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学院制的发展与类型探析

2017-07-14焦艳婷

科学中国人 2017年21期
关键词:学院学科大学

焦艳婷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

我国高校学院制的发展与类型探析

焦艳婷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

学院制是高校管理的重要机制。我国高校学院制在20世纪初开始形成。建国后,经历了“校-系”两级管理阶段。改革开放后,为适应市场经济和人才培养需要,高校经历了新一轮的调整和学科布局,基本确立了“高校-学院-系”的管理体制,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不同学院制管理类型。

高校;学院;学院制

所谓学院制管理,是高校管理的重要机制之一,是指高校在管理过程中将学院作为管理重心,并将学生培养和学科发展作为重要管理目标,在组织教学、科研以及行政管理等事务中而采用的一种组织制度和管理机制。从广义上看,学院制管理包含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是学校对所属学院的管理,二是学院内部的管理。

一、我国高校学院制的发展历程

(一)开端:20世纪初至1949年前的学院制

一般认为,当代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起始时期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1929年,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下令制定并颁布了两部法规:一部是《大学组织法》,另一部是《大学规程》。这两部法规明确规定,在大学中,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设置学院。同时规定,具备三种以上学院的,才可称之为“大学”。并且,在同时拥有的这三个学院之中,必须含有文、理学院或者农、工、医三个学院之一。基于此,笔者认为该规定确立了我国高等学校学院制的雏形。

(二)曲折:1949年至20世纪80年代的学院制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尽快适应建立新时期计划经济体制的迫切需求,根据当时所确立的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培养师资的工作重点,我国模仿苏联高等教育管理框架,大力推进专门学院的发展,对高等学校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大规模调整。此次调整将多所综合性大学中的工、农、医、师、财、法等学院分离了出来,并单独建校。这个过程中,不少高等学校都取消了先前存在的“校-院-系”三级管理体制,普遍采用了“校-系”两级管理体制。

此次调整,对我国高等学校学院制发展的直接影响是,大学的学科涵盖面减小了,学院制失去了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笔者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窄化了“大学”的内涵。事实上,无论是从世界大学发展的角度抑或是国内大学发展的角度来看,大学从其设立之日起就有着“综合”的内涵。此外,由于取消了“学院”这一中间层次,“系”既作为高校教学机构,又作为高校行政机构,极易导致学术机构行政化,进而弱化了“学科”在高等学校建设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

(三)重构:改革开放以来的学院制

自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不同学科之间综合研究和跨领域研究趋势的加速,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张。高校教育结构和内容单一的问题已经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又小又全的高校格局也造成了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以及高校办学效用较低的问题。基于这些情况,在市场经济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社会发展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高等学校管理又开始重新采用学院制。

在这一阶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国家“211工程”建设对学院制快速发展发挥较强的推动作用。在“211工程”推动下,我国高校进行了新一轮的院系调整和学科布局调整,以期有效地整合高校办学资源,培养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和增强高校整体实力。部分学科单一的学院、多学科性专门学院以及部分文理兼容的综合性大学,进行了重组与合并,组建形成了一批学科门类相对较全、专业涵盖面较为广泛的综合性大学。

二、当前我国高校学院制的主要类型

(一)权力运作方式角度:虚体型学院、实体型学院

就虚体型学院与实体型学院而言,其划分依据是高校学院的权利运作方式。所谓的虚体型学院,是指由相关联学科的系、所联合建设而成,其中各系、所主要负责教学、科研等具体工作,而学院只是发挥协调和总体把握等作用。例如,联合开展学术课题的申报,在不同系、所之间实现资源的共享,方便教师间的互聘,便于不同系、所之间互相开设课程等。

所谓的实体型学院,是指学院作为学校层级之下的一级管理机构,承担着一定的实际职责,有对所属各系、所有管理和决定权限,是作为一级单位进行核算的。

(二)最初设立依据角度:重新组建学院、从系升格为学院

对于多个单位通过合并重组而建立的学院,多是以学科发展为核心,利用不同学科间的优势,根据一定原则组建的。这类学院也可进一步区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将一级学科作为核心,把相同、类似或相近、有关联的二级学科进行有机构建,通过建立这些关联二级学科间的关系而组建的学院。第二种是将骨干学科作为龙头进行学科群的建设,从而构建符合学院自身特点并发挥学院自身优势的跨学科性、小型综合性学院。

对于从原来的系直接升格而成的学院而言,又可以划分为两类。一是单纯地更名型;二是内容拓展型,在将系升格为学院的同时,也一并将其外延进行了扩大。

(三)其他类型

一种常见类型是:根据产业集合设置或与其他单位联合设置的学院。这类学院是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原则构建的,充分考虑到了学院培养人才的社会适应性问题。该类型学院的最大优势是可以实现资源互补与共同发展。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吸纳社会资金缓解经费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可以充分利用高校学科优势发展相关领域。

另一种常见类型是:不同性质大学间共同组建的二级学院以及合并型高校的学院。这类型学院又可细分为两类,一是由国内不同性质的高校联合建立的学院,二是由国外高校和国内高校联合建立的学院。对一些高校而言,在组建新的大学之后,其单位性质便从原来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大学变成了新组建大学中的二级学院,成为新组建高校内的一级行政单位。

[1]熊明安.中国高等教育史.重庆,重庆出版社,1983年版,第380页

[2]郭桂英.学科群与学院制.高等教育研究,1996年第6期,第43页

猜你喜欢

学院学科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超学科”来啦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