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依旧》的艺术表现与传播效果研究
2017-07-13杨宁昕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276800
杨宁昕 (曲阜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 276800)
《海棠依旧》的艺术表现与传播效果研究
杨宁昕 (曲阜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 276800)
作为一部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海棠依旧》展现了周恩来总理鞠躬尽瘁的一生。但它突破了以往人物传记式的宏大叙事,而是不落窠臼地以西花厅作为叙事的出发点和连接点,在与家人、朋友、战友的脉脉深情中,从平凡处窥见周总理的崇高与伟大。这部电视剧不仅在艺术表现方面显其功力,在叙事风格、演员表演以及电视语言上都有同类题材电视剧值得借鉴的地方;而且在传播效果方面,从传统价值观、积极人生观和传播的大众化上也赢得观众的口碑。
电视剧;艺术表现;传播效果
众所周知,历史题材电视剧以辛亥革命为界,可以分为历史剧和革命历史剧。自改革开放以来,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长盛不衰,经过了将近四十年的发展,涌现出大批优秀的作品。41集的电视连续剧《海棠依旧》,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的献礼剧,由中央电视台、河北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八一电影制片厂、幸福蓝海影视文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金璇文化交流有限责任公司等联合出品,根据周秉德创作的《我的伯父周恩来》一书改编,导演陈力耗时6年打造而成。这部电视剧以1949年到1976年为历史背景,再现了周恩来总理的工作和家庭生活。2016年7月4日,该剧在央视一套晚间黄金档播出,受到各界的一致好评。这部电视剧不仅在艺术表现上可供人借鉴,而且在传播效果方面也凸显其独特的魅力。
一、艺术表现
(一)叙事风格:润物细无声
纵观我国近几年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不乏“手撕鬼子”、“裤裆藏雷”这些“三俗”作品,而且在叙事风格上都难逃用力过猛之嫌,对电视剧的总体定位只考虑市场等商业效益,严格忠于历史事实的并不多。但我们不要就此对国产剧失去信心,还应该看到这些作品只是电视剧长河中的“小虾米”,掀不起什么大风大浪,历史的滚滚巨轮会把流俗一时的作品淘汰下去,从而留存经典。《东方战场》、《彝海结盟》等就是近两年出现的优秀作品。宏大的叙事、倾情的表演、再现的真实让他们在同类电视剧中脱颖而出。与它们相同的是,《海棠依旧》也是近两年难得一见的好作品;与它们的不同,则是其“润物细无声”的叙事风格。
全剧由西花厅始,以西花厅终,用海棠花的开和落暗示了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作为总理鞠躬尽瘁的一生直到饱受癌症折磨去世,27年的生活都浓缩在总理居住地西花厅中。该剧以其细腻的笔触,真实再现了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派遣驻外大使、抗美援朝、万隆会议、邢台抗震救灾、中美建交等国内外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生动刻画了周恩来总理勤政为民和大公无私的高风亮节。在国家大事上,他一心为国,无论是抗美援朝中全权负责后勤保障工作,还是派遣驻外大使时亲自做他们工作,都不需旁人操心,一手操持。在家庭小事上,他克己奉公,从不因职务之便为家人谋取私利,反倒比普通人家更为严格要求。尤其是对大侄女秉德,周总理的关爱和严格总是裹挟而来,无数次的谈心中,他教会秉德要尊重父母,要好好学习,要响应政策,周家的子孙就应该时刻冲在前面,不做封建时代“一人当官,鸡犬升天”之辈。
着力细节描写,体味人物千回百转。如果说电视剧作的结构是筋骨、构成情节的一个个事件是血肉的话,那么,细节则是构成整部作品的最能显现生命活力的细微点睛之笔。在请宋庆龄参加北平的新政协会议时,为防止让先生为难,周恩来再三斟酌,连夜发了一封电报给邓颖超,并提醒她在宋先生同意后再给她。在与张治中的谈话中,周恩来难掩语气中的欣喜,一个劲地鼓励张治中抛去前嫌,为新中国工作。诸如此类的事情在剧中还有很多,这一件件小事,这一个个细节,都似汩汩细流般浸润心田,感受到周总理的细心和和蔼。
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圆形人物”概念。这一概念在该剧中表现的恰到好处:抗美援朝中战士的生活问题难以解决,周总理当机立断,各地加紧赶制炒面运往前线;在与妻子邓颖超的相处中,也一直是相敬如宾,琴瑟和鸣;对身边卫士和老家亲戚都是一视同仁,亲和对待。这就是周总理的人格魅力所在,他并没有被固化成一个高高在上的伟人形象,而是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刻画,贴近生活,按现在的流行语说就是“接地气”,在平凡中更能凸显周总理为国为民的一生。
(二)演员表演:胸中有丘壑
剧中的主演孙维民,曾四十多次在多部电视剧中诠释周恩来这一角色,深入人心。他曾说:“在一次次的角色扮演中,重要的是演什么像什么,而不是像什么演什么,作为演员,就必须具备这种独创性和技巧。”正是因为这种敬业精神,正是通读相关书籍作为参考,观众才能在《海棠依旧》中看到一个目光坚定、身形挺直的周总理;才能看到一个走路生风、坐姿如松的周总理;才能看到语速缓慢、娓娓道来的周总理。更难得可贵的是,周总理的习惯性动作:右手半握成拳状贴着腹部,被孙维民学到精髓,用到实处,仿佛周总理就在大家眼前。在一个场景中,周总理接到电话惊闻毛岸英在战场上牺牲,许久都没有缓过神来,还是邓颖超发现他的异样,询问下才得知此事。这时的周恩来目光有些呆滞,眼睛无神的看着某处,嘴里缓缓的说出这个让人心痛的消息,一滴泪也随之流出。无声的眼泪更让观众感同身受,配合音乐和全景镜头,这种悲痛更是笼罩在每个人心头。
在语言表达方面,没有一刀切地全用普通话,而是尝试不同的语种和方言,用以还原历史的真实,塑造人物的特征。剧中的演员,日本的角色说日语,欧美的角色说本国语言,邓小平和陈毅说四川方言。这极大地丰富了电视剧的艺术感染力,比起让中国演员故意说蹩脚的汉语,或是随口说一些日语,更显其主创团队的责任感和专业性。尤其是卢奇饰演的邓小平,全程四川方言,从那一句句朴实的语言中,观众可以感受到邓小平对周总理敬爱和发自肺腑的关心,这种深厚的革命友谊让观者大为感动。
(三)电视语言:清水出芙蓉
现在很多历史题材电视剧追求大制作、高投入,甚至采用CG和特效技术来营造战争场面的激烈和残酷。这里所说并不是反对这样的运用,只是有时候转换一下思维说不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该剧在有关战争场面的描述中,包括抗日战争、渡江战役、抗美援朝战争,都借用了历史影像资料或影视剧资料,在彩色电视剧中穿插黑白影像记录,让该剧有种纪录片的真实性和可信感。由此可见,最原生态的就是最接近真实的,也是观众最想要了解和欣赏的。
在剪辑上,该剧使用“跳切”的技巧。例如在周恩来召开新政协会议前的座谈会时,一会儿是在会议上紧张地进行讨论,一会儿镜头又跳转到西花厅,邓颖超在与孙维世谈心。一张一弛间压缩了时空上的距离感,让观众有喘息的机会,而且前后两个镜头的衔接并不会让人觉得生硬,反倒生出一层更深的意蕴:周恩来夫妇在工作和生活上分工明确,但两人都是那么和蔼、那么可敬可亲,谆谆教诲中让人肃然起敬。
在拍摄角度上,平拍是本剧中最常见的,这一改往日人物传记类剧集仰拍突显“高大上”的间离效果,在平视中贴近周总理的生活和工作。看他伏案十数个小时的辛劳,看他接见外国使者时的英姿勃发,看他对待家中亲戚的和蔼,一幕幕平拍镜头拉近了观众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产生一种感人至深、荣辱与共的“融合”效果。
二、传播效果
(一)以平实的触角传递优秀传统价值观念
剧中的角色,无论男女老少,还是平民或领导人,都没有一丝一毫的“摆架子”,他们的话语和动作传达出来的都是最朴实的东西。裁缝店的小工非要亲眼看到周总理套上套袖合适才肯离开;周总理非要等到飞机起飞的前一刻才肯离开任弼时的手术室前;毛主席惊闻爱子的牺牲默默抽了一烟灰缸的烟;八婶母怕给总理添麻烦总想着偷偷离开......他们身上体现着最宝贵的品质,诚信敬业、关爱友善、默默付出,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深有感触并向剧中人物看齐。反观现实社会,人与人的交往仿佛都隔着一堵墙,大家都把自己装在套子里,不能与人为善,更别说“碰瓷”事件还屡见不鲜。所以这些角色的设置无不是在渴望优秀传统价值观念的回归,让大家在这情感缺失的时代能感受一丝温情。
(二)以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激励新一代青年前行
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有太多诱惑,各种各样的娱乐方式像章鱼的触角吸附着我们的灵魂,红灯绿酒、纸醉金迷,都在模糊着我们的双眼,以至于忘了为什么而出发。但剧中的青年们,秉德、人骅、维世、秉建,他们一腔热血全部用来挥洒在共建新中国事业上,他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哪里有需要他们就去哪里,不畏艰难,时刻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无不让人动容。当代青年倒不是说非要像他们一样,但至少要在自己本职岗位上勤奋肯干,不怕吃苦,即便在逆境中也不要灰心丧气,积极的选择用乐观的心态去对抗贫瘠。
(三)在时代视阈下文学作品的传播大众化
在现代社会,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感受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众传播媒介。从传播的内容、角度到对周围环境知觉与印象都在影响着我们,换句话说,大众传播制约着我们观察社会和世界的视野。因此《海棠依旧》没有禁锢观众的思想,以西花厅这一地点开发出去,再现真实历史下的的周总理,让这一人物不再只活在大家的脑海里,而是真切的感受人物的一举一动,与他同呼吸、共命运,满足大众欣赏和反观自身的需要。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一部优秀的电视剧不能仅仅满足观众的娱乐消遣,更应该含有文化价值。我国正在积极建设文化强国战略,要在新时代下讲好中国故事是每一个文艺工作者都应该为之努力的。商业背景下,利益的驱使可能会催生一批哗众取宠的“烂片”,但主流趋势是不可改变的。我们不难发现,电视剧中一个个优秀的人物凭借其内在的气质,在大众传播中替观众传达心声,这种深层的文化传播更易激发观众原始的感动,从而在观照自身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海棠依旧.http://baike.sogou.com/v99815487.html.
[2]宋家玲,袁兴旺著.电视剧编剧艺术[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第150页.
[3]孙维民.http://baike.sogou.com/v7780987.html.
[4]廖声武.《东方战场》:以史实承递民族记忆[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7年第1期.
[5]谢慧聪.时代视阈下的文学作品改编价值——解析电视剧《红高粱》的传播效果[J],时代文学,2015.1下半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