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人核对单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

2017-07-13娄丽娟王芳王英

中国现代医生 2017年16期
关键词:安全管理

娄丽娟 王芳 王英

[摘要] 目的 探讨双人核对单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将双人核对单用于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与传统管理模式对比进行分析,比较两组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及科室满意率。 结果 观察组危重患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急诊危重患者转运工作满意度七个方面测评中,及时准确通知病区、通知所需物品准备、护送患者准备方面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转运途中物品准备、携带资料完整性方面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双人核对单的使用,有效地保证了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性。

[关键词] 双人核对单;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 R735.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7)16-0077-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double checklist on hospital transshipment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Methods The double checklist was used in the hospital transshipment in emergency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and was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management model.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and the satisfaction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in the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In the assessment of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of the emergency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transport, the satisfaction degrees of timely and accurately informing the ward, noticing the required items and escort patient preparation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The degrees of preparation of items during transshipment and the completeness of data integrity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P<0.01). Conclusion The use of double checklist effectively ensures the safety of hospital transshipment in emergency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Key words] Double checklist; Emergency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Hospital transshipment; Safety management

急診科是救治危重患者的专业科室,危重患者为了检查和特殊治疗或住院,不可避免地需要进行院内转运。危重患者院内的安全转运,是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的重要环节[1]。2015年“患者转运”已被列为美国医疗机构关注的十大患者安全问题之一。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涉及病情、设备、转运人员等多个环节,转运风险普遍存在[2-4],如何在转运中维持危重患者的监测和治疗水平,保证患者的医疗安全是目前危重病及急救医学研究的热点[5-6]。笔者制作的双人核对单用于急诊危重患者住院转运前的核对,2013年10月份我院1开始使用,提高了转运的安全性,明显降低了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了临床科室对急诊危重患者转运的护理满意度,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7~12月由急诊科转运的危重患者362名,根据SOFA(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序贯器官衰竭评分法,评分4分以上的危急重症患者,含单个或多个器官损伤或功能障碍,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纳入本组病例。将前3个月18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98例,女84例,年龄42~89岁,平均(68.1±5.6)岁。10月份执行双人核对单后的18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93例,女87例,年龄43~90岁,平均(69.2±6.8)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着确保患者安全、直观实用的设计理念,根据危重患者病情重、治疗多、导管多、资料多等特点,将危重患者转运前双人核对单相关内容设计成表格,把患者生命体征及常用导管、物品、药物、转运使用设备等设计为固定栏目。并在导管、药物等项目内留有空格,危重患者在转运前根据核对单双人同时核对并评估患者,各项内容无异议后才可以转运。观察组转运患者前使用双人核对单,对照组未使用双人核对单。

1.3 观察指标

1.3.1 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对362例急诊危重患者转运中的情况进行数据综合,转运结束后进行病情评估并记录,分析两组中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不良事件[7-9]分为两类①与病情相关:包括心搏停止、呼吸异常或窒息;低氧血症,脉搏血氧饱和度下降低于90%(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低于85%);血压异常包括收缩压下降大于20%或收缩压低于90 mmHg或收缩压升高大于20%;需要立即处理的影响血流动力学的恶性心律失常;出血;空气栓塞;意识障碍程度加重。②与转运人员相关:包括人工气道、动静脉留置针、胃管、导尿管、胸腔引流管等管道的移位或滑脱;呼吸机管道脱开;静脉输液通路阻塞;检查等候时间过长或护送人员不到位;转运时药物配备不足;仪器设备方面包括监护仪导联松脱,氧气不足,除颤仪、监护仪及微泵电量不足、便携式吸引器无蓄电池或无吸引器等。

1.3.2 满意度 转运结束后1~2 d内对急诊危重患者进行回访,采用本科室自行设计的《急诊科危重患者转运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对362例住院患者的责任组长针对急诊转运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满意率。内容包括7个项目,采用四级评分法,分别为满意、较满意、一般、不满意。“满意”及“较满意”纳入满意项目,“一般”和“不满意”纳入不满意项目。问卷由专人发放,共362份,回收362份,回收率100%,然后进行对比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危重患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由表1可见,观察组危重患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使用双人核对单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转运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统计如下,对照组病例中发生与病情相关的不良事件29例,其中血压波动者12例,调整血管活性药物剂量后血压平稳;呼吸、心搏停止l例,复苏成功;脉搏血氧饱和度下降11例,分别予以调整呼吸机参数或加大吸入氧浓度后或吸痰后恢复原有状态;严重心律失常者3例;意识改变2例。与转运人员相关不良事件发生23例,包括静脉置管脱出4例;输液通道阻塞2例;管道移位2例;监护仪导联松脱、监护仪及微泵储备电池电量不足共8例,便携式吸引器备用电池不足及管道未连接各1例;氧气不足5例。观察组病例中发生不良事件共26例,包括血压波动者7例;脉搏血氧饱和度下降6例;意识改变2例,严重心律失常1例;静脉置管脱出1例;静脉通道阻塞1例;管道移位2例;监护仪导联松脱及设备仪器充电不足3例,氧气不足3例,以上均未产生明显不良后果。

2.2 临床科室责任组长对两组急诊危重患者转运工作满意度比较

由表2可见,观察组急诊危重患者转运工作满意度从七个方面进行测评,其中在及时准确通知病区、通知所需物品准备、护送患者准备方面满意度高于對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转运途中物品准备、携带资料完整性方面两组比较满意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在管道固定、保暖及体位方面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国内外颁布的转运指南[10-13]试图规范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过程,降低转运风险,提高转运质量,然而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法[14],尚不能直接应用于临床实践。

危重患者运送前做好有预见性的准备工作,可以减少途中风险,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转运患者的质量,同时使工作变得有条理性。危重患者转运各环节的组织协调情况与不良事件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可以提高转运效率,对危重患者的成功救治和预后有着积极的作用[15-16]。英艳[16]提到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评估表的设计和应用,使护士对转运风险进行预先评估,认识转运途中的风险,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同时做好解释工作,预早让患者或家属明白转运途中的风险并在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下转运,把转运风险降到最低[17]。钟娟等[17]提到在转运过程中,对患者体位、途中病情的观察、维持生命体征平稳及保持管道的通畅、保证血管活性药物及时进入体内,转运时认真的观察患者病情,均为有效安全转运的护理措施[18]。

双人核对单在急诊危重患者转运中的应用提高了急诊护士对危重患者转运的条理性。金静芬等[19]也提到过制作小卡片,将容易遗忘的物品(CT、X片等)、药品作为提醒内容列在卡片上,用于危重患者转运,笔者制作转运患者的双人核对单,将其粘贴在每张急诊抢救床尾桌板上,转运前由两位护士核对,起到查检表的作用。双人核对单的使用,规范了急诊危重患者转运的核对要求,提高了护理质量,防止因工作疏忽等因素而导致意外风险的增加,减少了隐患发生。表格式的卡片,文字清晰,内容明了,提高了护理人员工作效率。双人核对单的使用,减少了急诊危重患者转运途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了临床科室对急诊危重患者转运的护理工作满意度,增进了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信任度,促进了护患关系的和谐。

双人核对单的使用有利于强化查对制度,护理查对制度的执行力与差错、事故发生率密切相关,因查对制度执行不力导致的医疗差错事件时有发生。如何确保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降低转运风险,改善患者预后,一直备受关注[20]。将临床路径的思维方式应用于危重患者转运评估可以完善评估内容,规范评估方法和转运交接流程,有助于提高危重患者在院内转运的安全性[21]。双人核对单的使用,也应用了临床路径的思维方式,注重了急诊危重患者转运前各项物品及资料的完好性检查,并在危重患者转运前由两名护理人员核对双人核对单,在转运患者交接单上双签名,大大提高了护士的责任意识,有效保证了护理安全。双人核对单作为转运评估路径及工作指引,避免了转运工作的盲目性与个人经验性,能帮助年轻护士规范转运患者的评估行为,提高他们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意识,及时发现潜在的转运风险。

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如何将转运双人核对单制定得更加的完善与可行,急诊危重患者在转运前使用双人核对,在时间上是否存在浪费,这在急诊科是否可行,会否机械化的执行,这些均是急诊管理者值得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卓雪英.危重病人院内转运的安全护理[J].全科护理,2010,8(8A):2032-2033.

[2] Blakeman TC,Branson RD.Inter-andintra-hospital transport of the critically ill[J].Respir Care,2013,58(6):1008-1023.

[3] Venkategowda PM,Rao SM,Mutkule DP,et a1.Unexpected events occurring during the intra-hospital transport of critically ill ICU patients[J].Indian J Crit Care Med,2014,18(6):354-357.

[4] Parmentier-Decrucq E,Poissy J,Favory R,et a1.Adverse events during intrahospital transport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J].Ann Intensive Care,2013,3(1):1-10.

[5] 杨建红.护理干预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9):11-12.

[6] 刘谦民,崔示德,刘欣丽.移动ICU在重症患者转运中的应用[J].医院管理论坛,2012,29(5):39-40.

[7] 万林,施素华,孔悦殷,等.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6,51(8):975-978.

[8] 赵伟英,金静芬,王志娟.移动ICU的构建和应用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7): 607-609.

[9] 孙琳,韩小琴,狄开荣.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管理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9):644-645.

[10] Warren J,Fromm RE,Orr RA,et a1.Guidelines for the interand intrahospital transport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Crit Care Med,2004,32(1):256-262.

[11] Indian Society of Critical Cam Medicine.Guidelines for trans-port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IndianIntensive care units[EB/OL].[2007-05--29].http://www.isccm.org/.

[12] Day D.Keeping patients safe during intrahospital transport[J].Crit Care Nurse,2010,30(4):18-32.

[13] 中華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中国重症患者转运指南[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0,22(6):328-330.

[14] Fanara B,Manzon C,Barbot O,et a1.Recommendations for the intra-hospital transport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Crit Care,2010,14(3):87-97.

[15] 汪松,肖雪,龙仙萍,等.院内急危重症转运途中意外死亡研究[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20(12):1331-1332.

[16] 王斌,刘婷.急诊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院内转运中的无缝隙交接[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2):246-247.

[17] 英艳.急诊科危重病人院内转运评估表的设计与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7):23-25.

[18] 钟娟,梁金清,袁丽秀. EICU病人院内转运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7):1616-1618.

[19] 金静芬,陈水红,邵林玲,等.品质管理圈活动在危重病人转运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28(1):57-59.

[20] 辛键,金岚,黄飞鹰. 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交接标准作业程序的建立及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1(33):4148-4152.

[21] 黎小群,郭钰滢,荣慧萍. 临床路径思维在急诊危重病人转运评估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15):1805-1807.

(收稿日期:2017-03-29)

猜你喜欢

安全管理
浅谈煤矿安全管理的创新
论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措施
浅谈现代汽车检测技术与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