归自然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体现。

1.2 户外运动的内涵

户外运动最早起源于18世纪的欧洲,早期的户外运动是人类在战争、狩猎、探险等过程中为了生存而被迫进行的一项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户外运动逐渐开始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休闲、娱乐、锻炼的一种生活方式。户外运动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一组项目群,具体包括登山、徒步旅行、野外露营、定向运动、潜水、跳伞等一系列陆地、水上、空中项目。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户外运动课程理念从欧美等发达地区传入中国,张志坚和董范老师在1989年最早提出将户外运动纳入高校体育课程,他们建议在地质专业中设立登山、露营等户外运动课程,以提高地质专业学生的户外生存能力,满足他们户外科学考察的需要。2002年国家教育部成立专门课题组,进行了“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课题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决定在全国大学生中设立户外运动课程。

2、大学传统田径课程与户外体育课程的关系

2.1 户外体育课程是大学传统田径课程回归自然的表现

大学传统田径课程一般都在学校操场、教室进行,以教授学生走、跑、跳跃、投掷等一系列基础的体育技能为主。2002年教育部发行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第二十条指出高校体育课程要充分利用空气、阳光、水、江、河、湖、海、沙滩、田野、森林、山地、草原、雪原、荒原等条件,开展野外生存、生活方面的教学与训练,开发自然环境资源。田径来源于自然,也要回归自然。户外体育课程就是在户外开展的以走、跑、跳跃、投掷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一系列户外运动,是大学传统田径课程回归自然的表现。

2.2 户外体育课程是大学传统田径课程的发展趋势

大学传统田径课程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式单一,只重视学生基础运动技术的学习,忽视了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影响学生学习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教学质量不佳。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传统田径课程已经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而大学户外体育课程的出现恰好弥补了传统田径课程的缺陷。相比传统田径课程,大学户外体育课程不仅教授学生走、跑、跳跃、投掷等一系列基础体育技能,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还教授学生户外生存知识,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了大学生在户外面临困难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大学中开展户外体育课程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兴趣,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体育课程中,更好地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标。户外体育课程是大学传统田径课程的发展趋势,大学传统田径课程也将逐渐被户外体育课程所替代。

3、开展大学户外体育运动课程的意义

3.1 大学户外体育课程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越来越不注重身体素质的提高,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水平显著下降,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青少年近视和肥胖率居高不下,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少而且效率不高。在这种大背景下,在高校大学生中开展户外体育课程势在必行。大学户外体育课程在户外开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效提高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实效性,还可以使学生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更好地达到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目标。

3.2 大学户外课体育课程可以锻炼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大学户外体育课程在户外开展,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对于大学生来说既是自身心理素质的考验,也是锻炼心理素质的绝好机会。大学生通过解决在户外运动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可以培养他们沉着、坚强、勇敢、不畏困难艰险的良好心理品质,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3.3 大学户外体育课程可以提高大学生户外生存的能力

大学户外体育课程是由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组成的,不仅教授学生户外生存的理论知识,还通过实践教授学生户外饮食、户外行走、应急救护等一系列户外生存技能,对于提高大学生户外生存能力、开阔眼界、适应自然环境有着重要作用。

3.4 大学户外体育课程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环境不断变化的今天,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对于大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户外体育课程作为一门在户外开展的集体类课程,对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团队协作能力、交流能力以及面对突发情况的应变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1]蒋维娜,岳振宇.田径回归理念与大学户外体育课程的新发展[J].运动,2013(13):82-83.

[2]张惠红,陈作松,严阎健,等."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作为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意义[J].体育学刊,2002,9(6):86-87.

[3]郝军龙,郝永朝,解瑞婷,等.高校体育课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可行性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 (2):121-124.

孙长新(1977-),男,汉族,河南商丘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田径和三门球教学与训练以及人文社会学。

猜你喜欢

户外运动田径体育锻炼
科学运动会:田径篇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大学生参与户外运动的风险认知及其影响作用
冬季户外运动
计数:田径小能手
户外俱乐部提升户外运动者环保素质研究
从第15、16届世界田径锦标赛透析我国竞技田径的发展
无忧踏青清单
田径翻身 足球崴泥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