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推进脱贫攻坚
2017-07-13陈晖
陈晖
当前,四川和全国各地一样,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正处在攻坚拔寨的关键时期,作为全国扶贫开发攻坚任务最繁重的省份之一,四川只有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下一番‘绣花功夫”,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才能让贫困无所遁形。如何落实我省提出的“六个精准”要求,统筹处理好点和面、建档立卡贫困户和临界状态群众、继续攻坚和防止返贫等关系?本刊记者独家专访了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郭晓鸣。
?精准脱贫阶段性成就充分显现
记者:“精准”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方略。站在实施精准脱贫两年的时间节点上,如何进一步理解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郭晓鸣:精准扶贫是针对传统扶贫模式存在的局限性提出的。传统扶贫虽然付出了巨大努力,但成效不显著,存在低效投入、资源浪费的突出问题,比如应该扶贫的人没有被扶贫政策所覆盖、扶贫资源存在中间流失等。所以精准扶贫的提出,解决的最关键问题是精准识别,即找到最贫困的人是谁,在哪里,然后精准施策,针对他们的实际需要制定满足其需要的政策和措施。同时,由于扶贫难度大、任务重,所以精准扶贫要求最大限度地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推动,形成了财政、行业、社会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同时实施了对口帮扶、驻村帮扶等新的动员和组织机制。这些都是精准扶贫的基本背景和主要方式。
应该说,通过两年超强力度的努力,我省精准扶贫取得了显著成就,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做了准确表述,全省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显著下降,贫困人口收入有了较大幅度地提升。就四川而言,88个贫困县、四大片区几乎所有的贫困地区、贫困村、贫困人口都实现了扶贫全覆盖。在产业发展和收入增加的同时,特别重要的是,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实现了重大突破,精准扶贫的基础性支撑有了长足发展。由于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前所未有的社会力量的充分参与,我省脱贫攻坚进展显著,阶段性成就充分显现。
?精准扶贫面临新的挑战
记者:在脱贫攻坚特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通过四大片区的调研,你们发现了哪些新的矛盾和困难?
郭晓鸣:我认为新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利益非平衡性矛盾。在扶贫资源大规模进入的情况下,所有的贫困户可以说都得到了实惠,但是由于精准扶贫强调各种扶贫资源必须集中到村到户,那么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当年脱贫户与往年脱贫户、贫困村和非贫村之间必然主要因政策不同而存在较大的利益落差。由于政策的不统一、不连续、不均衡,这就导致享受不同政策的贫困户一方面感恩政府,另一方面也会产生不平衡心理。
其次,产业扶贫短期化矛盾。短期化集中表现在产业选择上,即在行政压力传导很强的背景下,主要是由政府部门、帮扶部门代替贫困农户进行产业选择,以快脱贫、早脱贫为产业选择的基本导向,不充分考虑投入产出比,不重视市场销售和加工,结果是产业扶贫往往缺乏持续发展能力。同时,还导致了农民缺乏主动参与的突出问题,往往出现产业选择的“水土不服”,看起来很高大上,也有较高技术含量,但贫困户参与不了,适应不了。另外,产业同质化很明显。
再次,扶贫资源分割化的矛盾。部门分割带来的问题是每个人都有任务,每个单位都有资源,但往往在资源的使用上求快、求好看,吸引眼球,这是产业扶贫同质化矛盾加剧的重要诱因。另外,还容易在扶贫资源的监控中出现漏洞,为扶贫中的腐败现象发生提供温床。
最后,扶贫工作形式化的矛盾。形式主义在脱贫攻坚中的危害,这个问题已经受到了广泛重视,但是在一些方面没有得到有效抑制。调查证实,一些问题之所以产生,实际上是自上而下的行政要求所致,上级部门不合理的工作要求事实上导致了形式主义的蔓延,比如说无穷尽的填表、报数据等。
记者:乡镇、村组都有反映,工作量太大。
郭晓鸣:对。有些第一书记反映,他们基本上成了“填表书记”。一个地方的脱贫验收和评估,至少要经过五六次反反复复地检查,内容重复,费钱费力。这种形式主义不仅对工作作风产生影响,更严重的是,造成巨大浪费,很多稀缺的扶贫资源就用到应付检查、应付考核上了。
?以改革为动力构建扶贫长效机制
记者:在下一步工作中,如何在精准脱贫中下足“绣花”功夫,解决这些新的矛盾和问题?
郭晓鸣:这些问题需要在精准扶贫战略的调整和完善过程中有效加以解决。
第一,要建立利益均衡机制。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考虑贫困村的经济增长问题,同时要考虑其社会发展问题;不仅要考虑建卡贫困户的问题,还要考虑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特别是临界农户共同发展的问题,应尽可能建立一个相对均衡的政策体系。对脱贫来说,教育是最具持续性的重要机制,这是保证长期性利益均衡的关键。目前在教育扶贫方面政策力度相对还不强,需要进一步加以强化。
第二,要建立产业扶贫长效机制。一方面,要给予贫困农户自主参与选择的机会,因为他们最熟悉当地的情况,最清楚产业发展有什么样的能力。不能把产业扶贫变为一种恩赐,更不能简单地把贫困户的资源全部集中在龙头企业手里,把贫困户变为单纯的打工者。目前,很多地方在建立产业扶贫长效机制方面探索出了股份合作等更具稳定性和持续性的方式,可以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
记者:包括一些托管、代耕、代养等方式,都是一些有益探索,具有重要推广价值。
郭晓鸣:对。长效机制第二个方面要特别注重对贫困户能力建设的关注和重视。要在注重提高生产技能的基础上,把增强贫困户的合作能力、经营能力,以及参与社区治理方面的能力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
第三,要强化贫困地区改革力度。包括土地制度的改革、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许多贫困地区同时也是山地、林地等资源相对富集的区域,其所拥有的相对良好的生态资源环境,都是未来绿色农业发展中最具竞争力的比较优势。因此,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激活生态资源,构建内生性扶贫新动能,强化贫困地区的生态产业竞争力,应当是当前推动精准扶贫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任务。
第四,建立完善扶贫资源的整合机制。现在虽然明确了扶贫资金下沉到县,但实际操作难度很大。原因主要是虽有宏观的政策指向,但缺乏具体的操作手段。对贫困县来说,自主完成资金整合实际上有潜在风险。
记者:是的,我们在采访中也了解到,一方面脱贫攻坚缺钱,另一方面有些资金又不敢用、没法用。
郭晓鸣:所以现在非常重要的是,应该在县、市、省建立体系化的扶贫资源整合平台,要把对贫困县的赋权和保障其基本利益有机结合,这是提高精准扶贫资源使用效率的又一关键。
第五,就是要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当前的紧迫任务是必须优化考核机制的导向作用,有效抑制精准扶贫推进中的短期化行为和形式主义。一是应将贫困户、贫困村的基础信息与各行业部门、帮扶单位互通共享,减少材料提交中的重復工作,减少不必要的填表报数、挂图标牌等工作。二是整合考核督查内容,各行业部门的定期督查应由扶贫办统一统筹安排,减轻各乡镇、贫困村接待评估检查的工作负担,将更多精力投入扶贫的实际工作。三是建立以脱贫人口数量、贫困人口收入增加幅度、扶贫产业发展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情况等为内容的扶贫工作绩效考核综合指标体系,科学建立短期与长期效果相结合的验收评估制度。( 责编:周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