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路彷徨:汉末儒林群生相
2017-07-13黄朴民
黄朴民
孔老夫子苦心孤诣发明的儒学到了东汉末年,算是走进了一个怪圈。皇帝是左一道圣旨右一通诏令,提倡学习六艺经典,举荐孝廉贤良,可是在实际生活中,却“听者藐藐”,人们是越来越不把朝廷的那一套真的当作一回事。东汉儒学的中衰,固然有儒学理论本身的原因,但是,其中衰没落更重要的标志,当是当时儒林人士的分化与异化。东汉末年的儒林异化,真实地标志着儒学的“载体”病入膏肓,奄奄一息,再也无法发挥正常的作用。
当时社会上异化中的儒林人士,大致可以划分为三大类型。
第一类,当然是那些长期礼教所熏陶而造就的欺世盗名之徒。这类人来源复杂 ,数量最多。他们之所以有热情,有功夫崇拜孔子,攻读经书,动机十分单纯,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了博取功名利禄,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这类人从儒学传统中诞生,借重儒学的仁义礼乐口号说事,然而又在精神实质上从母体中剥落游离出去,反过来恩将仇报,反戈一击损害凌辱母体,成为母体的异化力量,当了可耻的“叛徒”。
有人被强盗抢劫后再将剩余的财物追送给强盗而成为著名的“义士”;有个名叫赵宣的家伙,母亲死了,为了标榜“孝道”,在墓道中服丧20年(比正常的三年守丧多了近七倍时间),偷偷地生下五个白胖儿子,但却成了遐迩闻名的大“孝子”,成为州郡竞相礼聘的对象;还有个许宣做得更绝,侄子杀人犯案,仇家寻上门来,他居然臉不红,心不跳,在仇家跟前侃侃而谈所谓的“礼”“义”,弄得仇家蛮不好意思,反倒要叩谢被杀似的。许宣拿它作资本,给自己混了个“孝廉”的头衔,享受上不干活白取一份干薪的处座待遇。
另一类儒林人物,目睹了黑暗肮脏的社会现实,并且意识到儒学原则在当时被歪曲、被庸俗化的趋势,但是自己又没有什么法子扭转和改变这一现实,于是“檀公三十六计,走为上”,试图远远地躲开这一切,以不与丑恶事物同流合污为自己的人生追求。
大名士郭太,太常赵典察举他为宰。这本来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睡着时做梦也要笑醒的美差,郭太身边的朋友纷纷奉劝他抓住机会,谋个一官半职,混个出人头地,顺便也提携各位兄弟一把。可是郭太却不这么看,冷静地说:本人夜里仰观天象,白天俯看人事,朝廷的好日子走到尽头了,这是天意,而天意是不可违逆的,“天之所废,不可支也”,于是不管什么人征召,他都不出山,找各种借口把送上门来的官帽推辞掉。
这种士林风气的弥漫,说到底,仍然是对贯彻儒家政治理想的巨大冲击。儒家原则上虽然也主张在人生进退问题上采取有道则仕、无道则隐的态度,可是从根本上讲,它是主张积极入世,以经国济世为己任的。东汉末年儒林中这股明哲保身风气的弥漫,表明相当一部分儒生对儒学在社会生活中的继续贯彻,已经不复抱有信心了。面对丑恶的现实、混乱的世态,他们软弱地闭上了双眼,撒手不管,临阵脱逃,忘却了自己肩头所承担责任与义务。可以这么说,当时儒林的异化已经到了深层次的境界。
如果把郭太等人看作是黑暗政治的消极妥协者,那么,像李膺、陈蕃、李固、范滂、孔融等,则是一群有其志而无其才的狷介儒士,是当时黑暗政治的悲壮牺牲者。他们既不像赵宣等礼教异化者那样的虚伪卑鄙、猥琐下流;也不像郭太等隐世独善者那样的委曲求全、软弱消极,而是想实实在在做些事情,试图挽狂澜于既倒,振纲常于瓦解。只可惜,他们思想僵化,白白富有善良的愿望而不具备底定乾坤、重整山河的本领,终究无法改变严酷的事实。
这些人的最大特点,一是思想的僵化。像大名士杨赐,曾在灵帝熹平、光和年间,分别就青蛇出没,虹蜺现身等自然现象上书给皇帝,尽自己一份“文臣死谏”的职责,但是我们若通观全篇,就会发现那上面统统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那一套鬼话,这样的老生常谈,皇帝陛下的耳朵都快听出了茧子,他若有兴趣来理会你,那才怪呢!
这些可敬的“笨伯”们除了思想僵化,在具体办事的能力方面也是非常空疏迂阔的。他们对于借以安身立命的儒学之“爱”是出乎真诚的,这一点不必有任何怀疑,也力所能及做了些表彰儒学的工作。像跻身于“八及”之列的刘表曾在荆州推广儒学,招纳贤士,开创荆州官学。又像大名鼎鼎的孔子后裔孔融,在当太守的时候,也曾经开办学校,表彰儒术,还着力荐举了郑玄等第一流大学者给朝廷,使社会上的读书种子不至于因国事蜩螗而灭绝,儒家的学统不至于因人事代谢而中断。正是这个缘故,从小聪慧又有让梨情操的孔融在当时社会上名望很高,一度混出诸侯的模样。
可惜的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正是这位孔融仁兄,在做青州刺史(大军区一级的司令)期间,袁绍的儿子袁谭统率军队来攻打城池。战况十分激烈,形势非常危急,“流矢雨集,戈矛内接”。你猜猜孔融他此时此刻正在做些什么呢:这位仁兄既没有亲临前线浴血指挥,也不曾镇坐军帐居中调度,而是“躲进小楼成一统”,安安稳稳坐在自己的书房里,“隐几读书,谈笑自若”!真是怡然自得,潇洒自如,颇有泰山倾崩于前而脸不变色的大家风范、雅人深致。当然,结果是可以预料的:“城夜陷”。总算他还知道“逃之夭夭”,有逃命求生的本能,在敌军抓捕到自己之前,跌跌撞撞“乃奔东山”去了,只是苦了自己的老婆孩子,让袁谭麾下的将士们给一窝端,扣作人质,吃尽了苦头。这里,我们所看到的孔融,是活生生的一个典型书呆子的形象。因此史书称其“负其高气,志在靖难”。
儒林异化的结果,不用说,当然是十二分的糟糕。它的持续,换来的是党锢之祸的发生。而党锢之祸的降临,李膺、陈蕃、范滂等儒家精英人物的被杀,宦官恶势力的无限膨胀,则表明东汉王朝已经腐朽反动到了极点,它已不再有任何的勇气,来倾听(更谈不上接受)不同的声音了。
果不其然,没有隔多长的时间,公元184年,轰轰烈烈的黄巾大起义爆发了,“旬日之间,天下向应,京师震动”(《后汉书·皇甫嵩朱隽列传》),如烈火之燎原,如激水之漂石,势不可挡,所向披靡,丑陋的东汉王朝的丧钟撞响了!与之相应,则是长期以来高居庙堂、貌似神圣的儒家名教成为滑稽的笑料了!
(摘自《大写的历史:被遗忘的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