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江县退耕还林效益动态研究及综合评价
2017-07-13杨安学龙通珍
杨安学 龙通珍
摘要 [目的]分析退耕还林各林种树种的生长状况,评价退耕还林所产生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法]根据麻江县的地貌特征,将其分为东、中、西3个台阶。根据退耕还林的林种和树种分布情况,设置监测样地。2002—2014年对固定样地进行监测调查,研究不同样地树高、胸径和郁闭度的动态变化。[结果]通过对比分析,生态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优于经济林,生态林中杉木模式和杉竹混交模式的生態效益和经济效益高于其他种植模式。[结论]在退耕还林或其他造林项目中,麻江县应优先发展生态林,在发展生态林中应优先选用杉木纯林或杉竹混交模式。
关键词 退耕还林;效益;麻江县
Dynamic Study 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Benefit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in Majiang County
YANG An-xue1, LONG Tong-zhen2 (1. Qian Dong Nan Zhou Institute of Forestry Science, Kaili, Guizhou 556000; 2. Forestry Bureau of Majiang County, Majiang, Guizhou 557600)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growth status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tree species in different forest species, and evaluate the ecolog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s. [Method]According to the geomorphic features of Majiang County, it was divided into 3 steps: the East, the middle and the West. Monitoring plots were sete according to the project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and forest tree species distribution. A survey was carried out on the fixed sample plots during 2002-2014, the dynamics of tree height, DBH and canopy density were studied. [Result]Through comparative analysis, ecological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than economic forest, ecological benefit and economic benefit of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model and mixed model of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and bamboo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 planting models. [Conclusion]It should give priority to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forest in Mjiang Coun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forest, priority should be given to the selection of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model or mixed model of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and bamboo.
Key words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s;Benefit;Majiang County
退耕还林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生态、社会和经济等方面。通过退耕还林效益监测,掌握退耕还林在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促进作用,可为退耕还林政策调整、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及可持续经营提供指导性依据。目前,对于退耕还林效益的研究,多是对单一树种的阶段性总结[1-2],而关于某地区的多林种和树种的效益评价却鲜见报道。通过对多林种和多树种进行连续多年的调查监测,对于退耕还林效益动态具有重要意义。为解决麻江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和林分可持续经营问题,笔者分析了经济林和生态林生长状况,并将生态林的几个树种进行对比分析,根据不同立地条件,提出不同立地条件同一树种的抚育采伐的年龄,分析各树种的经济效益,以期为促进麻江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 基本情况
1.1 自然概况
麻江县位于贵州省中部(107°18′03″~107°53′30″ E,26°17′30″~26°37′20″ N),东部与凯里市接壤,东南部与丹寨县毗邻,南部与都匀市交界,西部与贵定县相连,北部与福泉市相邻。全县东西长58.2 km,南北宽36.7 km,国土总面积1 222.2 km2。县内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海拔800~1 100 m,最高海拔1 862 m,最低海拔556 m。麻江属多山地区,喀斯特面积占82%,境内山丘、沟谷、坝子交错分布。其地貌特征是西部为中山、低山、山峰丛槽谷-峡谷岩溶地貌,中部及南部为深切割低中山区,北部及东部为浅切割剥蚀低山河谷区。该县为长江流域沅江水系,境内主要河流有清水江及其主要4条支流,重安江及其支流鱼洞河、乐坪河。
麻江县属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3.9~16.3 ℃,年降雨量1 190~1 500 mm,且雨热同季,相对湿度80%,无霜期271~301 d。全县地带性土壤多为黄壤,喀斯特地区分布有黄色石灰土和黑色石灰土。现有耕地31 203 hm2,其中稻田13 778 hm2,旱耕地17 425 hm2。旱耕地中坡度在25°以下的面积为5 805.4 hm2,坡度在25°以上的面積为11 619.6 hm2。
1.2 社会概况
麻江县是多民族的山区农业县,全县辖4镇5乡,78个行政村1 292个村民组,总人口21.2万人,15个少数民族人口占76%。全县工农业总产值25.6亿元(2013年),人均粮340 kg,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 112元。
1.3 退耕还林实施情况
自2002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项目以来,全县共退下25°以上的坡耕地3 453.3 hm2,涉及9 568户农户,其中营造生态林3 060.8 hm2,经济林392.5 hm2。通过退耕还林工程,全县森林覆盖率得到了提高,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加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拓宽了农民致富的门路,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2 调查方法与内容
2.1 固定样地设置
根据麻江县的地貌特征,分东、中、西3个台阶。根据退耕还林的林种和树种分布情况设置监测样地。样地设置情况见表1。固定样地面积为20 m×30 m,同时在固定样地内设置5 m×5 m灌木监测样方2个,1 m×1 m草本监测样方4个。
2.2 调查内容
固定样地设置好后于2002—2014年10月对固定样地进行监测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树高、枝下高、冠幅、胸径(经济林和未达胸径量的生态林量测地径)、灌木种类和株数、草本种类与盖度。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胸径
1号样地是嫁接苗,分枝多,没有主枝,监测以地径进行量测,调查发现,1号样地地径生长量变化小,生长速度慢。在各年度调查中,发现该样地未进行过施肥、松土和修剪等经济林必要的管理措施,因此胸径生长缓慢。2号样地由于无主杆或主杆不明显,树高未生长到胸径以上,也采用地径进行量测,2号样地地径生长也很缓慢,该样地也是未进行过必要的经营管理,2010年由于花椒没有任何收益,改种茶叶,但改种后也未重视管理,导致茶叶地径生长也很缓慢;3号样地2002、2003年量测地径,从2004年开始量测胸径,胸径生长是一条急速上升的曲线,说明该林分正处于速生期,虽然未经过施肥管理,但是林分能自然正常生长;4号样地种植地块属石灰岩地区,岩石裸露率达50%,胸径生长呈平稳上升趋势,但生长量较3号样地小;5号样地是耕代抚的样地,是嫁接苗,没有明主杆,测定地径,地径生长呈急速上升趋势,由于每年都进行施肥、除草和修剪等管理;6号样地是海拔相对较高的生态林,杉木的胸径生长也呈急速上升趋势,但生长量没有3号样地大,又稍大于4号样地;7号样地由于未进行过必要的管理,生长曲线上升缓慢;8号样地杉木的胸径在第4年上升迅速,到2011年以后上升缓慢,这是由于到2011年楠竹已充分郁闭,杉木生长受到压抑,楠竹到2005年后也开始上升,到2012年上升开始缓慢,但生长缓慢的趋势不如杉木大,但楠竹的胸径目前还没有杉木大,可能由当地的气候和楠竹自身生长特点决定;9号样地剌槐和香椿2种树种均为速生树种,胸径生长上升,到2008年反而下降,到2010年该样地被征用为驾校,样地被灭失;10号样地楠竹的胸径在2004—2007年生长较快,2008年后生长缓慢,这是由于该样地距城区较近,每年生长较大的竹笋都被当村民偷盗,致使该样地虽然郁闭,但样地内没有大的成竹(图1)。
3.2 树高
1号样地黑李树高生长线平缓,生长速度慢,2010年后由于树体老化,开始有部分老枝死去,出现树高生长下降的趋势;2号样地是经济生态兼用林树种花椒,后来改种茶叶,由于监管不到位,经常受人畜破坏,树高基本没有变化;3号样地处于第1台阶,海拔相对低些,2004—2014年杉木树高呈快速生长趋势;4号样地杉木树高在2004—2012年时生长较快,2012年后生长缓慢,这是由于树体生长在石漠化地块上,根系生长到一定程度,根系缺乏生长空间,营养跟不上树体生长需要所致;5号样地树种为柚子,采用以耕代抚的方式经营,由于每年进行修剪,因此树高生长缓慢;6号样地树种为杉木,虽然与3号样地立地条件差不多,但6号样地处于第2台阶上,树高生长量比3号样地小,进入速生期也较3号样地晚;7号样地为兼用林,苗木为嫁接苗,没有明显的主杆,分散生长,树高生长也较缓慢;8号样地生态林杉竹混交模式,混交比例2∶1,楠竹生长较快,杉木生长相对较慢,2012年后高生长均趋于缓慢;9号样地2个树种均为速生树种,2002—2007年树高生长呈上升趋势,2008年反而下降,2010年该样地被征用为驾校,样地被灭失;10号样地2004—2008年楠竹树高生长较快,2008年后生长缓慢,这是由于该样地距城区较近,较大的竹笋都被当村民偷盗,致使该样地虽然郁闭,但样地内没有大的成竹(图2)。
3.3 枝下高
1号样地2002—2014年枝下高的变化趋势基本为平行线;2号样地枝下高总体变化不大;3号样地2004年后枝下高开始上升,2009年之后上升迅速;4号样地杉木的枝下高在2004年后开始上升,但上升缓慢;5号样地为柚子嫁接苗,枝下高较低,2002—2014年枝下高变化平稳;6号样地杉木枝下高在2007年前上升缓慢,2008年后开始上升,郁闭较晚;7号样地苗木为嫁接苗,枝下高较低,枝下高的变化平稳;8号样地楠竹生长较快,杉木生长相对较慢,2012年后枝下高生长均趋于缓慢;9号样地剌槐和香椿的枝下高均呈上升趋势,2007年上升至最高,之后趋于平缓,2010年后开始上升迅速(图3)。
3.4 枝下高占树高比例
自然整枝的高度是林分生长状况的直观反映,可以根据自然整枝的高度作为判断疏伐的开始期。林分充分郁闭后,处于林冠下层的枝叶由于受光不足,逐渐发生自然整枝,林分枝下高不断上升。研究表明,一般在林木的枝高达到树高的1/3(0.33)左右时,就应施行首次疏伐[3]。
1号样地枝下高占树高的比例达0.33;2号样地由于缺乏管理,树高较矮,而枝下高相对较高;3号样地2002—2004年比例处于下降趋势,这是由于这一时期林木处于幼苗期,树高与枝下高相差不大,2005年比例稍大,这是由于进行了1次人工整枝,到2010年枝下高占树高的0.39,可进行第1次疏伐; 4号样地与3号样地初期基本相似,但是由于树体生长在石漠化地块上,根系生长到一定程度缺乏生长空间,营养跟不上树体生长,目前还不能进行第1次疏伐;5号样地枝下高占树高比例变化平稳;6号样地虽然与3号样地立地条件相差不多,但枝下高占树高比例上升缓慢,2009年进行过人工整枝,2012年才进行第1次人工疏伐;7号样地与5号样地枝下高占树高比例基本平稳;8号样地楠竹生长较快,到2009年开始受到影响,2011年后影响加剧,楠竹密度越来越大,枝下高占树高比例越来越大,要进行疏伐,最后杉木将被楠竹取代,在调查中发现有些杉木已枯死;9号样地剌槐和香椿2种树种均为速生阔叶树种,枝下相对较高,剌槐树枝有刺,常被农户修枝,农户为了吃椿芽把部分香椿平茬,使其生长更多椿芽,因此枝下高占树高比例有所波动;10号样地2002—2004年枝下高占树高比例趋于下降,2005年后开始缓慢上升,2013年才达到0.33,但由于健壮笋常被盗,没必要进行疏伐(图4)。
3.5 郁闭度 郁闭度0.8以上,林木分化明显,过度整枝,直径生长明显下降的林分要进行抚育采伐[4]。1号样地的郁闭度逐年上升,但上升缓慢,2010年枝条开始枯死,郁闭度开始下降;2号样地郁闭度近于0;3号样地2002—2006年郁闭度上升缓慢,2007年后极速上升,郁闭达0.80,以后开始缓慢上升,2013年近于1.00,全部郁闭,2011年也应进行抚育采伐;4号样地在2002—2006年郁闭度增加缓慢,2007年后极速上升,但2012年后郁闭度增加开始缓慢,这是由于树体生长在石漠化地块上,根系生长到一定程度缺乏生长空间,营养跟不上树体生长需要;5号样地2002—2012年郁闭度上升缓慢,说明树体已老化,应进行果园改造;6号样地與3号样地相似;7号样地郁闭度也是上升缓慢;8号样地2004年开始郁闭度极速上升,2010年接近于1.00,因此可以间伐一些弱竹、老龄竹;9号样地郁闭度逐年缓慢上升,到2010年灭失;10号样地郁闭度与8号样地楠竹相似,但由于没有健壮竹可以不间伐(图5)。
3.6 生态经济效益
对生态林林木进行样地调查,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用《立木蓄积与原木材积表》[5]查对立木蓄积。8号样地选择相似林分做补充调查,楠竹通过样地调查得到平均高和胸径后,再在样地外砍伐标准竹进行称量而得到楠竹生物量。对经济林调查果品产量,2号样地未结果,5号样地由于管理不到位,所结柚子未成熟就已落果,未产生经济效益。
2002—2005年麻江县共退耕还林3 453.3 hm2,根据效益监测增加麻江县森林覆盖率0.3%,生态林3 060.8 hm2,其中杉木纯林1 699.8 hm2,增加蓄积36 5457 m3;楠竹纯林
73.5 hm2,增加生物量65 4395 kg;杉竹混交1 007.7 hm2,增加杉木蓄积68 019.75 m3,增加竹生物量25 990 262.5 kg;阔叶树种279.8 hm2,增加森林蓄积23 736.37 m3,经济林392.5 hm2,只有改造后的40.0 hm2蓝莓地,每年可增加林农收入56万元/a,其他经济林未产生效益。
4 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麻江县几种退耕还林模式分别设置的固定样地进行监测,得出麻江县在上一轮退耕还林中成效最好的是生态林,在生态林中,杉木模式、杉竹混交模式、楠竹模式较好。从长远来看,杉竹混交模式最具发展潜力,楠竹成林后,可采伐楠竹900~1 050株/(hm2·a)在当地销售,可收入9 000~10 500元[6]。同时,从样地监测分析看林分发展趋势,杉竹混交林分将逐渐演替成楠竹纯林,楠竹林分又有很好的固土保水作用,郁闭后的林分内没有杂灌杂草,对森林防火有很好的预防作用;经济林由于缺乏完善的管理,并未产生应有的经济效益。
在下一轮退耕还林项目实施过程中,麻江在林种选择上,建议优先发展生态林,在生态林建设中优先选择楠竹纯林或杉竹混交模式。发展经济林,要先择好优良果品,在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村缺乏劳动力的情况下,发展经济林更要慎重。
参考文献
[1] 龙秀琴,于曙明,张晓珊,等.杏李在麻江的生长和栽培初报[J].中国林副特产,2008(1):1-3.
[2] 杨宏栋,徐芳,李萌萌.五峰山香杏高畦栽培试验初报[J].现代农业科技,2008(22):16.
[3] 叶镜中.森林经营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
[4] 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森林抚育技术规程:GB/T 15781—2009[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5] 王定江,邓锦光,王雄伟.立木蓄积与原木材积表[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1901.
[6] 杨安学,王远荣,甘强.麻江县退耕还林主要优化配置模式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8):3335-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