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手机网络依赖与网络社交的关系研究

2017-07-13王小玺

决策探索 2017年12期
关键词:社群社交群体

王小玺

随着移动网络和智能手机的迅猛发展,手机网络依赖成为一种愈发引起社会关注的新型心理疾病。当代大学生正值展现个性的发展阶段,其表达自我的心理需求,使手机网络依赖问题在该群体中尤其突出。本文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研究此群体中的手机网络依赖与网络社交的关系。

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本次的调查研究,手机网络依赖在某个角度可以理解为人们参与使用这一物质后,出现了个体与其不可分离的状态。这一状态既可以发展为成瘾,也可能仅仅是一种必需的生活方式,就如有研究者提出,网络依赖并不能理解成病态的成瘾,它只是一种行为方式,因为大众流行度高、覆盖面广而成为一种被研究者关注的文化现象。本文结合几个方面研究结果,得出以下结论:

一、网络社交与手机网络依赖两者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

手机网络依赖冲突性维度与网络社交的三个维度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大学生群体中,利用网络进行人际交往已然从流行时尚固定为常态化,在此过程中,网络社交必然和现实中的生活、学习等各项事务产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冲突。网络社交程度越深,这种冲突存在的几率越大,这种情况也与日常生活经验相符合,并得到研究者的验证。而这种冲突的产生很可能与大学生们长久以来受到的教育有关。在传统教育观念中,更多的传统人士倾向于认为网络对于思想动态不稳定的青少年群体是不利的,因为他们尚未形成完整的是非观念,使用网络更容易产生成瘾现象,并因媒体对于此类案例的集中报道,使人们更相信网络对于青少年是弊大于利的。但从本研究中手机网络依赖的检出率和前人对此研究的结果都能够看出,产生手机网络依赖的群体比例并不高,传统观念中对于网络带来的危害大可不必草木皆兵。适度进行干预教育对于大学生群体能够起到警示预防的作用,但过度宣传手机网络依赖使得他们更加小心翼翼,不利于他们充分、健康地利用手机网络。

二、强迫性与网络社交各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大学生群体尚处在健全人格形成和行为习惯固化的过程中,易受手机中多媒体信息的吸引,在其中与既有联系人的交往和建立新的人际关系中容易沉迷。现在各种网站推广活动繁多、花样翻新,利用各种手段吸引用户加入特定网络社群依然成为网络公司的重要手段。大学生加入后,为提升等级、获得特殊獎励等诱惑,从而被这种网络社群“绑架”。强迫性的出现对于大学生们而言,自身体验感和长期形成的固有交往模式都不能视为一种健康的状态,个体对于物质来说,出现了被动的、不受控的局面,都是一种潜在的不佳状态,这不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律意识,培养严格的自控能力。

三、戒断性与维持既有交往、网络社群投入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大学生一方面为了维持既有的人际交往,以保证自己能够跟上时代、不落伍,需要时刻关注微博、微信等手机社交平台;另一方面为了巩固自身在网络社群中的地位,必须更新自己的社交软件内容,以吸引更多的粉丝。在此过程中,如果对其手机网络的使用进行强行戒断的话,会非常困难。这与诸多网络成瘾的研究不谋而合,结论一致。但手机网络是客观存在的,自身不会产生作用,它的存在是为人们提供方便。因此,当它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时,如很多基本生活物品一般,在不同个体面前,必需程度、使用程度和产生的作用也不同。本研究结果显示,戒断性和网络社交的两个维度都呈正相关,也印证了手机网络对于现代人们生活的重要性是不可言喻的,大学生对其产生依赖是因为它极有可能已经成为人们必需物质之一。随着全球发展的高融合度、社会节奏的加快、高学历人群的不断增加,人们对于各项科技发展而普及的用品越来越依赖,无论生活、学习、工作都需要依托其完成。大学生处于学生向社会人过渡的群体,在各种竞争中不进则退的种种体验更是未雨绸缪,在手机网络渗入之初,他们便加入使用者之列,并成为手机网民的领军主导群体。大学生群体对于手机网络的需要程度较高,使用也较为频繁,并且随着使用习惯和生活模式的固定,难以戒除,这符合人们对固化模式形成依赖的心理机制。从随后的回归分析结果也可以看出,大学生群体中,网络社交对手机网络依赖各维度都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且解释变异量比例比较高,这也进一步说明了两者之间相关关系的显著性。

网络依赖具体到手机网络依赖的变迁,既是生活方式的转变,也是便利化生活带来的心态改变。本研究也说明,现代生活中大可不必对手机网络依赖形成矫枉过正的态度,客观面对能够对大学生的网络使用教育实现正确引导,使手机网络真正为人们所用,发挥其工具优势。

(作者单位:安徽三联学院)

猜你喜欢

社群社交群体
社交之城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社交距离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母婴电商的社群玩法
VC靠边!社群股权众筹来了
天使进化——VC靠边!社群股权众筹来了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