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时期致良知对全面从严治党的方法论意义

2017-07-13纪望书

资治文摘 2016年10期
关键词:全面从严治党

纪望书

【摘要】阳明心学的致良知、知行合一,多次受到习近平同志称赞,致良知是彻上彻下一以贯之之道,是儒家内圣外王工夫。良知是道德之本、理性之本、幸福之本,提倡致良知,对于加强党性修养,提高领导与执政水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

【关键词】王学;致良知;全面从严治党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务必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升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不断变化,从严治党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新情况、新問题,要坚持把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结合起来,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实现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确保党的领导与执政水平。全面从严治党之要,在于制度与思想两大方面。制度是外在保障,思想是源头活水,前者治标,后者治本,标本兼治,方为全面,亦谓从严。正如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就思想而言,全面从严治党,务必继续发扬我党优秀党建的历史经验,着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要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粹,崇德固本培元。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文化“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他特别重视王阳明先生的致良知与知行合一,可谓眼光独到,意蕴深长。致良知,对于当前全面从严治党,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一、致良知是彻上彻下的一以贯之之道

王阳明作为儒家思想的传承者,吸取了佛道尤其是禅宗的心学精粹,深化了先秦儒家乃至宋明理学的形上源头,完善了陆九渊的心学,独树一帜,首倡致良知之教,其整个心学体系,可用“致良知”三字该贯。阳明去世前曾说:“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无病。”(1)析其义理,盖以“道、性、心、意、身、行、事”之哲学理路一以贯之。道者,天道也,宇宙之创宰,在物为物性,命人日人性,故“性”以显“道”。性体心用,性体之昭明灵觉谓之心,盖人有大脑之结构,结构决定功能,故有明觉之心灵,故曰人为万物之灵。心发动意念以主身,心意所主之身发动言行以为事。正如阳明所说“性一而已,自其形体也谓之天,主宰也谓之帝,流行也谓之命,赋予人也谓之性,主于身也谓之心。”(2)事之成败,取决于言行之正误。而王阳明认为“心即理”,心即是天理,即是人之言行之准则。因此,要得事成,必得言行正确,要得言行正确,必得意念诚正,意念要诚正,必合符天理之心,天理之心,即是本心,本心即是良知。可见,在阳明这里,致良知,即是天理的遵循与表达。追求、明了、践行天理,是中华文化的命脉。道不离事,道不远人,遵循天理之道,并非离开实际,必须着实考察分析所面临的实际情况,既要用真心良知去判别应对,也要以实际情况的现象与本质为根据。阳明日“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事”,一切历史的、现实的人和事物,均靠我们的心去领会,去主宰身行以践履。正如阳明所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3)习近平同志也强调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既要注重规范惩戒、严明纪律底线,更要引导人向善向上,发挥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引领作用。身之主宰便是心。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本”在人心,内心净化、志向高远便力量无穷。”

二、致良知是加强党性修养之必需

党性的核心即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随着时代变迁而有新的内涵与任务。当前而言,讲党性,就是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应当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断增强是非面前的辨别能力、诱惑面前的自控能力、警示面前的醒悟能力,不断提高慎权、慎独、慎微、慎友的自觉性。”致良知的关键在于慎独。“慎独”是圣学工夫之要旨,阳明对此有精到论述:慎独“只是一个工夫。无事时固是独知,有事时亦是独知。人若不知于此独知之地用力,只在人所共知处用功,便是作伪,便是‘见君子而后厌然。此独知处便是诚的萌芽,此处不论善念恶念,更无虚假,一是百是,一错百错,正是王霸义利诚伪善恶界头。于此一立立定,便是端本澄源,便是立诚。”(4)慎独之“独”,即是独知,即是良知,各人良知各人独知,各人守住各人独知,谨慎遵从,则仁德可就。慎独无问于群居独处,无论有人无人,只是一个慎独,就能该贯一生之修养。人皆有良知,做人做事既要借鉴他人智慧,最终还得自己做主,人的一切意念言行均由自己发出,即便最好的建议还得经过自己吸取后付诸行动,党纪国法,民心民意,遵从与否,终靠自己拿定主意,这就是慎独。致良知,跟我党一贯方针政策一脉相承,我党奉行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为了正义,危险时刻挺身而出,英勇斗争,不怕牺牲,如此等等,皆是致良知。可见,致良知,依从良知做人做事,实乃加强党性修养之必需。

三、良知是道德、理性与幸福之本

良知不仅是善恶道德评判之本,也是是非真理评判之本,还是绝对幸福之本。良知是道德之本,致良知,则可根据现实实际,判断善恶,去恶从善。阳明说“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良知既是天理,自会明辨善恶,明善恶后,因良知即是明德本心,即是至善之地,故可为善去恶。常人作恶,主要是良知不明,未加存养,故儒释道强调存心养性,明心见性,修心炼性,可谓修养之本也。良知是理陛之本,致良知,则可明辨是非,增强做事的理智,将事情做好。我们往往认为,良知只是道德领域的准则,忽略了良知也是理智理性之本。实践固然出真知,真知真理离不开实际,离不开实事求是,但是,所有的实践,都是人去实践,都离不开人心,人心不明,即便实践,也不会明真理,也不会将事情做好。古人强调主客圆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活动,其枢纽在于人心,在于良知。因此,做好事情的关键在于心明理明,在于善致良知。良知是幸福之本,致良知则可体会心安心静带来的孔颜之乐,从而安贫乐道,安身立命,抵制外在诱惑。人之幸福有两个层面,一是欲望满足的快乐,因为欲求满足总是相对,故为相对快乐;二是心安心静之乐,因心即理,恒在自在,静静明明,常乐我净,不受外在干扰而能常乐,故为绝对幸福。故阳明说“乐是心之本体,仁人之心……本无不乐,但为客气物欲搅此和畅之气,始有间断不乐……良知即是乐之本体。”(5)君子乐于心安,小人乐于欲遂。这是中华优秀文化,必须传承。加强党性修养,固然需要继续发扬我党传统思想教育,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但务必克服教育的形式主义。一些党员表里不一,对于党性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往往流于口耳,未能深入心性,是故不能落实于行。因此必须从心性之源掘开源头活水,借鉴致良知的智慧,固本培元,方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知”,是天理良知,即是《大学》之“明德…‘至善”,也即孟子的本善之性,不是仅仅指的意识。人的意识乃经验层面,或正或邪,得用良知本心鉴照匡正,方可施行,否则,依照邪念而行,必不能成事,只能坏事。习近平同志说“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更是意味深长。良知虽是天理,是行为准则,但是务必结合实际。良知是形而上之道,对于形而下之经验、知识,不是先天本有,务必从后天实践中获得。只有坚持知行合一,不断让思想自觉引导行动自觉、让行动自觉深化思想自觉,才能抓得实、做得深、走得远。所以“知”“行”互促互进,实乃彻上彻下的严谨圆满工夫,必有利于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圆成。

习近平同志指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全面从严治党,重在从思想的源头抓起,返本才能开新,开新勿忘返本,既要抓好制度建设,更要借鉴古今中外优秀文化,做好思想治党的大文章。王阳明的致良知,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精粹,值得我们在全面从严治党中辩证扬弃,掘开心性之源,完善制度构建,落实民生事业,上下一心,齐抓共管,将党建工作推上新的台阶。

猜你喜欢

全面从严治党
《古田会议决议》对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启示
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的机关党建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理论体系重点问题研究综述
领导干部为官做事为什么要紧握法律戒尺
浅析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位置的现实意义
全面从严治党为领导干部戴上“紧箍咒”
怎样清除政治生态中的“雾霾”
如何让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
全面从严治党开启“三点攻”新模式
全面从严治党视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