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

2017-07-13牛艺霖北华大学经管学院

消费导刊 2017年15期
关键词:区域农业农村

牛艺霖 北华大学经管学院

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

牛艺霖 北华大学经管学院

我国的国民经济借助改革开放的东风得到飞速的发展,尤其是进入新时代,国家提出“三农”问题更是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问题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但是由于我国农村一直以来都过着闭塞、传统的耕作方式,即便是现代科技飞速发展,但是仍然缺少符合中国农村特色的理论与实践指导,这就导致农村区域经济无法协调稳定发展。笔者在文中从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制约因素着手,进行了浅要的分析与探讨,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对策,希望能够有助于农村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农村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制约因素 对策

在进入了新时代,科技飞速进步,国民经济迅速增长,但是在农村,由于受到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制约,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也相对缓慢,这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是十分不利的。

一、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农村基础设施较差

交通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建设之一,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我国绝大多数农村地区铺上了光滑的水泥路、油路,基本实现了农村道路“村村通”。但是,这种便利仍然只是区域性的,整个农村道路交通网络的建设还不够完善。并且相对于城镇来说,农村公路建设仍然普遍存在着技术等级标准低、质量差、安全系数低、养护绿化少、交通信号灯及道路标识缺失等问题,尤其是在偏远山区,甚至连这样并不算完善的公路交通都没有,人们每天还是要跋涉在崎岖不平的盘山路上。 与此同时,我国农村的水、电、通讯网络也普遍不健全,曾经看过网上有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一半的行政村没有通自来水,2%村庄还没有通电,6%的村落没有电话,大部分地区农田水利建设滞后,电力设施供给不足,农村电网薄弱,大部分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老化。这些都在告诉我们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最大的制约就是糟糕的农村基础设施。

(二)农村人口素质普遍偏低

我国人口众多,现代教育事业起步晚,且步履维艰,在农村,受教育难的问题就更加的突出。由于教育资源分配的极度不均衡,导致教育人才不愿到农村任教,农村学校大多年久失修,留守儿童家庭经济条件差,家庭教育观念淡薄等等都在透漏着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薄弱,资源供给不足的现象。正是由于这些教育方面的问题,才导致我国的文盲基本都集中在农村,他们由于缺乏教育也就只能从事最低级的劳动生产,用最原始的方式来进行农业活动。

除此之外,在我国的传统社会观念中,中国农民普遍存在着“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的传统价值观。而今,在我国的很多地区,老百姓并没有完全摆脱这种传统的封建主义思想。农村中重男轻女和男婚女嫁的风俗还没有改变,农民仍然保持着墨守成规、因循守旧、观念保守的旧生活习惯,“孝”文化还承担着“养老送终”和“传宗接代”的价值内涵。农民的生产生活比较安于现状,缺乏接受新知识、新观念的迫切性。他们对一些教育性培训抱有厌学的情绪,认为学技术既费时又花钱,对于一些没有经过亲自实践证实的经验和技术,往往保持怀疑态度。传统价值观念对他们的束缚严重阻碍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一)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战略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力度,同时给予其技术支持,以有效的提高农业的生产劳动率,同时还能有效的解决农民的转业问题。与此同时,国家相关政府应结合农村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农村区域的经济发展做出科学规划与部署。积极推进技术与制度的创新,以充分发挥科技技术的优势。利用能源、原材料等资源优势,建立全方位的经济体系和特色的农业经济。以最大限度消除贫困,维护农村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就生产投资而言,政府应当出台一些具有吸引力的政策,吸引企业对农村进行投资。并充分发挥银行职能,对农业的开发进行扶持,使农村信用社以及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适当调整自身的运营目标,提高服务质量;把农村吸收的存款尽量投放到农村经济的建设中来。

(二)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农业生产要素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获取人们需要的各种农产品所必须投入的各种基本要素的总称,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和科学技术等。各生产要素之间的流动流畅,是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保障。因此,中央政府相关部门不仅应创新农村土地管理机制、农业投入机制、农业科技成果转换机制和农村人才培养机制,以激活各农业生产要素,更要建立起各种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机制,以促进农村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

人才对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关键作用,因此,国家应当加大对农村教育和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将农村课程改革纳入到农村区域经济建设中,把科普知识以及有关的医疗卫生知识投入于日常教学,并采用多种手段进行相关的科普宣传。同时,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并加大对农业科技培训的投入,以最大限度的促使其开放思想意识,转变市场知识观念,达到提升教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的目的。

三、结论

综上所述,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各区域的协调发展。而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根本原因,说到底是人才、科技、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流动不畅所造成的。因此中央政府只有发挥其调控作用,因地制宜地制定农村各区域的发展战略、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并努力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才能有利促进农村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1]梁振芳.国外农业区域经济发展与中国农业区域经济发展分析.世界农业.2013,(09).

[2]李含宝.甘肃省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建议.吉林农业.2012,(09).

[3]王辉.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策略之浅见.中国证券期货.2012,(08).

[4]钟伟强.依托教育解决民族地区“三农”问题方略研究.安徽农学通报.2010,(14).

牛艺霖(1993-),男,北华大学经管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与区域发展。

猜你喜欢

区域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