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文课堂成为儿童言语生命的起跑线、欢乐谷

2017-07-13宋晓丽

人民教育 2017年21期
关键词:言说秋雨言语

宋晓丽

教育的应然与理想,是让每个儿童都成为独特的“这一个”。然而,不少语文课堂充斥着模式化的表达,灵魂缺席,思维呆板。老师问、学生答;老师疾走、学生紧跟,不容越雷池半步。教育学者成尚荣发出警示:“不少教师心目中只有儿童‘类的概念,而没有一个个具体的儿童;只有‘这一批,而没有‘这一个一那一个。因此,教育中常常以‘类代替具体的儿童……而掉落到统一化、标准化的教育泥潭。”

言语教学同样如此。如果言语教学只强调共性,忽视个性;只注重统一性,忽视差异性,就必然会关闭甚至摧折学生言语生命发展的自由和成长的可能。教学应该民主、开放、多元,这样学生才会自在自主、兴趣高昂、踊跃参与,才是“个”而非“类”的存在,才是‘人而非“某类人之一。

我们要指导和帮助儿童,在发现语文、发现世界的同时,进行具体、完整而深刻的自我认知,从而真正发现并塑造真实的自我。由此,言语教学与语文课堂才能因伴随和参与生命的成长而拥有广度、深度、密度和效度,彰显儿童的生命活力、学习动力、思维张力,放大儿童言语生命的发展潜力。

创设情境,搭建自我发现的舞台

卢梭认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像儿童的样子”。儿童的世界,就应该是儿童的。儿童的发现,不仅是他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与发现,还包括他们的自我发现。言语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营造氛围,让儿童尽快走进并融人言语的情境,激发言说的欲望。如教学《秋天的雨》,可使用音频、视频播放秋雨的声音,让儿童在淅淅沥沥的雨声中感悟、想象;还可出示一幅幅秋雨图片,让儿童吟咏写秋雨的古诗,说出描述秋雨的句子……

师:秋天踮起脚尖,轻轻来到我们身边。听一一

(播放秋雨声,出示秋雨图)

师:听到什么了?

生:是秋雨吧?这应该就是秋姑娘的脚步声。

生:秋雨给万物洗了个澡,看,它们多么开心啊!苹果笑红了小脸庞,棉花乐开了怀,小河里的水也流得更欢快了!

生:在秋雨中奔跑,雨滴在脸上、脖子上,凉凉的,不过可好玩啦!

师:秋雨是千姿百态的,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心情里遇到秋雨,感觉都会与别人有所不同。現在,让我们来看一看,一位作家眼中的秋雨到底是怎样的。

有相当多的儿童,由于种种原因,不太愿意说他们不感兴趣的话题,更不乐意独立表达“自我”的感受。我们要创设一个让儿童感到自在的情境,如果看到他人言说,自己也感觉有话说,儿童自然就会乐于表达。

在秋雨的情境中言说秋雨,在自由青说秋雨的情境中言说秋雨,言说自己的观察、体验、感受、思考,就显得自然而妥帖,能为儿童言语生命成长提供适合的舞台。这个舞台是秋雨的,也是儿童的;是秋雨中的儿童,也是儿童身边、眼前、心中的秋雨,全部的场景、一切的情味、所有的言说,都来自于对外部世界与自我内心的发现,并将催生更多的发现。

感受事物,提供自我发现的契机

语文教材是规定性的学习材料,但来自不同方向和背景的儿童,与之相遇会产生别样的反应。通过反复渎解、与文本持续对话,能使学生强化感受,产生心灵的悸动。在此过程中,要避免以教师和文本的强势“覆盖”儿童的思维,“吞噬”儿童的个性。只有让儿童深入文本本身与阅读过程,寻获新的视角、感受、意象,他们的心灵与语言才能“跟着文字”奔跑,甚至是“带着文字”飞起来。

师:刚才,我们走进绵绵的秋雨,看到了银杏、枫树、菊花、田野、果园,万事万物变得分外美丽。(出示课件)

(配乐,请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欣赏)

师:秋雨给秋天带来的颜色可不止这些。我们再来欣赏一组秋天的图片,看看它还给我们带来了哪些色彩?(出示课件:秋天,花,树,蓝天,白云,向日葵,葡萄,苹果……)

师:我们学着课文的样子(出示句式:秋雨把给了____,____像____)同桌合作,每人说一个美丽的句子,好吗?

(同桌交流后,“开火车”说)

生:秋雨把黄色给了鸭梨,金色的鸭梨像金子,闪啊闪啊,照亮了人们的生活。

生:秋雨把金黄色给了稻田,稻穗像一串串珠宝,摇啊摇啊,摇出了丰收的喜悦。

生:秋雨把红色给了苹果,红红的苹果像小灯笼,照亮了我们的模样。

师:说得多好啊!你看,只要我们仔细地感受,抓住秋雨的特征,美美地表达,秋雨就会变得更美丽。

潘新和教授指出“人的言语能力的发展,是在‘内部与‘外部、‘有用与‘无用、‘有为与‘无为之间达成的”“儿童的本真状态下的言语欲求和言语冲动,在自然状态下不需要太多的教导也能得到发展”。语文教育应为且可为的,就是创造和提供儿童自我发现的契机,激发儿童言语的欲望,加强儿童言语才能及表达的多样化、个性化、差异化。

真实言说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真实的感受。蒙台梭利说过“儿童自身隐藏着一种生气勃勃的秘密”。李吉林则主张“用孩子的眼睛看”。在言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用孩子的眼睛看”,更要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看”。看什么?看他们“自身隐藏”的“生机勃勃的秘密”。这个秘密,常常就在儿童细微的快乐上,一处小发现、一种小快乐、一个不足为外人道的细节。事实上,在一个大家都跃跃欲试的情境中,儿童甚至能即时发现一些什么,说出叫人惊奇和赞叹的话来。这种发现,是生命内部与外部的互动,是言语源与泉的互补,不断催生和丰富儿童言语的潜在智慧。

联系生活,聚焦自我发现的情趣

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每一个人从诞生开始就浸泡在生活中,活动在语文的世界里。我们引导儿童经历文本、体悟文本、思考文本,联系其生活实际,调动其生活经验,儿童的言语理解和言语表达就可以说是自我体悟、带有生命灵性的。

师:秋天的雨还有香甜的气味和美妙的声音呢,就藏在课文的三、四自然段。

(出示第三自然段)

师:谁来读读第三自然段?(指名)他读得多投入啊,老师仿佛闻到又香又甜的味道了。香香甜甜的气味把小朋友的脚都一一勾住了。在生活中,你被勾住过吗?

生:每天晚上,奶奶煮的红烧肉的香味把我的脚勾住了。

生:每次经过玩具店,里面各种新奇的玩具把我的脚勾住了。

生:每年秋天,满校园飘着的桂花香味把我的脚勾住了。

生:我最喜欢看动画片,只要电视在播放,我的小脚丫立刻就被勾住了!

师:秋天的雨里藏着好闻的味道,把我们的脚也勾住了。一起来读读,老师也一定会被你们的朗读给勾住。

(学生朗读有声有色)

很多教师认为,学生的人生阅历有限,知识面狭窄,于是在教学中总是迫不及待地“示范”“奉献”“分享”。其实,相对于知识,儿童更需要文化。“知识更多的是以一种显在的方式教学,文化的影响则更多的是一种悄无声息的浸润。”言语是一种发声的动作,言语教学如何“悄无声息”?就如刘铁芳教授所言,“教育的过程就是把人类文化中所蕴含的对美好事物的欲求转化成正在成长中的青春少年个体内心之中对美好事物的生动欲求”“优秀的教育就是如何给予个体美好事物的经历”。我们要带给儿童的就是他们的“自我发现”,就是他们“自我发现”的可能。其关键在于,我们要给儿童一个发现情趣的“触发点”,“奶奶煮的红烧肉”“桂花香味”“动画片”就是不同儿童的情感寄托、兴趣所在,就能引发他们情绪与思维的“聚焦”。当然,我们还要帮助儿童在真实的生活中提升理趣、志趣。

慢下脚步、蹲下身子,将教学原点放在儿童已有的生活基础、语言积累之上,充分尊重儿童“发现”和“自我发现”的权利,积极放大儿童“微不足道”的情趣,他们的言语生命就会在原有的言语结构上生长出独特的个性和生命张力。

想象拓展,激发自我发现的力量

德国儿童文学作家凯斯特纳把幻想力视为儿童心灵的第三种力量。义务教育课程中有大量优秀的内容,有助于儿童幻想力的成长,但并非有助于“所有”儿童,更不能说是有助于儿童“全部”幻想力的成长。教材、教师、教学过程能为儿童成长提供丰富的材料和多种的可能,但一定不是“应有尽有”的,更不是“穷尽可能”的。因此,我们要从儿童立场出发,“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积极地进入他们的生活世界,同时又能在必要的时候安静地同退到成人的世界之中,始终守住自己行動的边界”[5]。

我们不妨提出一个个问号,指出大概的方向,让儿童来解答、调整,在言说的过程中自己描绘、挥洒、补充,从一种想象到另一种想象,从一段言说到另一段言说,这些想象与言说是可以和儿童的世界结合起来,白行分蘖、生长的。

师:如果现在你就是秋天里的一滴雨,一阵风吹过,你随着秋风开始旅行了!飘过山川,飞过小河,飘啊飘啊,亲爱的小雨点,你想落到哪里去?

生:我是一滴雨,落在火红的枫叶上。嘿,我就是那片热情的记忆。

生:我是一滴雨,落在金黄的菊花上。哦,我就是那朵灿烂的诗意。

生:我是一滴雨,落在清澈的河面上。哈,吓跑了小鱼,这可真是好玩的游戏。

生:我是一滴雨,落在小朋友的脸上。哈,我就是一汪天真的欢喜。

生:如果我是一滴小雨点,我想落到宋老师的头发上,躺在上面舒服地听课,用清脆的声音回答问题。

生:我想落到调色盘里,用透明的心,调出最绚丽的色彩。

生:我想落到钢琴的琴键上,弹出优美的乐曲,给所有热爱生活的人听。

以上言语,仅仅是部分儿童有限的表达。如果给他们足够的时间,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拓展开去,会有更为繁复与精彩的呈现。领着儿童起步让他们怀着自己的天性、灵性,朝着可能的方向去走,他们一定会遇到更加美好而不同的自己,并激发出更加强大的自我发现的力量。

“儿童的想象世界有的时候正是他们的真实世界。对他们来说,真实与虚幻之间并不一定存在清晰的界线。他可以从这个世界跳到那个世界,好像从一扇窗户前跑到另一扇窗户前一样”。[6]儿童也许不能清晰认识到真实与虚幻的区别,但能够真切感受到自己从“这个世界”到“那个世界”的“跳”。对自我“跳”的心情与姿态的细分,正是他们生命成长中必要的自我发现,也是他们言语能力发展的重要源泉。

儿童言语生命生长的规律,就藏在儿童的内部与外部世界的交往中,一方面需要教师的参与和介入,另一方面更需要儿童的自我发现与真实表达。儿童的幻想大多幼稚、荒诞可笑,我们不仅要拒斥嘲讽,更要尊重和珍视这种不成熟的表达。

回归教育的内在规律,回归人的本真原点,寻找适合每一个儿童的言语生命成长之路,给儿童思维与言语“松绑”,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包括受挫、修正和优化,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能成为儿童言语生命的起跑线、欢乐谷,每个儿童都能成为独特的“这一个”。

注释:

[1]成尚荣.儿童研究:教师的“第一专业”[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3(2).9

[2]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12).708

[3][4]刘铁芳.什么是好的教育——学校教育的哲学阐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8).7.

[5]刘铁芳.什么是好的教育——学校教育的哲学阐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8).120.

[6]李利安·H·史密斯.欢欣岁月:李利安·H·史密斯的儿童文学观[M].台北:富春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11).

猜你喜欢

言说秋雨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秋雨
“反”教语文 破解文本言语形式
秋雨
师生之间无法言说的梗
秋雨
秋天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灼见利害,善辨人言
沉默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