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95后”大学生军训中思想政治教育成果长效化的思考
2017-07-13姚玉平
姚玉平
【摘要】对大学生实施军训,在全面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意志等综合素质及增强其纪律观念、集体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产生了一定的现实意义和预期效果。但如何把在军训中取得的育人成果得到进一步长效化,本文结合“95后”大学生心理特点,围绕着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坚持用军训标准加强学生的日常管理;齐抓共管,营造奋发向上的优良校风和学风;举办各类文体活动,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
【关键词】“95后”大学生;军训;思想政治教育;长效化
根据我國《兵役法》、《国防法》和《国防教育法》的相关规定,对大学生进行军训,不仅是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当前军训工作在全面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意志品质等综合素质及增强其纪律、集体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产生了一定的现实意义和预期效果。但军训育人成果在军训结束后却难以得到有效地巩固和延续,其教育作用作用趋于减弱以致逐渐消失。如何使育人成果长效化,本文结合当前“95后”学生心理特点,提出以下策略。
一、“95后”大学生心理特点
每个时代的大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95后”大学生成长在我国社会市场经济、信息爆炸、网络时代、个性偶像等各种新事物层出不穷的时代,成长在家庭环境相对优越,物质富足的一代,加上独生子女政策,让这一代人呈现出与以往大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
1善于接受新事物,热衷追求潮流
“95后”大学生深受大众传媒(如网络)的影响,信息量更大,知识面更广泛,知识更新速度更快,“95后”大学生视野更开阔,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更强。经常求新、求变,善于接受新信息。喜欢用QQ聊天,喜欢用‘火星文。“火星文”是95后大学生擅长并广泛使用的一种网络语言,它包括各种生僻文字、符号,常人(成年人)一般很难理解其含义。
2内心脆弱,抗挫能力差
由于独生子女“6+1”的家庭结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物质条件丰富,养尊处优,在家庭中被视为心肝宝贝,几乎在物质上有求必应。孩子受到整个家庭的完全照顾和爱护,除了学习以外什么事情都不用干,由于过度被保护,很多“95后”学生缺乏磨难教育和挫折考验,从来没有经历过狂风暴雨的洗礼,使得他们在面对挫折时缺乏相应的反应能力,一旦遇到挫折就觉得难以承受,世界一片灰暗,有的甚至以极端行为来应对。(蒋龙,2015)
3个性突出,人际交往欠缺
“95后”大学生是突出个性的一代,他们好奇心强,敢于尝试,个陛张扬。在军训中,一成不变的站军姿、走正步等重复的训练科目使学生感到厌烦。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过分地苛求别人,对他人的言行吹毛求疵、挑剔、猜疑;缺乏理解、尊重、同情心;不懂宽容、忍耐、礼让,与人分享、合作;不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过分固执、任性、偏激甚至喜怒无常等。伴着网络媒体成长的大部分大学生不善交流沟通,在陌生人面前表现沉默、不善言辞。在军训期间一起军训的同学互不理睬,短暂的军训休息空隙中,多数同学埋头个人玩个人的手机。他们渴望交朋友,却不主动或者不知道如何与别人交朋友,如何经营友谊。
从通过部分学生了解的情况来看,很多大学生的交往范围仅限于同宿舍同学,有的学生甚至在宿舍也很少说话,遇到事情也很少与周围同学交流,显得孤僻、不合群,不好交往。(刘礼明等,1999)
4自我中心,集体意识淡薄
95后大学生在“6+1”家庭结构中养成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包办他们成长的做法,造成了他们任性、敏感、自我为中心。表现为行为做事突出自我,疏于团队合作,合作能力欠佳,集体意识淡薄。在军训中很多学生各走各的正步,经过教官反复加以训练才勉强走一致。在军训中,由于组织纪律严明,各种命令较多,对学生的个人约束严且多,对维护组织纪律,强调统一协调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严重的厌恶、抵触情绪。
二、大学生军训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成果长效化的理论意义
1有助于克服“短期效应”,不断升华军训成果
目前,我国大学生军训的基本模式是新生入校后集中短期10-15天军事训练。这种军训方式的基本特征是训练时间、内容、训练方式集中,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规定的训练科目。这对大学生进行一定的强化教育成效是明显的。但是这种速效性结果如果不采取措施加以巩固,往往容易消失。随着学生脱掉军装,学校也认为完成了军训任务,学生开始“松口气”,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如有相当一部分宿舍内务恢复到军训前的状态,没有一点军训的迹象。这种“毕其功于一役”的军训育人不可取,必须在强化性教育的基础上,打好“持久战”。只有这样,才能使军训成果不断地发扬光大。
2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促进高校形成良好的校风
军训实践证明,大学生在军训中不仅培养了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了纪律和集体观念;锻炼了身心素质和吃苦耐劳品格;提高了竞争协作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有利于促进校园内形成积极、健康和良好的育人氛围,在改变学生的精神面貌、加强校风学风建设、维护学校安定团结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熊静,2005)大学生军训是其他教育方式不可取代的一种特殊的方式。由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各项素质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而必须贯穿其整个在校期间,并不断地对其影响。这就要求对大学生的军训和国防教育要着眼于长远,才能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形成和优良校风的实现。
3有助于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中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叶圣陶,2003)学校的教育目的就是把教师的教育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教育。军训采用军事化管理,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控制,以铁的纪律教会学生学会自我约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军训时的歌咏比赛、队列评比、内务评比、分列式汇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潜移默化中学会了理解人、关心人。人自身都有渴求发展,要求内在价值和内在潜能实现的本性,大学生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大学生军训成果长效化的实践探索
1坚持用军训标准加强学生的日常管理
坚持用部队的纪律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促进学生文明素质的养成。军训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在强制管理的条件下,逐步增强适应能力,通过非自觉的状态达到自觉并支配自己的日常行为。大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和巩固也需要教育者继续按照军事化的标准要求学生,不论是起床、用餐、就寝,还是上课、集体活动,都有严格的时间和纪律要求,并做到令行禁止。如我校创建了党员示范寝室、集体创优寝室、学习科研寝室、文体特长寝室、社会实践寝室、先锋模范寝室、文明友好寝室、勤俭节约寝室、其他类寝室和自创特色寝室。要求学生宿舍统一卧具和生活用品,并经常组织开展宿舍内务和宿舍文化检查评比活动。这种严格的管理,使广大同学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学生违纪现象大大减少。事实证明,这种长期的军事化管理方式是增强大学生纪律观念,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文明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与日常的思想教育可以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邬红波等,2007)
2齐抓共管,营造奋发向上的优良校风和学风
巩固和扩大军训成果。深化国防教育的基本对象是广大学生。因此,这项工作要想落到实处,必须在加强领导的基础上,充分发动群众,既要发挥武装部的职能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团委、宣传部、学生会和各系学生组织的主导作用。需要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职能部门要在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认真指导,挖掘出蕴藏在学生中的潜力,“巩固成果”才有根基。(王东奎等,1997)。我校在今年学生军训结束后,各系团总支、学生会在校武装部指导下,组织了各种形式的演讲会、总结会、国防知识竞赛等活动,为了配合活动。通过组织看军事题材电影、录像,动员学生撰写军训题材论文、体会、收集文章等。在巩固成果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举办各类文体活动,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在军训结束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进一步巩固和发扬军训的教育成果。针对95后大学生的特点,通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调动学生的求知热情和竞争意识,使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奋发向上、求知进取的精神,严于律己的精神得到保持和發扬。(李霞,2010)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寓于活动之中。由于“95后”大学生存在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淡薄、自私,很多学生缺乏磨难教育和挫折考验等不足,可以通过鼓励其参加各种活动,在活动中使之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差距,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勇于面对、克服挫折困难的决心。1、开展歌咏、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影片鉴赏等,让学生将自己军训期间的感受和体会以各类形式表达出来,使军训期间的教育成果得到巩固和升华。如举行歌咏比赛,通过在各班各专业之间举办大合唱,加强学生的团结合作;通过革命歌曲大合唱的准备、排练和演出,使学生从歌曲中感受到团结的力量,感受到革命英雄主义精神。2、举行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的球类比赛。在球类比赛中,讲求队员之间的相互协作和配合,同时也需要全体队员能坚持不懈,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这与军训精神不谋而合,极大地锻炼和增强了学生的身心素质。3、举办讲座。在大学生军训结束后,通过邀请社会上一些有一定影响和代表性的个人或团体,如思想政治教育专家、退役、现役军人、英雄模范通过讲座、座谈等形式进行积极有效的思想宣传,警醒大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磨练自己的意志,锻炼自己的品格,以此来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4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
社会实践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到当地部队参观访问,进行科技、文化、卫生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是上学期间的兼职、寒暑假的打工、学校组织的实习;也可以是社会义工服务等,教育者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大学生处于校园和社会之间,参加社会活动是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伴着网络媒体成长的大部分“95后”大学生,不善与人交流沟通。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会交往、学会沟通,学会关心,学会体谅;适当的社会实践还可以促进他们对自己所学和社会所需进一步了解,进而明确学习目标和自己的努力方向,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泰方等,2004)(袁振国,1999.)
大学生迟早要迈向社会,他们能否经受住社会的考核和检验,能否从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一定程度上与他们是否具有坚忍不拔、艰苦奋斗、勇于承担和挑战的精神有关。为此,巩固、升华军训中培养起来的吃苦耐劳、集体主义、奋发进取精神及组织纪律观念等军训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将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成才打下一定的基础,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