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通识课的效果研究
2017-07-13王琪江乃兵沈可汗
王琪 江乃兵 沈可汗
摘要:目的评价《行动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通识课教学效果。方法20名选修大学生为实验组,匹配20名大学生为控制组,以实验组主观幸福感数据变化和课堂教学评价为教学效果评估指标。结果实验组主观幸福感量表各维度在干预前后得分差异显著(P<0.05),课堂教学评价各维度均分高于4.00(1—5评分)。结论本通识课有效提升了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行动体验式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具身认知;行动体验;心理剧;主观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9-0078-02
具身认知理论(embodied cognition)是继信息加工、联结主义等认知理论之后诠释人类如何获取知识的最新观点。传统认知理论是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新兴的具身认知理论为二者带来整体性、体验性和情境性的构建思路。二者都是通过身体的行动来获得体验,进而理解客观知识,整合主观认知,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结构提供了整体的、身体的和情境的视角。本研究设计的《行动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通识课(下文简称“通识课”)是以具身认知为理论基础、以心理剧的“行动体验”技术为教学方法,以大学生常见心理困扰的探索为教学内容,以提升主观幸福感为教学效果评估指标,旨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通识课的教学效果。本研究用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实验设计对通识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实证研究。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选取上海市某高校选修《行动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通识课的2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组。根据实验组学生的年龄、性别、专业比例,抽取未选修本课的20名大学生作为控制组。实验组男生4名、女生16名;文科7人、理科13人;平均年龄(20.10±0.89)岁。控制组男生5名、女生15名;文科8人、理科12人;平均年龄(19.40±0.92)岁。
2.方法采用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实验设计。实验组参加《行动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通识课,教学周期为5天,每天2—4节课,共18课时。在开课前和结课后,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分别对实验组和控制组施测,并收集实验组对课堂教学效果评价资料。
3.工具。①主观幸福感量表采用Diener等编制的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该量表包括:a.生活满意度量表,5个题目,7点计量,分值越高表示生活满意度越高;b.情感量表,14个题目,6个积极情绪,8个消极情绪,7点计量,询问被试在过去一周内有多少时间感受到这些情绪,从1—7依次递增;c.总体幸福感量表,5个题目,9点计量,分值越高表示总体幸福感越高。②教学效果评价自编工具。a.课堂教学效果评价问卷问卷分为学生身心体验程度自我评价、教学双方参与度评价和课程满意度评价三个维度,6个问题,5点计量,分值越高表示程度越强。b.行动体验活动评价问卷对体验活动的有效程度、喜欢程度、参与程度进行评价,采用5点计量,分值越高表示越肯定。c.学生作业学生在课后作业中自发记录的教学评价。
4.通识课教学方案。表1(见下页)根据大学生常见心理困扰设计了6个主题探索,运用心理剧行动体验技术进行教学。
5.統计方法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二、结果
1.干预前后的主观幸福感比较。干预前,实验组和控制组在主观幸福感量表的各维度得分差异均不显著(P>0.05)。实验组在干预前后的总体幸福感(t=2.23,p=0.04,d=0.49)、生活满意度(t=2.47,p=0.02,d=0.53)和积极情绪(t=4.08,p<0.01,d=1.00)三个维度得分差异均显著,且具有中等以上效应量;控制组前后测数据仅在生活满意度(t=3.32,p<0.01,d=0.62)得分差异显著,其他维度均不显著。具体内容见表2。
2.实验组对通识课的评价。实验组对课程内容和课程氛围的满意度评分均高于4.00,最后一节课的满意度分别为4.41和4.50,身体感受和情绪感受均分均大于4.00,自己的投入程度均分4.24,老师的投入程度均分达4.75。实验组对行动体验活动有效程度评价均分4.26,喜欢程度均分4.15,自己参与程度均分4.37。其中对钉子游戏的有效程度高达4.85,喜欢程度达4.78,参与程度达4.85。学生作业显示,实验组20人中有15人自发分析了心理课的意义和愉悦程度,意义均分为4.80,愉悦均分3.93。有17人(占85%)认为心理课是“美好的事”,且大多是肯定评价。如,“是我参与度最高的一门课”、“几次课下来慢慢对人、对从人心里所延伸出来的一些东西有了新的认知,对幸福也开始了重新的定义”、“根据老师所讲的幸福理论和MPS人生定位,我突然之间明确了人生的意义,找到了我追求幸福的方式”等。
三、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通识课有效提升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实验组的作业也反映出他们对幸福的理解与体验的变化,验证了课程对提升主观幸福感的有效性。本课程达到预期效果的主要因素在于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①课程内容能够满足大学生的心理成长需要。以大学生常见心理困扰为探索主题,以体育锻炼和正念训练为辅助练习内容,注重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的整合。学生在课堂上深入探索生命意义、情绪调节、人际沟通、亲密关系、压力管理和生涯规划等常见人生问题,并掌握一定的应对方法,有利于提高主观幸福感,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②行动体验式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效果评价结果显示,行动体验式教学方法增强了实验组身心体验性,并能够有效创设教学氛围,提高实验组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领悟。这与心理剧的行动体验技术本身具有的疗愈功能有关,心理剧技术已被用在心理咨询与治疗、学校教育、临床医学治疗等领域。可见,把心理剧技术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中,可以起到改善教学效果的作用,行动体验式教学方法具有推广价值。
參考文献:
[1]叶浩生.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J].心理科学进展,2010,(05):705-710.
[2]Diener E,Suh E M. Cultur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M].Cambridge,MA:MIT Press,2000.87-112.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an action-experience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urse. Methods 20 students are recruited in the course,while another 20 students participate the research as the control group.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SWB) scale is adopted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course) in two groups to measure the effect. Results Before and after the course,the intervention group's scores on the dimensions of SWB scalehave significant improvement(P<0.05).All the dimensions of the teaching outcome questionnaire got scores over 4 on a 1-5 scale. Conclusion The course is effective in promoting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action experience teaching method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embodied cognition;action-experienced;psychodrama;subjective well-be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