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洪条件下乌兰布和沙漠人类活动迁移研究
2017-07-13海青王卓华周明武
海青+王卓华+周明武
摘 要:本文以乌兰布和沙漠蓄洪前后的生态响应与人类活动交互迁移的比较研究可知蓄洪后生态有明显改善,同时水量效能逐年提高,固定人口逐年增加,从以往的向城市中心密集转变为与城市中心较远的点的形式分布和散落,人类活动迁移呈现多条流动部分集中现象。未来发展趋势为多产值多流动人口季节性集中和代季交互式发展。
关键词:蓄洪条件;乌兰布和沙漠;人类活动;迁移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11-0009-02
人类出于生存和改变自然条件和适应自然社会变化等原因,往往不会固定在一个地方,而总是随着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变化有目的地进行迁移,而且迁移的规模和形式各有不同,这种迁移与生态环境条件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迁移改变自己的同时也在改变自然环境和社会结构。从古代的游牧部落到当今席卷世界的移民浪潮,人类迁移的步伐始终没有停止。从1978改革开放到二十一世纪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交通的便利和迁移的多目标选择的可能,特别是在变化环境条件和极端气候条件下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选择性迁移活动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我国目前正在面临新型城市化、工业化及约2.36亿的流动人口迁移问题,其中75%由农村流向城市,其中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人口约2700万人。迁移问题正是当下的社会热点问题,近些年工程移民的安置,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大规模移民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公共服务供需变化,社会政策和社会管理,地区经济增长要素的改变等问题尤为突出,若想解决这些问题沙漠区的绿洲化改造是很好的出路,实现沙漠区的绿洲化改造这一目的首先要研究沙漠区变为绿洲的可能条件下的人类活动迁移规律。
沙漠区变为绿洲的根本条件是水,因为水是人类和一切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也是一个多功能的生态系统因子,是生态、环境、社会和经济等复合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持着生命系统、非生命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正常运行。黄河内蒙古防凌应急分洪乌兰布和分洪区工程(简称:乌兰布和沙漠防凌分洪区)的建设(见图1)使其蓄洪区及影响区的沙漠变为绿洲成了可能,在这样的条件下乌兰布和沙漠人类活动的迁移规律的研究非常有意义。
本文以乌兰布和沙漠凌汛分洪蓄洪条件和人类活动的迁移规律的研究,揭示沙漠区有水条件下的生态自修复和人类活动迁移的驱动因子以及对自然条件和恶劣生存环境(沙漠)的改造活动变化。
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如图1东南相邻黄河左岸,西北深入乌兰布和沙漠,其影响区主要涉及磴口县和阿拉善左旗的这部分区域为乌兰布和沙漠影响区,地理坐标为E(106゜20′00″-107゜00′00″)、N(40゜10′00″-40゜40′00″),这也是蓄洪条件下的的研究区,其总设计面积达80km2,试验布置面积16km2见如图2。
蓄洪条件下分洪影响区水文气象条件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最感性的是人类活动变化,所以我们决定从人类活动的各种特征进行研究,并制定了各种框架。
2 研究思路
对于一个80km2地方而言,研究内容[1]上单纯从人口迁移种类、迁移模式、迁移区域、迁移的内在因素和外因、分布、人口格局、空间分布特征、迁移中心和重心变化、迁移流向、地域类型、迁移后形成的影响(如:对城镇化的影响、人口规模的影响)等研究,显然不会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方法上采用地理集中指数、人口迁移重心、社会网络分析指标、地理信息等方面的分析也适用,但是受研究区的涉及面的影响,从尺度上没有可比性,没有研究区域社会综合效应的分析和讨论的话很难把涉及到的人类活动迁移的相关问题分析清楚,所以需要充实人口迁移的内涵,从人类活动迁移的多方面要素考虑,从而更细致的研究县域級的认了活动迁移特征。
研究蓄洪条件下乌兰布和沙漠人类活动迁移应不仅考虑人口迁移还要增加所以我个人认为从这几个方面
3 研究框架
根据以上分析及前人研究[2-7]移民的原因有:气候条件、经济、战争、自然灾害、政治、宗教、生态、环境、工程移民,到了现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交通道路基础设施非常发达,甚至是宇宙航天、海底航母等新兴科技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活动移迁移的新特色,我认为在经济和交通极度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诉求的转变和对生存环境以及自然领域的探求渴望是人类将有空前的大流动,这种大流动体现在流动区域的扩大和流动时间的灵活性上。所以我们研究乌兰布和沙漠人类活动迁移研究框架:首先定在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上,这样不失于传统的人类活动的迁移变化;其次定在国民经济中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完备程度;再次定在产业结构调整而带来的对人类活动的带动和劳动作用;最后定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经营模式以及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等要素而迁移的劳动力和价值层面最求带来的活动迁移。在时间跨度上不能居于在籍或常住人口这样的系列上,而更注重研究旅游、短期生产、人均生产力等方面进行更详细的研究。这将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社会态势。
参考文献
[1]杨传开,宁越敏.中国省际人口迁移格局演变及其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J].地理研究,2015,08:1492-1506.
[2]王德,叶晖.1990年以后的中国人口迁移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4,01:40-46.
[3]张文新,朱良.近十年来中国人口迁移研究及其评价[J].人文地理,2004,02:88-92.
[4]姚华松,许学强.西方人口迁移研究进展[J].世界地理研究,2008,01:154-166.
[5]周皓.我国人口迁移研究的回顾、总结与讨论[J].人口与经济,2002,01:56-59.
[6]张文新.近十年来美国人口迁移研究[J].人口研究,2002,04:66-71.
[7]周皓.中国人口迁移研究综述[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0,05:3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