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生活,构建道德学习大课堂
2017-07-13曹荣英
曹荣英
2016年秋季,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更改为《道德与法治》。作为一线教师,翻阅新教材后我们迷茫,感性的文字如何转化为科学的知识?我们困惑,德育的熏陶如何更加深刻?我们思考,学科的教学如何能够基于学生经验,又超越学生经验?
在不断实践中我渐渐确信:《道德与法治》的学科教学本该具有宏观的课程视野,而非简单的教材视野;本该具有浓厚的德育视野,而非简单的学科知识视野;本该基于学生的成长视野,而非教师的生活视野;本该着重学生的思想塑造,而非学理的过度探究……而这一切的“本该”都应依托于学生逐步拓展的社会生活,在生活中建立教学大课堂。带着这些思考,我对《深深浅浅话友谊》一课进行了教学设计:把品德课的教学与师生生活、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希望通过链接生活,构建道德学习大课堂。
听听音乐:用歌曲建立情感共鸣
导人环节对整节课的基调有着重要的影响。为营建温馨的课堂氛围,我选择歌曲导人这一形式,以融洽师生关系,促进师生的情感共鸣。
“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当熟悉的旋律响起时,学生们纷纷跟着旋律哼唱。
师:同学们,刚刚大家听到的这首歌叫什么名字,还知道吗?
生(齐答):知道,叫<朋友))。
师:回答正确。在我们成长的旅程中,总会有这样一群人与我们欢乐与共,我们会把他们称为“朋友”,会把与“朋友”之间的情谊称为“友谊”。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讨“友谊”的话题。
说说老师:用真事唤起学习兴趣
师:说起“友谊”,曹老师也有朋友啊,你们想不想知道曹老师朋友的样子?
生(齐答):想,肯定有蒋老师(学生的班主任老师)。
(电子相册播放:内含我大学时期的朋友合照及工作后的朋友合照,学生能看到他们心心念念的班主任老师,也能看到很多他们不熟悉的面孔)
师:同学们,曹老师的世界里有像蒋老师一样的朋友,那么你们有朋友吗?能不能与大家分享一段你生命中的重要友谊呢?
……
如何让学生愿意分享自己的故事?这是横亘在教学设计中的难题。在经过“同伴情境创设”“问题链式追问”的实践后,用“教师生活导入学生生活”的方式进入我的视野,将教师生活作为探讨的起点,这一设计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也以“诚”动人,让师生之间的对话更加真诚有力,真正实现“众说纷纭话友谊”。
想想自己:用智慧澄明生活难题
关于友谊话题的探讨,教材并未止于对“友谊特质”的认识,对友谊的澄清成为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于友谊的认识会是怎样的状态?”“他们愿意承认自己在交友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吗?”“课堂上接受同伴的品头论足,他们能做到吗?”这是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经过几番尝试,我将生活中的自己和他们的伙伴作为他们品评的对象,将他们置身于问题的“第三方”,引导他们以“旁观者清”的姿态分析网惑。于是在课堂上,我进行了如下引导:
师:在课程的开始,曹老师和大家分享了我的大学朋友(呈现大学朋友合照),这样一群人是陪伴我走过七年岁月的人啊,可以说他们见证了我最美的年纪,在离别的那一刻,我觉得我的生活如果没有他们,会崩塌。然而事实上是,我离开了他们,来到了现在这个城市,有了新的朋友圈,他们成为了通讯录里的一员,成为了朋友圈里的一张照片。我很困惑,七年的情感,难道就此淡去了吗?
师:老师的困惑暂时解决了,可是关于友谊的困惑并没有完结。课前,曹老师做了一个调查,收获了关于友谊的三大困惑,我们一起来看看。
第一,有人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有人说“朋友多了路好走”。朋友,是该一还是该多?
第二,彼此携手共进当然很好了,可是当竞争来临,一切都还那么顺利吗?竞争会伤害友谊吗?
第三,朋友说“作业借我抄一下”“要不要一起去游戏厅啊?”我想说“不”,可是拒绝了会不会连朋友都没得做啊?
接下来,大家就这三个问题分组讨论,帮助你的伙伴们释难解疑。
如此引导下的课堂对话更加充分、深刻,基于教师真实生活的困惑设计让友谊这一话题的探讨在碰撞中更加充分;基于学生真实生活的困惑设计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有话可说,而“第三方”的视角则让学生在陈述建议时更加自信。教师生活进入课堂,同伴生活影射自身生活,这样的设计走进了学生生活,为学生创设了表达交流的机会,尊重了他们表达的愿望和观点,并在交流中实现了观点的不断澄明。
看看名人:用经典触发真实情感
认识友谊的特质,澄清认识的误区,关于友谊的探讨可以到此为止,却也可以更进一步。友谊是否也有平凡和伟大之分?如有区分,又如何让友谊从平凡升华为伟大?带着这样的思考,我进行了本节课最后环节的设计。
师:在生活中,有些朋友我们同吃同喝;有朋友我们同喜同乐;有些朋友在交往中我们彼此携手,让自己的生命焕发出更大的价值。同学们,请阅读教材第43页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伟大友谊的相关描述,然后告诉我,你还知道哪些伟大的友谊,并说明这些友谊的伟大之处在哪里?
探寻历史中伟大的友谊,认识个人友谊于社会的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当我们个人的友谊与社会的發展、国家的稳定联系到一起时,我们的友谊会让生命更有意义。
综观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始终围绕生活展开,听音乐、说老师、想自己、看名人,四重教学设计链接教师生活、学生生活、直接经验、间接经验,在这一链接中构建道德学习的大课堂,引导学生回归生活、思考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在不断拓展的社会生活中感受道德的美好、学科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