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探析非透明英语习语的认知语义
2017-07-14上海体育学院新闻传播与外语学院上海200438
⊙申 奥[上海体育学院新闻传播与外语学院, 上海 200438]
基于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探析非透明英语习语的认知语义
⊙申 奥[上海体育学院新闻传播与外语学院, 上海 200438]
非透明英语习语的习语意义因无法从其字面意义直接形成而蕴涵复杂的认知过程,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认知理论,具有揭示非透明英语习语规约意义形成的认知诠释力,因此,凭借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的认知互动,基于形式语言学的语义成分分析法,结合系统抽样的具体实例,对非透明英语习语意义的认知形成,进行全面的描述性与解释性研究。研究发现,在“奥康姆剃刀原则”的基础上,非透明英语习语意义的认知形成展示出七种认知机制互动,且参与认知形成的词汇数量与认知机制的多少成正比。
非透明 英语习语 概念隐喻 概念转喻 意义 认知
一、英语习语的非透明性
从语义学角度来看,英语习语的非透明性主要体现在习语意义并非简单等于构成词语的字面意义之和。Geeraerts(1995:60-61)认为,习语意义的分析可采用纵聚合与横组合两个维度,纵聚合维度可从两个角度进行研究,一种是从整体上探讨习语字面意义和习语意义的关系,一种是从习语构成成分上探讨字面意义和隐申意义的关系;横组合维度主要研究习语的构成成分与习语整体的关系,包括字面意义和习语意义。他采用阿拉伯数字(1,2)和(3)表示习语构成成分的字面意义和习语的字面意义,用(1’,2’)和(3’)表示构成成分的引申意义和习语意义,而(1,2)和(3)分别与(1’,2’)和(3’)形成了对应映射关系;Langlotz(2006:109-110)同样从纵聚合与横组合两个维度来分析习语意义,他采用罗马字母(A,B,C)来表字面意义,用(α,β,γ)来表示习语意义,进而,习语字面意义关系表示为C=A∩B,习语引申意义关系则表示为γ=α∩β,而字面意义C进行映射形成习语意义γ。因此,英语习语的字面意义之和C无法简单等于习语意义γ,为了揭示两者之间复杂的认知映射关系,以下首先引入认知理论框架。
二、理论框架
(一)概念隐喻的特征与认知机制。Lakoff和Johnson(2003)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表明了隐喻的认知本质,即人类可通过具体的来源认知域来理解和形成抽象的目标认知域。束定芳(2002:98-106)提出,概念隐喻映射具有系统性、不变性与单向性三大特征。Lakoff和Johnson(2003:29)利用方位映射来描述系统性特征,体现出概念隐喻体系的连贯性而非任意性。Lakoff和Turner(1989:82)提出不变性与系统性紧密相关。Ruiz de Mendoza Ibanez(2000:112-113)则认为,系统性映射主要分为单一对应映射与多对应映射。而单向性特征是指隐喻必须是从具体来源域到抽象目标域的映射。Lakoff和Johnson提出,概念隐喻分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结构隐喻通过某一概念产生另一概念的结构,两概念间存在着规则的对应关系;方位隐喻指某一概念基于另一概念而产生,主要涉及上—下、内—外、前—后、开—合、深—浅及中心—边缘的空间方位关系;本体隐喻主要是指人类可将经验概念化为具体的实体与物质,以便人类借此来指称、范畴化、量化与推理抽象的感情、事件与状态等。三类隐喻的概念系统具有字面性与非字面性特征,字面性概念隐喻是在日常生活与惯性思维中运用的概念,被称为规约隐喻,它“为人类文化中的普通概念系统赋予结构,并体现在人类的日常语言中”(ibid:140),而非字面概念则超出了人类的习惯性思维,被称为新奇隐喻,它“不是用来给平常的概念体系赋予结构,而是用新的方式进行思考”(ibid:54),主要来源于规约隐喻系统中已涉及部分的扩展、规约隐喻系统中未涉及部分的实例与新奇隐喻的实例。
(二)概念转喻的特征与认知机制。与概念隐喻相似,概念转喻也并非只是修辞手段,Radden和Kovecses(1999:18)提出:“概念转喻是认知过程,在相同的理想认知模型中,某一概念实体可通过概念转喻来认知另一概念实体”,同时,概念转喻以“临近性原则”(ibid:20)为基础实现认知映射。Langacker认为,“转喻是轮廓凸显的转移”(2008:69),它以显著性原则为基础,“在其他原则等同的情况下,转喻认知体现为:人类gt;非人类、整体gt;部分、具体gt;抽象、可见gt;非可见等”(1993:30)。Radden和Kovecses(1999:44-45)认为,转喻认知原则与人类经验、感知选择及文化倾向关系密切。Lakoff和Johnson也认为概念转喻的认知动因可追溯到人类体验,他们将概念转喻认知机制分为七类,即“部分代整体”“生产者代产品”“使用物体代使用者”“控制者代控制物”“机构代机构负责人”“地方代机构”及“地方代事件”。Radden和Kovecses(1999)同样坚持理想认知模型并将概念转喻分为61种,而Ruiz de Mendoza Ibanez和 Hernandez(2001:325)根据映射的特点将概念转喻分为来源域凸显和目标域凸显转喻。
(三)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的差异与互动。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存在差异,Ullmann(1962:212)认为概念隐喻映射基于相似性而概念转喻映射则基于临近性。Lakoff和Turner提出了两者的区别性特征,包括:1.概念隐喻涉及两个认知域,即具体来源域和抽象目标域,隐喻映射是跨域映射,两域的概念关系表示为“X是Y的一种”;2.概念转喻涉及一个认知域,转喻映射是域内映射,同一域内两个次域的概念关系表示为“X指代Y”。正如Ruiz de Mendoza Ibanez和Hernandez(2001:325)所言,“隐喻和转喻的唯一重要区别在于是域间映射还是域内映射”。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又构成互动,Goossens(1995:159-174)基于语料库提出了隐转喻概念,并将其分为四类,即来源于转喻的隐喻、隐喻中的转喻、转喻中的隐喻及隐喻中的去转喻化,它们在语料库中的频次依次降低。Radden(2000:93)认为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构成了一个变化连续体,其两端分别为转喻和隐喻,而隐转喻居于连续体的中间。Ruiz de Mendoza Ibanez 和 Hernandez(2003:35-36)则将连续体分为五类,即多对应映射隐喻和指称性转喻分别居于连续体的两端,其间依次是指称性隐喻、动词性转喻和名词性转喻。隐喻和转喻连续体的形成同样是基于人类体验,其认知机制是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认知机制的互动,即跨域映射与域内映射的结合。
三、研究方法
(一)宏观语义分析。从宏观角度来讲,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的认知机制分别为跨域映射和域内映射,可用来解释传统的隐喻和转喻现象,其认知基础依然属于规约概念的范畴。本文基于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理论的互动,结合语义成分分析法,分析传统概念的非透明英语习语,以期依据不同类别的习语总结出不同类别的认知机制。另外,认知机制必须结合相应的知识补充才能完成习语意义的认知形成,此知识补充作为认知形成的基础被称之为“认知补充”,具体指与习语相关的普遍知识。尽管多位学者对其进行研究,但往往被看成是与认知理论同等水平的另一种认知机制,并被称为百科知识、传统知识或文化动因等。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具有系统的分类与原则,其作为认知机制已被广大学者所接受,而认知补充作为认知形成的基础,因属于知识范畴而无法被看成是与理论同等水平的认知机制,激活认知机制并促进认知过程的形成,因此,认知补充与认知机制共同作用才能形成非透明习语的认知意义。
(二)微观语义成分分析。从微观角度来讲,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为语义成分分析法,由丹麦语言学家叶姆斯列夫提出,是语义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其优势在于采用形式语义学视角研究意义的内部结构与意义关系,把语义成分看成最小的语义单位进行意义分析,已被学界认可为成熟的研究方法。Nida(1975:173)提出,词典是获得语义的主要来源,词条是语义的集合体,词条的多个义项代表多个语义域,每个语义域对应语义成分分析的最小语义域,是词条语义成分的集合体。本文通过语义成分分析法,对非透明的习语意义进行形式描写及认知解释,在形式语言学中,语义成分反映意义的本质特征,语义成分间的关系代表着意义间的最佳关联;在认知语言学中,语义域是概念域的对应体,反映概念的本质特征,实现概念间的最佳关联映射,因此,语义成分不再是有限的语义特征,而是能够在最小语义域中表征完整意义的独立单位,可以是单个词语,也可以是短语、短句、句子等表征意义本质的概念。正如王寅(2002)所说,将形式语言学的分析方法与具有主观体验性的认知解释相结合,更能揭示语义的本质并促进语义学的发展。
因此,在英语习语非透明性的微观分析上,首先,本研究沿袭采用纵聚合维度,描述非透明英语习语总体习语意义和局部字面意义的关系,以便揭示英语习语的非透明性,同时采用横组合纬度,揭示从习语字面意义到习语意义的认知机制,以便解释非透明英语习语的认知形成过程。其次,在语义成分分析的基础上,意义值用“[+]”来表示,因[+C]=[+A]∩[+B],[+γ]=[+α]∩[+β];则英语习语的非透明性表示为 [+γ]≠[+C],[+γ]≠[+A]∩[+B],并进而可分析为[+α]∩[+β]≠[+A]∩[+B],换句话说,总体习语意义不等于总体字面意义,总体习语意义不等于组成成分的字面意义之和,因此,习语构成成分的习语意义之和不等于构成成分的字面意义之和。
四、非透明英语习语的认知形成
骆世平(2006:5-20)提出,词典是获取英语习语的重要来源,而英语习语词典比英语词典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根据各习语词典的特性,由Ammer于2013年编撰的《美国传统习语词典》因词条丰富且作者长期从事习语研究,是本研究进行系统抽样的重要来源。同时,为了实现研究的全面性,本文依据Cowie和McCaig(1993:XI)的分类,即短语和从句两种类型,提取非透明英语习语,两种类型进而细分为十六种,从句类型包括:动词+补语、动词+直接宾语、动词+直接宾语+补语、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动词+直接宾语+修饰语;而短语类型包括:名词短语、形容词短语、介词短语、副词短语、名词+名词、形容词+形容词、动词+动词、副词+副词。Fernando(1996:35)根据习语意义的特点,将英语习语分为纯习语、半习语和字面习语三类,并根据习语意义和与习语意义相关的词汇数量将英语习语分为十二种。因Fernando的分类基础与本文的意义探究一脉相承,本文依据其分类并结合系统抽样法,将非透明英语习语进而分为三类,即一个词语参与认知形成的非透明英语习语、部分词汇参与认知形成的非透明英语习语与全部词汇参与认知形成的非透明英语习语。而在探析非透明英语习语的认知机制过程中,遵循了“奥康姆剃刀原则”,即,“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Blumer,Ehrenfeucht,Haussler,amp;Warmuth,1987),换句话说,能用两种认知机制解释的非透明性习语意义,就不再涉及第三种认知机制,以此保证解释的经济性原则,从而得出以下规约意义的七种认知机制。
首先,一个词语参与认知形成的非透明英语习语是指所有词语参与习语意义的认知形成,但部分词语的字面意义类似于或等同于习语意义,而只有一个词语的字面意义与习语意义大相径庭。换句话说,英语习语的某一个词语是意义非透明性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分析英语习语的非透明性时,关注一个词在非透明性意义认知形成中的作用。此类习语所涉及的认知机制包括概念隐喻amp;概念转喻和概念转喻amp;概念隐喻,具体实例如下:
1.概念隐喻amp;概念转喻
be there for someone:offer support to someone especially in adversity.(Ammer 2013:92)
英语习语“be there for someone”的意义是非透明的,体现在仅通过其字面意义无法获得习语意义“危难中的支持”,其非透明性的语义成分和意义关系用公式表示为:[+提供]∩[+危难时的支持]∩[+某人]≠[+存在]∩[+在那个地方]∩[+支持]∩[+某人]。因此,从字面意义形成习语意义蕴涵着复杂的认知过程,具体而言,首先,根据常识意义的认知补充,“那个地方”的特点是:可有边界的、可聚集人类的,在此基础上,根据隐喻认知机制“地方是容器”,两域间的实体意义基于相似性与单向性原则发生隐喻映射,因此,“那个地方”形成实体意义“容器”。其次,根据常识意义的认知补充,容器可充满容纳物,且容纳物具有特定属性,那么,人类是地方的容纳物且具有特定属性,人类的属性可以是“危难时给别人提供的支持”,从而形成人类的属性意义,同时,根据转喻原则“容器代容纳物”,“容器”和“容纳物”发生侧重转移,实体意义“那个地方”在临近性原则基础上指代属性意义“危难中的支持”,实现了从容器来源次域到容纳物目的次域的映射。最终,英语习语在两种认知机制和认知补充的基础上,形成非透明性习语意义“为某人提供危难时的支持”。另外,同样的英语习语短语还有 be toast;count on;in short order;tear at等。
2.概念转喻amp;概念隐喻
on top of:In control of.(ibid:692)
英语习语“on top of”的意义是非透明的,体现在字面意义为“最高的地方”,而习语意义为“控制”,非透明性的语义成分和意义关系用公式表示为:[+在…中]∩[+控制]≠[+在…表面上]∩[+最高的地方]。因此,从字面意义形成习语意义蕴涵着复杂的认知过程,具体而言,首先,根据常识意义的认知补充,“顶端”的字面意义为“最高的地方”,可具有“高纬度”属性,那么,根据“范畴代决定性属性”的概念转喻机制,实体意义与属性意义间发生侧重转移,实现了从“范畴”源次域到“决定性属性”的次域的转喻映射,因此,“顶端”在临近性原则下指代属性“高纬度”,从而形成英语习语的属性意义。其次,根据常识意义的认知补充,拥有控制权的人往往居于高层地位,高层地位的属性为“高纬度”,那么,根据概念隐喻认知机制“拥有控制权是高纬度”,实体意义和属性意义在相似性和单向性的原则基础上,实现了源域“顶端”和的域“控制”间的隐喻映射。最终,英语习语在两种认知机制和认知补充的基础上,形成非透明性习语意义“控制”。另外,同样的英语习语短语还有count noses等。
其次,部分词语参与认知形成的非透明英语习语,是指所有词语参与习语意义的认知形成,两个或多个词语的字面意义不同于习语意义,换句话说,英语习语的部分词语是习语意义非透明性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分析英语习语的非透明性时,英语习语的非透明性与部分词语紧密相关,此类习语所涉及的认知机制主要为概念隐喻amp;概念转喻amp;概念转喻,具体事例如下:
which way the wind blows:How matters stand.(ibid:1012)
英语习语“which way the wind blows”的意义是非透明的,体现在仅通过其字面意义无法获得习语意义“事情发展的方式”,非透明性的语义成分和意义关系用公式表示为:[+方式]∩[+事情]∩[+发展]≠[+哪一种]∩[+方式]∩[+可感知的自然风]∩[+吹动形成气流]。因此,从字面意义形成习语意义蕴涵着复杂的认知过程,具体而言,首先,根据常识意义的认知补充,“可感知的自然风会”以某种方式吹拂而产生气流,实际指的是自然风沿着某一方向吹拂并保持一种状态,那么,根据隐喻认知机制“风是事物”,物体以某种方式发展必将根据发展而处于某种状态,在源域“风”和的域“事物”之间基于相似性和单向性原则实现隐喻映射,表现为两域间实体意义、方式意义、行为意义及结果意义的多对应映射,从而形成习语的实体意义“事物”。其次,根据常识意义的认知补充,“方式”的单数形式表示具体方式,而复数形式表示一般方式,那么,根据“具体代一般”的转喻认知机制,方式意义在两次域间基于临近性原则,在源次域和的次域间发生侧重转移,实现了“事情发展的具体方式”代指“事情发展的一般方式”。再者,根据常识意义的认知补充,物体以某些方式发展最终会导致处于某种状态,那么,根据转喻机制“行为代结果”,两次域基于临近性原则,在行为意义“吹拂”和结果意义“某种状态”间发生侧重转移,实现了“吹拂”指代“某种状态”,形成了习语的结果意义。最终,英语习语在三种认知机制和认知补充的基础上,形成非透明性习语意义“事情发展的方式状态”。另外,同样的英语习语短语还有bring forth;bring home;count for;give as good as one gets;hold against;meal ticket;on the way out;ramble on;screw someone out of;screw you;the sky’s the limit等。
再次,全部词语参与认知形成的非透明英语习语,是指全部词语参与习语意义的认知形成,英语习语的非透明性与全部词语紧密相关,此类习语所涉及的认知机制主要为概念转喻amp;概念隐喻amp;概念隐喻、概念隐喻amp;概念隐喻amp;概念转喻与概念转喻amp;概念转喻amp;概念隐喻。
1.概念转喻amp;概念隐喻amp;概念隐喻
hit the spot:Give total satisfaction.(ibid:452)
英语习语“hit the spot”的意义是非透明的,体现在仅通过其字面意义无法获得习语意义“给予完全的满足”,非透明性的语义成分和意义关系用公式表示为:[+给予]∩[+完全的满足]≠[+用工具敲打]∩[+小区域标记]。因此,从字面意义形成习语意义蕴涵着复杂的认知过程,具体而言,首先,根据常识意义的认知补充,敲击的字面意义为“用工具敲打”,最终会带来进一步的行为并处于某种状态效果,那么,根据转喻机制“原因代效果”,行为意义和结果意义基于临近性原则,在源次域和的次域间发生侧重转移,实现了原因意义“敲击”指代结果意义“给予”。其次,根据常识意义的认知补充,“标记”占据空间位置,本质上是一个地方,根据“地方是容器”的隐喻认知机制,“地方”的属性可为:有边界、是容器、含有容纳物、容纳物可以是某种“满足状态”,那么,源域和的域基于相似性和单向性原则实现多对应映射,表现为实体意义“区域”和效果意义“状态”间的隐喻映射,形成了习语的状态意义,体现为“标记”意味着“满足状态”。再者,根据常识意义的认知补充,敲击宽阔的地方比较容易,但若在宽阔的地方锁定小区域进行敲击,就会花费较多精力且比较困难;同时,人类在完成一件事情时,所克服的困难越多所获得的成就感与满足感就会越大,因此,在常识意义的认知补充与概念隐喻机制“少就是多”的基础上,源域和的域基于相似性和单向性原则,实现了实体意义“小区域”和效果意义“多情感状态”间的隐喻映射,体现为“小区域标记”意味着“完全的满足状态”。最终,英语习语在认知补充和三种认知机制的基础上,形成非透明性习语意义“给予完全的满足状态”。另外,同样的英语习语短语还有 has had its day;slap in the face;slap on the wrist;tear off等。
2.概念隐喻amp;概念隐喻amp;概念转喻
screw up:Make neurotic(.ibid:812)
英语习语“screw up”的意义是非透明的,体现在仅通过其字面意义无法获得习语意义“使得神经紧张”,其非透明性的语义成分和意义关系用公式表示为:[+使得]∩[+神经紧张]≠[+旋转]∩[+朝向更高位置]。因此,从字面意义形成习语意义蕴涵着复杂的认知过程,具体而言,首先,根据常识意义的认知补充,物体和人可以被旋转,物体被旋转会带来位置变化,人被旋转则会引起神经方面的变化,那么,根据“物体是人类”的隐喻机制,“物体”源域和“人类”的域发生多对应映射,两域间的行为意义及效果意义基于相似性与单向性原则,发生了“位置变化”与“情绪浮动”间的对应映射,形成习语的行为效果意义。其次,根据常识意义的认知补充,“向上”指较高位置,神经则相应地处于“情绪积累”的状态,那么,基于“多是上”的隐喻认知机制,两域间的方位意义和效果意义基于相似性与单向性原则,实现“向上”和“情绪积累”间的隐喻映射。再者,根据常识意义,向上旋转会使物体变得破败凌乱,向上旋转会使人类情绪高涨到崩溃状态,因此,在常识意义的认知补充和转喻认知机制“原因代效果”的基础上,两次域间基于临近性原则发生侧重转移,表现为原因行为意义“向上旋转”在字面上对效果状态意义“精神紧张”的指代。最终,英语习语在认知补充和三种认知机制的基础上,形成非透明性习语意义“使得神经紧张”。
3.概念转喻amp;概念转喻amp;概念隐喻
screw around:accomplishing nothing.(ibid:812)
英语习语“screw around”的意义是非透明的,体现在仅通过其字面意义无法获得习语意义“一事无成”,其非透明性的语义成分和意义关系用公式表示为:[+实现]∩[+一无是处]≠[+旋转]∩[+周围]。因此,从字面意义形成习语意义蕴涵着复杂的认知过程,具体而言,首先,根据常识意义的认知补充,旋转是一种行为,在事物周围旋转的结果可以将事物集结起来,分别体现为行为意义“旋转”和结果意义“把事物集结起来”,那么,根据“行为代效果”的转喻认知机制,源次域和的次域的行为意义和效果意义,基于临近性原则实现了侧重转移,表现为“旋转”指代“把事物集结起来”。其次,根据常识意义的认知补充,“把事物集结起来”会达成某种效果,即,“完成某件事情”,那么,根据概念转喻认知机制“部分事件代整体事件”,源次域和的次域的部分结果意义和整体结果意义,基于临近性原则实现了侧重转移,表现为“把事物集结起来”指代“完成某件事情”。再者,根据常识意义的认知补充,“周围”是附近的地方,人们在附近的地方沿着螺旋形移动意味着没有前进,在某地方没有前进意味着在位置上没有任何改变,那么,根据“地方是容器”的隐喻机制,双域间基于相似性与单向性原则,实现了地方意义与结果意义的隐喻映射,表现为“周围”意味着“无任何改变”,而“在周围旋转”意味着“没有完成任何事情”。最终,英语习语在三种认知机制和认知补充的基础上,形成非透明性习语意义“一事无成”。另外,同样的英语习语短语还有 this is not one’s day:slap down 等。
4.概念转喻amp;概念隐喻amp;概念转喻
tear one’s hair:Be greatly upset.(ibid:932)
英语习语“tear one’s hair”的意义是非透明的,体现在仅通过其字面意义无法获得习语意义“极度不安的状态”,其非透明性的语义成分和意义关系用公式表示为:[+ 状态]∩[+ 极度不安]≠[+ 撕扯]∩[+ 人]∩[+…的]∩[+细线般发毛]。因此,从字面意义形成习语意义蕴涵着复杂的认知过程,具体而言,首先,根据常识意义的认知补充,头发的字面意义为人类的“细线般发毛”,可被看作是实体意义,那么,根据转喻机制“拥有者代拥有物”,两次域在临近性原则基础上,实现了“拥有者”到“拥有物”的侧重转移,表现为“人的头发”指代“头发”。其次,根据常识意义的认知补充,头发有不同的长度且具有发质细胞,人的头发可以是容器,拥有的容纳物可以是消极或积极情感,那么,根据“物质是容器”的隐喻认知机制,“物质”和“人类”根据相似性和单向性原则实现多对应映射,表现为“头发”意味着“人类的消极或积极情感”。再者,根据常识意义的第一种认知补充,古代的僧侣若要皈依佛门就会剪掉自己的头发,因为头发牵引着消极情绪,使人处于焦躁状态;另外,根据常识意义的第二种认知补充,人痛苦时常常拉扯自己的头发宣泄情绪,那么,根据“行为效果代感情原因”的转喻认知机制,两次域在临近性原则基础上,实现行为效果到感情原因间的侧重转移,表现为“撕扯头发”意味着“极度的不安”。最终,英语习语在三种认知机制和认知补充的基础上,形成非透明性习语意义“极度不安”。另外,同类的英语习语短语还有give a hand;hit up for;max out等。
五、结语
非透明英语习语在规约意义的认知形成中,呈现出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认知理论与认知补充的多种互动,结合《美国传统习语词典》的等距离系统抽样,并进而选取实例进行认知诠释的研究发现,在“奥康姆剃刀原则”的指导下,所涉及的认知机制互动主要包括七种,即,概念隐喻amp;概念转喻、概念转喻amp;概念隐喻、概念隐喻amp;概念转喻amp;概念转喻、概念转喻amp;概念隐喻amp;概念隐喻、概念隐喻amp;概念隐喻amp;概念转喻、概念转喻amp;概念转喻amp;概念隐喻、概念转喻amp;概念隐喻amp;概念转喻。研究还发现:参与认知形成的词汇数量与认知机制的多少成正比,即,一个词语参与认知形成的非透明英语习语经历两种认知机制,而部分词汇参与认知形成与全部词汇参与认知形成的非透明英语习语则往往经历三种认知机制。
[1]Ammer,C.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Idioms
[M].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13.[2]Blumer,A.,Ehrenfeucht,A.,Haussler,D.,amp;Warmuth,M.K.Occam’s razor[J].Information Processing Letters
,1987,24(6):377-380.[3]Cowie,A.P.,Mackin,R.,amp;McCaig,I.R.Oxford Dictionary ofCurrentIdiomatic
English
II:Phrase,Clause
amp;SentenceIdioms
[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4]Fernando,C.Idioms and Idiomaticity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5]Geeraerts,D.Specialization and Reinterpretation in Idioms [A].In Everaert,M.,Van der Linden,E.J.,amp;Schreuder,R.(Eds.).Idioms:Structural and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C].Hillsdale/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5:57-74.[6]Goossens,L.Metaphtonymy:The Interaction of Metaphor and Metonymy in Figurative Expressions for Linguistic Action [A].In:Goossens,L.et al (Eds.).By Word of Mouth:Metaphor,Metonymy and Linguistic Action in a Cognitive Perspective
[C].Amsterdam:Benjamins,1995:159-174.[7]Lakoff,G.,amp;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3.[8]Lakoff,G amp;Turner,M.More Than Cool Reason.A Field
Guideto
Poetic
Metaphor
[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9]Langacker,R.W.Reference-pointConstructions [J].Cognitive Linguistics
,1993,4(1):1-38.[10]Langacker,R.W.CognitiveGrammar:A Basic Introduction
[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11]Langlotz,A.Idiomatic Creativity:A Cognitive-Linguistic Model of Idiom-Representation and Idiom-Variation in English
[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6.[12]Nida,E.A.Componential Analysis of Meaning:An Introduction to Semantic Structures
[M].New York:Mouton Publishers,1975.[13]Radden,G.How Metonymic are Metaphors? [A].In Barcelona,A. (Ed.).Metaphor and Metonymy at the Crossroads:A Cognitive Perspective [C].Berlin and 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2000:93-108.
[14]Radden,G.,amp; Kovecses,Z.Towards a Theory of Metonymy [A].In Panther,K.U.,amp; Radden,G.(Eds.).Metonymy
in
Language
and
Thought
[C].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9:17-60.[15]Ruiz de Mendoza Ibanez,F.J.The Role of Mappings and Domainsin Understanding Metonymy [A].In Barcelona, A.Metaphor
and
Metonymy
at
the Crossroads:A
Cognitive Perspective
[C].Berlin and 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2000:109-133.[16]Ruiz de Mendoza Ibanez,F.J.,amp;Hernandez,L.P.Metonymy and the Grammar:Motivation,Constraints and Interaction [J].Languageamp;Communication
,2001,21(4):321-357.[17]Ruiz de Mendoza Ibanez,F.J.,amp;Hernandez,L.P.Cognitive Operations and Pragmatic Implication [A].In Panther,K.U.,amp;Thornburg,L.L. (Eds.).Metonymy and Pragmatic Inferencing
[C].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2003:23-49.[18]Ullmann,S.Semantics:An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Meaning
[M].New York:Barnes and Noble,1962.[19]骆世平.英语习语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0]束定芳.论隐喻的运作机制[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2,34(2):98-106.
[21]王寅.认知语义学[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18(2):58-62.
2015年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留金发[2015]3022号
作 者
:申奥,博士,上海体育学院新闻传播与外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口译。编 辑
: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