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萨特“存在主义”反思艺术创作的独立性

2017-07-13蔡昌澜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510000

大众文艺 2017年14期
关键词:存在主义萨特独立性

蔡昌澜 (广州大学 美术与设计学院 510000 )

以萨特“存在主义”反思艺术创作的独立性

蔡昌澜 (广州大学 美术与设计学院 510000 )

萨特认为“艺术是由一个自由来重新把握世界”,在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中,有“自在存在”和“自为存在”两种基本存在。这两种存在都从理论上对艺术的本体以及艺术创作的现象进行了诠释,我们可以通过“存在主义”透析艺术的创作状态,认识到艺术创作独立性的重要,从而引导我们的艺术创作。

萨特;存在主义;自在存在;自为存在;自我意识

萨特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问题,而萨特的艺术思想也是以存在主义为基本出发点的。什么是艺术?萨特给出的答案与艺术创作的独立性密切相关。他给艺术下的定义是:“艺术是由一个自由来重新把握世界”1。萨特晚年曾自称为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以人的自由来补充马克思主义在此方面的短缺,因而被称为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萨特尊重人的主观意识,这点对于艺术创作有着很重要的实践意义。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存在主义概念的基本内涵。萨特将存在区分为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两种。想要理解萨特的存在主义,必须首先弄清这两个概念的涵义。

所谓“自在的存在”,是指超出意识之外的东西,相当于一般所说的物和人根源与本质,这种本质是“超现象的”,掩蔽在内心深处的东西。艺术创作不同于普通的生产劳动,它并不创造物质价值,其实艺术创作从某个层面上讲就是挖掘一些表象之外的东西,因为本质的东西往往是捉摸不定的,隐藏于表象之外的。绘画的创作手段是描绘物象,仅仅就外相的描绘是没有任何价值的,画面中哪怕是抓住了一点点物质或者人内心的本源,其探索就具备了意义。比如赵无极的抽象绘画,其抓住的就是物象的节奏和韵律感以及人对其天地自然的感知。

所谓“自为的存在”就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它是真正的存在,同时却又是一种虚无。因为它是非物质的,自由的,不确定的。它永远不是什么东西,但它总要成为什么东西。因此它使“现在”永远成为对自我的否定和不满足,就此成为虚无。艺术创作过程中时常会伴随很重的虚无感,其实也是对于主观意识的难于把控所致。在绘画中,我们时常为题材烦恼,时常为画面与想法无法对接苦恼。萨特“自为存在”理论也告诉我们,绘画创作是无法真正实现作品与想法的绝对结合,更多时候是一种游离和不确定状态,所以创作过程中必然是虚无和痛苦伴随。同时也是强调,不要企图图解般的去说明你的思想,因为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因为人的主观意识太自由和不确定。绘画中有所谓“灵感”说,即在创作过程当中犹如神助的抓住了某个东西,其实这也是由“自为存在”的不确定性决定的。

萨特即是把纯粹的主观性,即自为,当作人的基本存在;把它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并由此推导出外部客观世界的存在。萨特否定人的本性说,强调人是按照自己个人的意愿存在,并不是先有本性再有我们的活动。其实存在先于本质的理论对于艺术创作是有很好的指导意义的,艺术创作强调的是主观性和创新,如果在创作过程中过多的被所谓“本质”所束缚,被很多既定的规范所束缚,那么是很难突破既有的创作模式而走向创新的。艺术创作更多的应该是强调“存在”,即按照自己真实的情感或者感觉去走。在人的成长和受教育过程中,为了达到某种目标,很容易相信一些既定的规律和规范,这些东西都慢慢的抹杀了我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在美术发展史中,印象派拓展了古典主义的构图和用色的“本质”;立体主义推翻了传统的观看模式;康定斯基把绘画引向了纯粹抽象等等,这些新的视觉体系后来逐一被我们所接受,成为新的“本质”。其实从辩证法的角度说,“存在”和“本质”是不是也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呢。

其次,萨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即“自我意识”的产生是因为“他人意识”的存在,我感觉到了“他人”,然后才反思到“我自己”。

为了说明“自我”产生的过程,萨特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一个人全神贯注地透过锁孔窥视房里的人,此时,这个人沉浸于所窥视的对象中,并未感到“自我”的存在。但如果我听到走廊里有脚步声,我就会意识到有另一个人在看着我,我就会产生“自我羞愧感”,自我意识就此产生。

艺术创作强调的是独立性,“自我意识”非常重要,真正在“自我意识”中才能看清自己的创作愿望,才可能看清“存在”,因为前面说过,“存在”本身也是捉摸不定的。但是自我意识在不自觉中很容易被他人意识所替代,这种“他人意识”主要是他人对于自己作品的看法,其实这些看法既包括别人对于自己作品的看法,也包括自己想象中的别人对自己作品的看法。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对主体的异化,对自由的否定。“他人意识”对“自我意识”的干扰,是艺术创作中很难克服的羁绊,同时也是必须要克服的,作品的独立性其实就取决于对于自身的“自我肯定”,也就是“绝对自由”。反观在绘画过程中的“他人意识”,举很简单的例子,创作一幅作品,首先想到老师同学如何看待这幅作品,然后想到大众如何看待这幅作品,继而想到这幅作品是否符合既定的审美规范,再最后想到评委和专家如何看待这幅作品。如此下来,“他人意识”强有力的控制了这幅画,“自我意识”已经支离破碎,这幅作品也就无法具有独立的审美性,不可能达到一定的高度。

综上所述,萨特的理论强调的是个人性而不是社会经验,即人的存在是可以进行自由选择的,这跟艺术创作的特殊性相吻合。萨特认为:绘画所展示出来的“是一种新的东西的一种非现实的集合2” 。

人是自由的,但同时要遵守许多既定的社会规范,并不能真正的随心所欲,但我们要承认在理论层面“存在”的确是先于“本质”的,不过在现实社会中人不可能达到绝对的自由。但艺术创作是人类的一个特殊行为,它以创新为基础,是人类行为的延续,是人类理想实现的另类方式,这也是艺术的魅力之重要所在。时常用“存在”先于“本质”的哲学思想反观自己的创作,以求创作的自由性和独立性。

注释:

1.西蒙娜•德波伏瓦.时势的力量[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63:132.

2.让-保罗.萨特[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287.

[1]萨特.存在与虚无[M].三联书店,1987年版:25-26.

[2]柳鸣九.萨特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12-16.

[3][英]西蒙.沙马:艺术的力量[M].北京出版集团公司,2015年版:35-54.

[4]衣国庆.油画风景与造型[M].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11-12.

蔡昌澜,男,1971年5月生,广东惠来人,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研究方向:中国画。

猜你喜欢

存在主义萨特独立性
独立品格培养
自因还是自为?*——萨特自因理论探究
追踪考题 晒晒考点——独立性检验高考考点题型例析
斯蒂芬“良心”的生成与成长:《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主体意识的存在主义解读
论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做最好的自己
《归来》中的存在主义叙事
萨特的电影剧本创作与改编述评
残酷现实·破灭理想·无奈逃避——戏剧《愤怒的回顾》的存在主义解读
关于事件独立性的两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