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学中课前体验的“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平衡初探
2017-07-13徐庄敏
徐庄敏
【摘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阐述如何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课前体验活动,实现学生潜能的释放。要彻底解决小学英语教学中课前体验的“供给侧”与“需求侧”的不平衡的现象,就要求教师教会学生有效开展课前体验活动。
【关键词】有效开展课前体验 平衡供需
一、关于“供给侧”与“需求侧”不平衡的现状
现实的英语教学中也会存在“供给侧”与“需求侧”不平衡的现象。例如,当我们课前备课时费尽心思地设计一节课的导入环节,并且在课堂上激情飞扬地导入新课时,有的学生根本不理解,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总会在教师的激情澎湃中断裂开来,这些都让教师有种强烈的挫败感。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归根结底是学生少了课前体验这一环节,即教师在“供给侧”花的心思不够,导致了学生“需求侧”的不协调。如果能让学生在课前进行有目的的课前体验,初步感受新授知识,做好知识储备,课堂上听课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有效解决“供给侧”与“需求侧”不平衡现象,说不定还会有意外的惊喜。
二、导致“供给侧”与“需求侧”不平衡现象的原因
1.学生方面的原因。(1)基本没有课前体验的意识,学习习惯较差,根本不会主动进行预习,因而课前基本没有预习这样的课前体验。(2)由于知识面较窄,不知道如何进行预习等这样的课前体验,把课前体验当成可有可无的事情。
2.教师方面的原因。(1)课前体验的形式单一枯燥。这让学生的课前体验活动的结果不能与课堂教学中的反馈、小组合作学习、情景交际紧密联系,不能达到让课前体验真正地辅助课堂教学活动的效果。(2)教师自身的英语理论知识水平不足,这也是导致“供给侧”与“需求侧”不平衡现象的主要原因。(3)留给学生课前体验活动成果的展示、交流与评价平台远远不够。应该在课堂上留出部分时间,让学生汇报在课前体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已解决的问题,教师给予及时评价,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平衡。
三、“供给侧”与“需求侧”保持平衡的重要性
1.扫除知识障碍,提高课堂效率。小学英语开展有效的课前体验活动就是让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有目标地初步学习,找出有不理解的地方,以便上课时有目的地听教师讲解。课前体验做得好,学生就学得主动,课堂教学效率就高。
2.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信。小学生爱表现,也渴望得到表扬。若能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在课前体验中的收获,他們将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并能对教师的提问和要求作出及时反应,师生配合也会默契很多,也增强了他们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四、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课前体验活动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有知道了要体验什么、怎么体验,才能真正实现英语课堂教学的“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平衡。
例如Story time 板块的课前体验可以设计成:
(1)第一层次:听一听、找一找。先听对话录音,找一找生词、短语,查出中文意思。对于有困惑的新句型,标上记号,等待课堂上教师的讲解,这样就基本解决了对话中的生词。
(2)第二层次:正确流利地朗读对话。中年级的对话内容句型简短,学生的模仿能力强,基本听三遍后,就能正确、流利地朗读,甚至能模仿语调。
(3)第三层次:完成简单的小练习。教师要精心设计,例如,在译林版小学英语 5B Unit 2 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一课中,笔者设计了思维导图式体验单(见图 1)。作业要求:①请根据教师提供的例子,补充完成体验作业;②课上交流。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能根据范例 “Yang Ling”很快掌握“出行方式:on foot;原因:live near school;问句: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等短语和句型,顺利地将其他三人的名字、上学方式和原因填写好。通过完成预设的思维导图式作业,学生能够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理解,思路也非常清晰。在学完新课后,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展示,学生不仅有话说,而且思路非常 清晰。
五、如何平衡“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实践反思
1.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有效开展课前体验活动促进了学生英语思维的“成长”。如果一个人的思维是线性的发展,就不会长久;如果是发散性的发展,就会无限大,这就与“思维导图”的精神不谋而合,实现了学生全方面发展。
2.适时进行深度反思。解决“供给侧”与“需求侧”平衡的策略上,教师的不同层次“预设”和“供给侧”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考虑到小学英语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和不同需求,这是新课标的理念,更是教学所遵循的规律。
苏霍姆林斯基说:“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为了提高课前体验的实效性,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自主探究铺平道路,教师必须在实施课前体验策略的各个环节同时注入“思考”这一强心剂,多从“供给侧”上下工夫,即,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前体验方案,并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这样,学生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中才会找到平衡,才会形成属于自己独特的“平衡点”。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