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村的春天来了
2017-07-13刘磊
刘磊
初到大湾村,就遇到了一件“烦心事”——我隐隐约约地听到村民在背后议论:
“戴眼镜说普通话的刘书记肯定待不长。”
“城里娃估计连庄稼都认不清,扶啥子贫哦。”
……
群众的不理解并没有让我灰心,我决定用真情感化他们。
真情帮扶,激发脱贫攻坚“新潜力”
2015年10月下旬,阴雨连绵,30日凌晨两点多,四组贫困户冯仁全的房子突然垮塌,我与驻村工作组组长吴万洲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全然不顾房屋再次垮塌的危险,与村组干部一起把冯仁全和他的残疾妻子从垮塌的土坯墙角背了出来。由于救助及时,冯仁全一家人的伤势得到了有效控制。
2015年12月,在了解到贫困户李代富有规模养鸭的想法后,我与驻村工作组经多方协调,为其争取贴息贷款5万元,并联系有养殖技术的致富能人陈一全结对帮扶。目前,李代富家已先后出栏2.4万余只花斑鸭,增收5万余元,辐射带动周边七户人家联合养殖。李代富也从一名贫困户变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现在他逢人便说:“党的政策好,人不能忘本,我富了,我还要帮助别人,好让政府和领导们为脱贫的事少操些心。”
平凡小事中见真情,我用真情付出赢得了群众的认同,我也真正地融入到了群众之中。2016年五四青年节,我参加完省法院的座谈会后,在日志本上这样写道:“王海萍院长教导青年干警要从小事中做起,树立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不断锤炼意志品质,做合格党员。院长的话既是压力,也是动力,要把保尔·柯察金的精神融入到驻村工作中,不断锤炼意志,我会做得更好!”
敢闯敢干,转动产业发展“驱动力”
“输血”扶贫管眼前,“造血”扶贫利长远。扶持适合大湾村发展的产业才是稳定脱贫的关键,对此,我与驻村工作组着重抓产业发展及运行机制创新两个方面。
在驻村工作组及村“两委”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成功引进一家中药材公司进驻大湾村发展中药材种植,现已引导贫困群众试种白芷280亩、丹参200亩。
为利用好“本土人才”,我与驻村工作组大力倡导“能人带村”和“人才回引”计划。村上原来发展的核桃园扶贫项目,由于管理分散,村民缺乏后期管护资金和经验,到处杂草丛生。于是我与驻村工作组挨家挨户动员,把核桃园内的土地集中起来,成功回引致富能人周庆禄回村创业承包经营。同时,创新“3331”扶贫机制,即核桃园内非贫困户以土地入股占30%,贫困户以专项扶贫资金购买的核桃苗入股占30%,经营业主占30%,村集体经济占10%,增加群众收入来源。
为把省法院、省直机关党校和省邮储银行三家对口帮扶单位引进的黑山羊养殖扶贫项目管好用好,我与驻村工作组多次到乐至县考察,组织召开村“两委”联席会7次,村民代表会3次,并多次“跑乡进县”,成功争取县畜牧局圈舍补助30余万元,促成周庆禄联合贫困户成立“碧园”黑山羊农业专业合作社。创新采取“1+N+1+X”经营模式,即“专合社+贫困户+村委会+金融政策贷款”,由村集体和合作社筹资200余万元修建占地1000平方米,年出栏800头规模的黑山羊养殖场。会员覆盖所有建档贫困户,贫困户利用帮扶单位筹措的资金购置种羊入股合作社,既是会员又是股东。合作社联合贫困户抱团发展,再利用扶贫政策贷款滚动持续发展,并采取“631”+兜底分红的利益分配机制,即合作社占60%、贫困户占30%、村集体占10%,实现村民增收多元化。“1+N+1+X”经营模式以及“3331”、“631”利益分配机制,既保证了贫困户的收益,减轻了政府的负担,激发了业主带头致富的积极性,又适当补贴了村集体的收入,将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有效结合,很好地解决了贫困村劳动力缺乏、资金匮乏、技术落后等问题。从2016年7月黑山羊养殖项目正式运行以来,已新繁育出幼羊80余只,目前还有50余只种羊受孕待产。预计2017年底前,仅黑山羊养殖项目即可使每户贫困户增收900—1000元,村集体经济增收4000余元。
在合作社挂牌那天,一组贫困户王名禹激动地说:“以前都是给老板打工,今天我也当上了老板,要是没有省法院领导关心、帮助,这是连做梦都不敢想的!”
拓宽渠道,打好“电商头一枪”
為拓宽群众增收渠道,2016年5月,大湾村“试水”电商,我们推出了“十万鸡蛋进蓉城”计划,采取“合作社+农户+电商”运行机制。为树立好品牌形象,打好“电商头一枪”,我与驻村工作组严把质量关,以土鸡蛋为例,对农户鸡蛋预计产量逐户登记,并设置二维码,以便消费者了解农户基本情况及对鸡蛋质量进行追溯。目前,已开发出“大湾牌”土鸡蛋、盐蛋、皮蛋、有机米、手撕鸭、香椿酱等特色农产品。
截至目前,仅“大湾牌”土鸡蛋就已成交1500余单、卖出4万余枚土鸡蛋,帮助群众增收5万余元。2016年12月,“天府网交会”在成都春熙路隆重开幕,全省仅有两个贫困村展位名额,大湾村有幸作为其中之一应邀参加,借此机会,我也体验了一把平生第一次春熙路“摆摊”。网交会期间,大湾村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土鸡蛋423箱,腊肉、香肠500斤,成品土鸡鸭180只及其他大湾村农产品土特产,毛收入达6万余元。
“思路决定出路,没想到我们这个偏远山村的土鸡蛋竟然卖到了成都,甚至北京!”村主任周兴万感慨地说。
大湾村美了,村民们乐了,一首顺口溜描绘出村民的心声:“精准扶贫得实惠,种得油菜得油水;风貌塑造景色美,核桃丹参羊儿肥;撸起袖子唱起歌,脱贫奔康赛火车!”(供稿:省直机关工委宣传部)(责编:陈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