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及意义探析

2017-07-13张展

决策探索 2017年12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命运

张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时代发展大势,为未来世界发展提供的中国方案,同时让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兼顾世界各国正当利益的前提下,用不同于西方传统国强必霸、殖民扩张的思想,构想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新型世界秩序。在这一思想提出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国内外多个场合深刻地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丰富和发展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向世界传递了关于人类文明走向的中国判断。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历史必然性及其概念界定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出的历史必然性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我们正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决定着我们对“当前面临什么任务”“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需要制定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等问题的回答。

两次世界大战后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有过很多争论,不同国家也有着不同的判断和理解,但都缺乏对当今世界主题的正确解释,难以跳出意识形态斗争和国家之间的敌对意识的局限。直到1985年,邓小平同志审时度势,破天荒地第一次提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1987年中共十三大相关文件明确提到“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我国领导人和学者对这一论断不断发展、创新,最终形成了对当前世界局势的准确判断,世界历史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判断的准确性。

2.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当今世界科技进步、生产力发展,助推了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往来,使得全球化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在经济、政治方面,国家之间显现出相互依存的共生局面:区域经济一体化、政治多极化促进了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为不同国家提供了共同的历史发展机遇。在这一趋势之下,我国积极打开国门,实行对外开放,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造就了国家经济幾十年的高速发展。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当前的全球化仍是少数发达国家主导的、缺乏公平的全球化,尤其是近年来世界经济发展低迷,经济危机从一国通过全球化机制传导,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势力频频抬头,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走向世界带来诸多困扰。对此,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以摆脱经济低迷,促进共同发展。

3.我国国家实力增强、外部考验仍存。伴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得到了很大改善,对世界的影响力日益提升。经济上,我国人民总体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在区域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引发全球经济低迷的巨大压力下,我国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国际政治中,我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我国文化软实力也在不断提升,民众更具国际视野。汉语、国产影视剧等在国外的成功发展,给世界注入了浓浓的中国元素,让世界感受着中国力量。但同时中国仍面临着新时期的重大考验:霸权主义、南海问题、朝核问题、恐怖势力、互联网危机等都给我国发展带来了不同程度的考验。因此,打破这种局面,为我国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的根基显得尤为必要。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界定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概念。报告中对这一概念的界定是:“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从这个界定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共同发展条件下实现各个支持、参与国利益的共同体,是基于共赢、合作、包容理念,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倡议。简单来说,这一概念包含着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共同发展的战略含义。在这一概念下,各国的行为不再只是国家利益的延伸,还包含着国际利益的延伸。这是对新型国际关系构建和未来人类发展方向的集中构思,符合世界各国和人民的共同利益、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二、新时代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个全新的发展理念,有着自身独特的内涵。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多个维度的“命运与共”

“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的是每一个国家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在打造平等互利的“利益共同体”的同时,打造国家之间的“共同体”和今人、后人之间的“共同体”,即“人类命运共同体”兼具横向的空间维度和纵向的时间维度。横向维度上的“命运与共”主要是就世界各国之间的共同发展而言。当今世界人类共处于一个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现代国际社会体系中,有着共同生存的命运、共同发展的命运、共同安全的命运。这种命运的紧密相连是当今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造就的,资本主义生产和价值的双重全球化导致的普遍异化使人类在国际体系层次上遇到了“同命相连”的潜在威胁,如核威胁、环境危机、能源危机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已经超出了某个阶级或某类国家的能力范围,必须依靠世界各国人民同舟共济才能减缓和化解。纵向上的“命运与共”是就当今世界的人类和未来后辈之间的共同发展而言的。人类的发展是为了文明的延续,而这种延续的继承者和享用者是人类共同的后代,如果站在这个层面思考问题,就要求我们不仅要促进当今人类社会的发展,还要保证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即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面对当今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的现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体现了今人、后人之间的“命运与共”。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着全新的世界发展观念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全球价值观,其包含着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义利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

1.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人类发展历史上,权力之争是国家间关系发展的主线,当今社会中亦不乏这种对抗性思维,局部战争也不时发生。即便如此,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在这一主题下,各个国家地位平等,各个国家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国家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该做和平的维护者和促进者。国际社会应该倡导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理念,使我们的地球村成为共谋发展的大舞台,而不是相互角力的竞技场,更不能为一己之私把一个地区乃至世界搞乱。”他还在《俄罗斯报》发表的署名文章中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告诉人们,弱肉强食、丛林法则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强权独霸不是人类和平之策,赢者通吃、零和博弈不是人类发展之路。和平而不是战争,合作而不是对抗,共赢而不是零和,才是人类社会和平、进步、发展的永恒主题。” 这些都透露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提倡的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

2.义利相兼的共同义利观。“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体现出的共同义利观是中国传统“义利相兼”思想的延续和发展。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说:“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就是要在同发展中国家打交道的时候,坚持道义为先,更好地重视和照顾他们的需求。这传承了中国对外交往的优秀品格,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成为中国外交一面重要的旗帜。”对此中国向世界庄严承诺:“中国发展绝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我们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大国之间的相处亦是如此,要秉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原则,要平等相待、践行正确义利观。习近平主席在韩国首尔大学演讲时指出:“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中国向世界作出这些承诺不是只言义而不言利。中国所奉行的国际主义是不能违背国家核心利益的,当国家正当权益被侵犯时,中国不会置之不理,仍以义相交。对此习近平主席作出明确说明:“中国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这是我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多边合作的原则和底线。

3.“结伴不结盟”的新型交往观。习近平主席明确指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希望各国都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能够基于自愿自觉形成一种自然聚合。中国主张“结伴而不结盟”,在发展与别国的双边关系时,主张建立具有中国外交特色的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在这种新型交往观念的指导下,我国已经同诸多国家和地区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基本形成覆盖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中国的崛起是和平的崛起,不会成为国际冲突的制造者,中国这只醒来的巨狮是一只文明、和平、可亲的狮子。这正是当前我国在国际舞台上提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层含义。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世界发展方案

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将马克思恩格斯共同体性质的国际主义思想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中的大同思想、和合思想相结合,在新的时代主题下生长起來的具有中国特色、彰显中国气派的世界发展方案。

“和合主义”所追求的就是要创造一种体现“类价值”的“国际交往行为”,这种伦理原则和价值范式,虽然历经近代一百多年的战争洗礼,仍然不忘初心。从新中国建立之初一直发展到今天的和平外交政策就是最好的证明。1953年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获得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赞同,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2005年,中国政府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阐述了中国走和平发展之路的立场和决心,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不懈追求;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这是基于当今世界局势,针对未来人类发展提出的中国方案,是我国和平发展道路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是中国传统“大同”与“和合”思想的延续。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意义

(一)是中国大国责任的彰显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负责任大国”概念,倡导我国在强化国内经济建设的同时,遵守国际准则,信守承诺,与其他国家一起为解决全球性问题共同努力,推动全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时代发展大势的产物,是为未来世界发展提供的中国方案,同时让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兼顾世界各国正当利益的前提下,用不同于西方传统国强必霸、殖民扩张的思想,构想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新型世界秩序,彰显了中国的大国责任。大国之所以为大,在于国际影响力之大,而这种国际影响力来源于一个国家的国际威信,而非用强权使他国屈服,而这种威信源自于一个国家为世界所作的贡献和其所积极履行的责任。中国以世界和人类的和平发展为己任,通过推动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及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履行了促进世界繁荣稳定、和平发展的责任。此外,习近平主席在国际交往的多种场合将中国的国际特殊责任诠释为“世界梦”。他说:“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是奉献世界的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为了这个梦,中国正通过一个个务实行动为世界人民筑就这个梦想。

世界人民有目共睹。2013年习近平主席分别倡导建立了“21世纪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出打造“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并为此投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出资近300亿美元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推动互联互通建设,支持沿线国家互利合作。这些举措印证了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彰显了中国推动人类发展的大国责任。

(二)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成果

马克思在梳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提出了自然形成的共同体——抽象共同体、虚幻共同体——真正共同体的思想。

马克思认为,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关系使得人的依赖纽带、血统差别、教养差别等等事实上都被打破、被粉碎了,各个人看起来似乎独立地、自由地互相接触并在这种自由中互相交换。但是,这“只不过是错觉”,是形成了“彼此漠不关心”的货币、资本等“抽象共同体”和国家、阶级等“虚幻共同体”。通过这一“抽象共同体、虚幻共同体”概念,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对这一概念的批判,并认为这是“真正共同体”的异化,而“真正的共同体”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即人的全面发展的共同体。

马克思提出的三种共同体是有一定的层次性的,那么我们就必须面对一个问题,即我们怎样从“抽象共同体、虚幻共同体”过渡到“真正的共同体”呢?“人类命运共同体”尝试着给予了这个问题答案。当今社会的国家都属于“抽象共同体、虚幻共同体”,而“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人类发展角度出发,将国家之间的合作注入了新的内涵,并使之提升到了一种新的境界,这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共同体的异化,为人类走向“真正的共同体”铺垫了道路。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

(三)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证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以及我国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的积极实践,给我国的外交战略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威信的树立提供了条件。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也不能脱离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将世界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其倡导的互利共赢、相互尊重、共同发展的理念是中国和世界互相依靠、共同发展的重要保证。着眼于当前局势,“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为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承担大国责任提供了契机,赢得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共鸣,这为我国未来的发展营造了极其有利的国际环境。这种利用共同体理念妥善处理国际社会复杂事务的方式,打开了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新思路,为我国开展公共外交、扩大对外宣传与交流覆盖面、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与国际影响力提供了有利条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保证。

“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是我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新发展,是中国面对当前世界局势为世界未来发展开出的中国方案,它有对我国传统思想的继承,也有对未来国家发展战略的创新。利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把握人类利益和价值的通约性,在国与国关系中寻找最大公约数,对未来我国国家乃至世界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价值。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命运
命运的更迭
命运秀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博弈·和平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命运
命运是否掌控在你手中
期盼和平
Five Hundred Times五百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