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监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2017-07-13李毅金文娟
李毅 金文娟
摘要:土木工程监理是土木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也是学生毕业后从事监理工作的知识累积,传统的课程教学方法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监理人才的需求。本文从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丰富情景案例教学和加强校企合作三个方面对土木工程监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改善土木工程监理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土木工程监理;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9-0123-02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土木工程建筑事业日新月异,各类超高层建筑物、复杂大跨度桥梁等新型结构层出不穷,对土木工程专业毕业人才(包括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土木工程施工、工程监理等)的需求不断扩大。作为土木工程专业一门新兴的课程,相对于其他专业,工程监理专业起步较晚。我国从1988年开始试点推行工程监理制度,直至1997年通过《建筑法》以法律制度的形式做出规定,才使得工程监理在全国范围内进入全面推行阶段,在工程建设活动中逐步形成了业主、承包商和监理工程师相辅相成的格局,与工程监理制度相关的实践和理论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土木工程监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它既要求任课教师对当前国家政策信息、施工现场状况以及企业的人才需求十分了解,又要求听课学生对土木工程施工、工程造价及结构设计等专业知识掌握牢固。因此,基于教材的传统课堂理论教学方法难以满足土木工程监理专业学习的需求。笔者有幸担任本校2012级建筑工程专业的该门课程的主讲教师,本文结合与其他兄弟院校的授课教师的讨论、课堂学生的课后交流以及相关企业的人才反馈,对《土木工程监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进行了初步地探讨。
一、结合社会需求,重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1.正确认识土木工程监理。尽管工程监理制度在我国推行已有近二十年的时间,但由于长期以来在经济体制上、工程认知上等方面的原因,目前的监理工作仍然以施工阶段的监理为主,加上传统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惯性影响,时常造成监理工程师在项目管理方面难以发挥全部的力量。现存的工程监理局面导致了土木工程工程专业学生对工程监理的片面认识,影响了学生选择和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毕业后从事监理工作的热情。然而,随着科技水平和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进展迅猛,不管是业主方、设计单位还是监理单位本身,对监理人员的需求都日益增长。因此,有必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正确引导学生对土木工程监理的认识。在土木工程监理的绪论教学中,有必要对国外监理制度的历史和发展状况以及我国引入工程监理制度的原因以及目前的发展状况进行详细的介绍,重点阐述工程监理在我国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深刻剖析监理工程师与业主和承包商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监理工程师的公正、独立和自主性。从建设工程项目本身的固有特性出发,论述监理工程师的服务性和科学性,重点介绍監理工程师应当具备的科学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并且能实事求是地开展监理工作。
2.合理安排专业课程体系。土木工程监理是一种高智能的科技服务活动,监理工程师不仅要掌握监理专业知识,还需具备与工程相关的经济和法律知识,才能有效地解决工程中常见的技术问题、组织和协调工程项目的开展和进行及完成工程合同的管理工作。为增加土木工程监理课堂教学的效果,应该对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合理安排。对于高校学生来说,确保在开设土木工程监理课程之前,应该完整地学习过一系列相关的专业课程,包括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设计原理、土木工程施工、土木工程概预算、工程项目管理和项目法规等。预先建立土木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思路,才能增强学生在土木工程监理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3.科学使用课程教材。目前,市面上的土木工程监理教材大多内容陈旧,未能及时体现工程监理专业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发展水平,且教材中各个章节中的内容联系不够紧密,与实践工程相关的案例较少,不利于土木工程监理的教学。笔者在对比了多套教材的情况下,选择了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发行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建设工程监理》,该教材紧密结合我国建设工程监理制度推行以来取得的成绩和积累的丰富工程监理经验,融合当代工程管理领域新的研究成果以及不断变化的趋势和要求,从适应我国建设工程监理事业和从业人员的教育发展的需求出发,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工程建设监理的基本理论,以及工程建设监理实施程序、工程建设监理目标控制的方法与手段。
二、丰富案例教学,真实模拟专业工作情境
1.案例选择。案例选择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案例选择时尽量做到统筹兼顾,好的案例既能完整地反应工程背景和工程问题、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又能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争论和进一步探索,使得学生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笔者在讲述建设工程质量控制时,以2007年湖南省凤凰沱江大桥垮塌事件为案例,组织学生对该案例中的事故发生原因进行讨论,重点分析监理工程师的事故责任,较好地实现了建设工程质量控制的教学效果。
2.鼓励独立思考,重视双向交流。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大多为教师讲解,学生听和练习,教师只负责告诉学生如何去做和解决问题,忽略了课堂教学内容在实践中的适用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不设置唯一标准答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并要求每一位学生以专业知识为背景就所选案例发表见解。同时,引导学生由注重知识转变为注重能力,根据学生对案例的不同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增加学生在案例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3.总结归纳。在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后,教师应对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对学生提出的见解进行评论,并进行必要的补充,分析案例讨论中存在的不足和长处。在总结归纳过程中,重点揭示案例中蕴含的专业理论知识,并强化相应的教学重点,给参与学生予以鼓励,为日后的课堂案例教学做好铺垫。
三、加強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当前社会竞争激烈,普通院校为谋求自身发展,抓好教育质量,可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土木工程监理课程的实践性强,尤其需要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在完成土木工程监理的课堂教学任务后,应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实训及实操,将教材理论知识还原到实践工程中,使学生与专业岗位零距离接触,有助于进一步掌握监理专业知识。笔者所在单位与湖南省建工集团三公司、湘潭市建筑设计院等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先后将两个班的学生安排到相应的监理岗位进行实习,通过在工地上的实习,学生得到了非常好的锻炼和启发。在专业知识方面,经历了实习的学生对监理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了监理工作的科学性、服务性、独立性和公正性等特性,掌握了监理工作的内容。同时,通过对监理现场工作的问题不断探究和学习,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间接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课堂教学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在实践应用方面,参加了实习的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明显增强,熟练掌握了施工进度计划图、施工组织设计及工程造价的相关知识在实践工作中的运用。在实践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吃苦耐劳的品格、协调不同工作及与各建设参与方沟通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建立了学生毕业后从事监理相关工作的自信心。
总而言之,土木工程监理是一门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传统的完全基于理论课堂教学的方法难以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有必要对其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引导学生对监理工作的正确认识,借助案例教学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在实践工作中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
参考文献:
[1]梁鸿,郭世文.建设工程监理[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
[2]郭俊英,李西斌,齐锋.土木工程专业课案例教学模式探讨[J].科技信息,2013,(12):466-466.
[3]陈静茹.建设工程监理课程教学的改革[J].中国冶金教育,2007,(2):23-25.
Abstract:Civil engineering supervision is an important specialized course in major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the knowledge accumulation for supervision work after students'graduation.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can not meet the demands that the modern society ask for the supervisors.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ourse systems,enrichment of case and scenes teaching and university-industry cooperation,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eaching method reform of Civil Engineering Supervision courses and looks forward to improving the teaching effects of this specialized course.
Key words:civil engineering supervision;teaching reformation;practical teaching;university-industry coope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