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研究:根源、影响及策略

2017-07-13张雅琦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454000

大众文艺 2017年14期
关键词:休克跨文化交际

张雅琦 郝 葵 (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454000)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研究:根源、影响及策略

张雅琦 郝 葵 (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454000)

在不同文化的交际和适应过程之中,会产生一系列的压抑、烦躁等心理反应,这便是“文化休克”现象。“文化休克”源于东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差异性、东西方不同的等级观念和文化定势的干扰。同时,“文化休克”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跨文化交际产生作用和影响。针对“文化休克”的消极作用,我们可以采取提高文化的适应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及采取兼容并包的正确态度策略,以促进跨文化交际的发展与进行。

跨文化交际;文化休克;根源;影响;解决策略

一、引言

胡冰、刘景慧等(2013)提出,不同文化之间既存在着共通化,也存在着差异化。共通使得不同背景的组织或个体间的跨文化交际成为一种可能;差异则会导致不同背景的组织或个体在跨文化交际中形成交流障碍,导致跨文化交际停滞,主要表现是“文化休克”。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流是全方位的,但是跨文化人际交流仍然是基础。从认识与实践的角度来看,认真对待跨文化交流中出现的“文化休克”,有助于人们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人际交流,为成功的跨文化组织交流和国家之间的交流奠定基础。

二、“文化休克”产生的根源

“文化休克”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祖晓梅在其著作《跨文化交际》(2015)中,提出“文化休克”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过去熟悉的文化规则在新的环境中不再适用,而新的文化模式对于陌生人来说不是庇护所而是冒险的场所。因此,对“文化休克”的根源进行分析意义重大。

(一)东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差异性

在我国,人们普遍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因此,其核心主张即“礼”的观念早已深入国人之心。《论语•颜渊》记载孔子曾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其中“非礼勿言”的意思是人们日常言语要合乎“礼”,同时使用的语言表达等也因伦理角色而变化。儒家核心的哲学倡导“天人合一”,主张人与自然界和睦相处、和谐统一,注重国家、团体、家族等群体性利益,从而形成了以集体主义为主的社会价值观。在中国五千年传统的文化价值观中,人们普遍倡导和坚持上下尊卑、长幼有序的伦理观,全体社会成员秉承尊重老人的优良作风。

与之相反的是,西方的“自由平等主义”深深根植于其传统文化中,这一社会价值观倡导以个人主义为核心,其价值取向决定了西方社会视个人利益高于一切,认为个人利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西方人不迷信特权阶级和传统的约束,坚持独立、进取和创新。西方社会重视自我的人生价值和个体意识的形成和培养,不论其出身和社会背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奋斗和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达成自己的愿望,并得到社会的接纳和认可。由于西方社会经济发展迅速,西方社会的各种职业充满了激烈的竞争,人们的生活压力随着激烈的社会竞争而更加讲求高效。老年人会因为年纪原因导致精力等大幅下降而遭受到冷遇。与此同时,西方社会中的家庭结构与我国家庭相比较为松散,因为在通常情况下,子女长大成年之后就会与父母分开居住,这是西方社会长期形成的一个传统习惯。虽然西方国家有着完善且发达的社会养老机制,但老人时常会感到孤单又寂寞。因此,“老”渐渐成了一个回避的话题。

(二)东西方不同的等级观念

在我国,社会关系主要是以家庭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上升到社会意识形态角度分析即是孝悌思想,但是孝悌思想的本质却是一种不平等的社会关系。人处于复杂的社会环境当中,而且人与人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关系,并且也正是孝悌思想的深化才在一定程度上更好的掩饰了赤裸裸的不平等制度,这些不平等观念可以从汉语年龄和姓名称谓委婉语中体现出来。严格的礼法教育也对我国的语言的产生与发展产生了比较大的深远影响,比如家庭当中,晚辈是不可以直接称呼长辈姓名;晚辈的称呼也不能够和长辈拥有类读音的字出现;而晚辈也要完全服从长辈的安排,并且在实际生活中还体现在具体的上下、长幼、主宾以及男女等的不同区别;在活动中,座位安排以及发言的顺序也有相应的要求,这些虽然看似简单,但是却充分体现出了不平等的等级制度。

西方的等级制度以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最为典型。西方的封建社会体系是在六世纪建立的,并且经过不断的发展,直到十一世纪时才基本上确定了一种全新的社会体系,并且这种体系的形成也是拥有着特定的历史条件。公元三世纪时期,罗马帝国实行了严厉的奴隶制体系,这也是为封建社会的形成提供了基础,与此同时,日耳曼帝国也开始逐渐征服欧洲大地,其独特的土地制度以及社会制度也使得整个社会群体的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此农民的土地彻底被剥夺,而只能沦为征服者的劳动奴隶,进而为封建社会的盛行提供了条件。教会拥有较大的主宰权。因此,西方社会并未形成如中国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

(三)文化定势的干扰

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会以对方本族文化的固定看法来提前预测对方的行为或者思想,这种固定看法便是所谓的“文化定势”或者“刻板印象”。

我们在收集另外一个国家或者异域文化的资料时,我们可能已经对其有一种先入为主的主观偏见。例如:我们普遍会认为美国人热情好客、德国人严谨踏实、法国人浪漫风趣、英国人绅士保守、犹太人聪明灵活等。但是这些主观想法有些是真实的,有些是错误的,不过是人云亦云的结果。

如果我们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拘泥于这些已有的印象,用固有的想法进行交际,而不愿做出改变,往往会导致“文化休克”,不仅影响我们对别人行为的感知,而且会影响到交往的方式和方法。例如中国教师对日本、韩国学生有沉默寡言、内向害羞的想法,在课堂上回减少对他们提问的次数,这样就会使他们缺乏锻炼口语表达的机会,影响他们综合汉语能力的提高。同样,汉语教师会认为欧美学生好动活泼,为了在有限的课时中完成规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在课堂管理方面偏向于使用严格的规定,这样与学生的心理认知不符合,会严重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汉语的动机,可能会导致学生对学习汉语产生厌烦、气馁等消极情绪。

三、“文化休克”的影响

(一)积极方面

从某种程度上说,“文化休克”让身处异国文化的人们提供了重新理解和认识新文化的机会,而通过这种适应和学习,人们会增强迎接挑战的勇气。阿德勒认为“文化休克是一种深刻的学习经历,导致较高程度的自我意识和个性的成长。”他认为,不应把文化休克看作是一种疾病,把对异文化的适应看作是“病愈”,应当把文化休克看作是跨文化学习经历的核心。“文化休克”不仅可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更有利于促进跨文化组织交流和跨文化国家交流,有助于促进建立国际文明新秩序。

(二)消极方面

在个人成长过程中,母语文化中的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已经成为其进行交际的惯用方式,并依靠这些来获取更多的认同和认可。当一个人进入到异国文化中,原先赖以生存的交际法则和模式无法发挥其作用,因此产生焦虑和忐忑不安,用民族中心主义和文化定势消极评价东道国文化,甚至产生对异文化厌恶之情。人在进入新的文化环境之后的一段时间,便会进入到休克阶段。此时,对新的文化、环境、食品、人民新鲜感消失,兴奋和乐观的感觉很快被失望和焦虑所取代。由于文化不同、价值观念差异、环境陌生等,逐渐感到孤立无援,进一步的交流受到挫折和阻碍,这时会产生失落、沮丧、压抑,甚至是敌视的心理。有的人无法忍受文化休克,采取逃避和回避的态度,无法度过文化休克阶段。

四、克服“文化休克”负面影响的策略

(一)提高文化的适应能力和理解能力

虽然“文化休克”无法回避,但是我们应当学会摆脱自身文化的局限性,在海外教授汉语时设身处地用当地人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和表达。

为了克服“文化休克”的影响,作为汉语教师的我们一定要注意文化适应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培养和不断提高。在《跨文化交际通论》中,作者蔡荣寿、金芳颖(2009)提出,它是跨文化交际中连接主体与客体的语言、文化及情感的桥梁和纽带,是有效沟通的技巧、艺术和能力。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理解能力要求我们能够根据交际对方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或者情感经历等,对别人给予足够的理解和宽容,这样我们可以更好地开展跨文化交际。但是,文化适应能力和移情能力不代表全盘接受或盲从异国文化,而是一定要把握好这种文化适应和理解的范围和程度,尽可能达到最理想的状态,即求同存异。从其他文化反观原来的文化,同时又能够对他文化取一种较为超然立场。

提前了解异文化的语言、风俗人情、生活习惯和交流模式、非语言行为等或准备相关资料,会使我们面对异国文化的人们更加自如。例如,饮食差异是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不可避免的问题,惯于用筷子的中国人在西方国家用刀叉时感到并不习惯。同时,中国长期以来讲究社会等级,在交际时体现出身份尊卑、上下有别和年龄差异。而西方社会崇尚平等主义和个人价值,人们一般可以直呼其名。

(二)采取兼容并包的正确态度

信息网络时代促成了文化多元共同繁荣发展的局面。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世界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家园。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存在一定的共性,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治等因素有相异之处,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争艳的景象。我们既要认同本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对各国文化采取友好的兼容并包的正确态度。

各民族、国家之间的不同文化交往和互相碰撞奠定了世界进一步多元文化发展的基础。承认和接受多元文化,甚至每个人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是在这个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共存的环境中最基本的文化态度。孙佳明在其硕士论文《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现象研究》(2013)指出,“文化休克”是一种客观现象,谁都无法回避,也无法制止。但同时“文化休克”也促进着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实现文化的交融。对外汉语教学过程实质上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过程,汉语教师在传授汉语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在用中华文化和中国价值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学生。正视和尊重文化的地域差异性,是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减缓“文化休克”消极影响的积极策略和手段。唯有如此才能够以自觉的心态对待本民族的文化,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多元文化的差异性。

五、结语

全球化时代使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互动和交往更加频繁,跨文化交际也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文化发展的状况将不是各自独立发展,而是在相互影响下形成文化多元共存的局面。因此,不断加强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繁荣与融合的必然趋势。

[1]胡冰,刘景慧,张瑾.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及化解策略[J].河北学刊,2013(5):247.

[2]祖晓梅.跨文化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153.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92.

[4]蔡荣寿,金芳颖.跨文化交际通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165.

[5]孙佳明.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现象研究[D]. 苏州:苏州大学,2013.24.

猜你喜欢

休克跨文化交际
情景交际
休克指数指导在外伤性肝脾破裂大出血患者救护中的应用
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山莨菪碱治疗感染性休克的疗效观察
分析妇产科治疗失血性休克治疗的相关手段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交际羊
两块磁的交际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血清Cys C、β2-MG在感染性休克早期集束化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