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类院校艺术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问题
2017-07-13邓珺文顺德职业技术学院528000
邓珺文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528000)
浅析高职类院校艺术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问题
邓珺文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528000)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是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毕业生能够更顺利地就业,提高就业指导教学质量已经成为高校的一项关键教学内容。作为高职类院校的教师,不仅应提高自己的就业指导能力和素质,针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更应贯穿到学生的大学学习和生活的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本文将通过七个方面分析艺术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如何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艺术生;就业指导;能力培养
1、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微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接受机制构建研究》(教社科司函〔2017〕125号)
2、2016-2017年度广东省学校德育科研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微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接受机制构建研究》(2017GXSZ122)
随着艺考热的不断提升,艺术类毕业生的积数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高职类院校的艺术教学如何完善,影响艺术类毕业生成功就业与否的因素有哪些,艺术类学生应该如何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都是我们亟需思考与解决的问题。高校针对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主要是从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或者《就业指导》课程、开展讲座、增加社会实践岗位等几个方面入手。但是,就业能力的自我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应贯穿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各个方面。
就业能力,不仅仅是表现在可以制作一份精美的简历和一封完整的求职信等纸质材料上,还表现在面对就业市场的严峻有良好心理因素,更表现在面试环节的沉着应对并全方位展示自己的综合能力上。大学期间就业能力的提升,是一个为了满足就业市场不断“丰富”自己简历和能力的过程。所以,为了留下一份让招聘单位印象深刻的简历,从大一到大三,大学生应该从以下七个方面加强自己的就业能力。
一、 正确认识自我
首先,了解自己“喜欢做什么”。大部分学生在选择大学专业时,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听取亲戚朋友建议选择专业,但是对专业的就业情况及发展前景不甚了解。初步入大学,从高中时期到大学时期学习方法的过渡需要一个自己调试与逐渐适应的过程。从大一开始逐渐习惯大学的生活环境与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在平常的学习中,结合自己的生活,通过自我的认识、分析,慢慢学会全面地、正确地认识自我。结合学业成绩及个人能力,学会推断出自己在专业方向的发展潜力及优势,在学习、生活与社会实践中提高个人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及职业能力等。
其次,随着专业知识更加深入学习地同时,应该对自己作一个深刻的反思,全方位地认识自己。了解一些职业测试,诸如MBTI职业性格测试、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等。结合自己学历、兴趣、性格、爱好、能力、优势、技能等做个全面的评估,分析当下的社会环境,如经济环境、国家政策、职业环境、地区发展以及个人的家庭关系等综合考虑选择职业发展方向。最后,职业发展方向不是一蹴而就地,随着年龄的增加也在不断改变,每个阶段的目标也许会随着经历而变化,我们应该结合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最终锁定职业发展目标。
二、 提高专业能力
艺术生必须要有优秀的专业能力。几乎所有的招聘单位,都会将专业知识的成绩当作筛选的重要指标之一。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他们的“学习能力”。一般情况下,用人单位从毕业生简历中的学习成绩,可以初步推断出学生的专业能力及学习能力。分数不仅是学习能力的一种体现,也是上进心及责任心的表现。一般规律下,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其竞争力更强,责任心更强。
专业能力不仅包括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论成绩,还包括专业的动手、实践能力。艺术生还应把计算机作为重要的学习工具,熟练掌握电脑的各项基本操作技能,例如学习设计的艺术生,应掌握的基本软件flash,photoshop,CAD,3Dmax,Ai等;学习音乐的艺术生,应掌握的基本简谱及五线谱的打谱软件,powerpoint,音乐剪辑、音频视频编辑软件等。
专业能力不仅只是包含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动手能力,还需要了解广泛的知识和掌握不同的技能。例如,专业是某项乐器的艺术生,在找中小学师范类工作的时候,通常被要求不仅是自己的专业乐器展示,还需要说课、不同乐器展示、舞蹈基础、指挥能力的综合展示。所以,只掌握一种乐器或者只掌握自身专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在校的艺术生应要拓宽自己的眼界,了解社会的需求,掌握就业动态,尽早打造更全面的自己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 拥有“一技之长”
在大学社团,有些学生长年活跃在各大组织的活动策划及执行中,由于投入大部分时间在社团工作,学业成绩受到影响。但他们在各种大型活动及策划中学会了处理各种困难和问题,自身的应变能里、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在逐步上升,获得比其他同学更多的来自于课本之外的知识和能力,这些能力会在面试甚至今后工作中逐渐发挥出来。
不能在学业上有所突破,可以在社团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能力,这也是部分大学生的选择。所以,“一技”可以是学习上的,也可以是社会实践上的。不管在哪一方面,自身拥有至少一方面较突出的优势,也会给招聘单位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 提高综合素质
著名的西门子公司曾列举毕业生必须具备的九种职场素质: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关注客户的能力、结果导向能力、战略能力、指导和帮助下属的能力、环境感应能力、动手能力、团队能力。学习能力处于之首,不仅包括了大学期间专业学习成绩分数高低的体现,还包括了今后在工作中遇到新事物是否有能力尽快习得并转化为自己知识的能力。其余的素质大部分都是通过在工作中锻炼出来而习得的。在基本专业能力和基本素质能力的基础上更加强自身的特长,形成有自我特色的、有核心竞争力的综合素质能力,才能转化为真正的就业能力。
另外,艺术类毕业生不应该由于专业所限而将就业面缩小,应该不断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不仅可以和同类的毕业生竞争,还可以在其他行业、专业的毕业生中谋得一席之地,为自己增加就业机会和拓宽就业面。
五、 增加社会实践
学校和教师尽可能提供时间和机会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以便将来对自己的工作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增加学生找工作时的信心。学校应加大力度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的平台,使学生在实习工作中感受实际的工作。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或者假期实习,尽量寻找与专业对口的实习机会,为将来的应聘增强自己的专业实力。
学生在进入学习的第二年,对自己的专业有了足够的认识,对即将面临的大三就业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调整职业规划,并且慢慢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艺术生应该积极参与艺术实践的活动,在专业能力提高的同时,拓展自己的就业能力。
六、了解就业形势
提高就业信息收集的能力,明确就业方向。不仅即将毕业的艺术生需要时刻关注就业趋势,了解人才市场,及时、主动地收集就业信息,仔细阅读、分析招聘信息,根据招聘信息采取对应的措施,提高就业竞争力。大一、大二的学生还未直接面临应聘阶段,但也要有意识地了解就业形势,广泛收集就业信息,信息了解地越广泛,从中得到的有效的信息越多,对人才市场的了解更大,就业的成功率越高。
如今了解招聘信息的渠道众多,特别是毕业生更应时刻关注就业信息,每天更新的招聘信息众多,从招聘信息中仔细分析关键点,在自己身上挖掘是否有符合该岗位的特点,在投递的简历和面试的过程中,重点强调自己符合该招聘单位需要的关键点,提高就业竞争力。大一、大二的学生也应与找到工作的前辈多沟通、交流,掌握最直接的市场需要,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提高符合就业市场需要的能力。
七、就业专项能力的培养
就业能力包括专项能力和通用能力,通用能力包括人际关系能力、自我管理能力、领导力、团队建设能力。该能力可以通过平时参加的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锻炼,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且是必须亲身经历困难并解决问题后逐渐锻炼出来的能力,不能“临时抱佛脚”,从进入大学后就要有意识地锻炼。
专项能力主要包括收集信息、简历制作、面试能力等。收集就业信息,掌握人才需求市场动态,准确分析招聘信息重点,根据自身的情况突出自己符合招聘单位的特点从而获得进一步的面试机会,这是需要通过大量地了解就业信息后而分析得出的结论,通过上课时教师引导可以得到提升。简历制作的能力不仅是要突出自己的闪光点,更重要的是简历的内容是否丰富,是否全面地展现了该求职者的真实能力。简历的内容不仅包括个人信息、求职意向、教育经历等,最重要的是学习成绩、社会实践和个人获奖情况,这三方面的内容是需要从大一开始不断经历而丰富起来的。如果大一时没有就业意识,社会实践和个人获奖情况一片空白的简历,肯定会给招聘单位留下不好的印象,甚至不能进入下一阶段面试。
作为大学生每天都会和各种人沟通,和各种事情打交道,但是进入面试阶段,个人形象和礼仪情况也是值得关注的。面试仪表干净利落,面试仪态大方得体,举止气质优雅大气。特别是面试与考官交流时,自信而冷静,回答问题突出重点、逻辑清晰、表达清楚,都会为面试成绩加分。在就业阶段有针对性地参加就业讲座,了解就业相关政策,强化应聘时的技巧和语言的表达能力。
由于艺术类学生在进入高校前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成本,导致很多学生在对待自己的职业薪资有较高的期望,这样的观念容易造成学生形成错误的就业观。学生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正确的择业观,正确对待就业压力。
高职类院校艺术类学生的就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又系统的过程,需要学校、教师和相关部门,还有艺术生自身不断调整和完善。如何在当今就业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背景下,展开对艺术生就业能力的全面培养,帮助他们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是每所学校追求的目标。针对不同阶段的学习,展开相应的就业能力的培养,贯穿到学生的每一个阶段和每一次成长,帮助他们实现自己人生价值。
[1]刘鸿宇.试论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几个问题[J].教育探索,2005(07).
[2]陈均土.美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机制及其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1(19).
[3]刘晓波,张志强.大学生就业指导[M].华中科技出版社,2002.05.
[4]钟一彪.大学生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6(12).
邓珺文(1990.3- ),硕士研究生,助教,顺德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