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舞剧《昭君》赏析
2017-07-13广西艺术学院舞蹈学院530000
马 丹 (广西艺术学院舞蹈学院 530000)
民族舞剧《昭君》赏析
马 丹 (广西艺术学院舞蹈学院 530000)
大型民族舞剧《昭君》依据真实历史故事改编,由于平老师编剧,中国歌剧舞剧院著名导演孔德辛任总编导,从“昭君”女性的个人视角纵观全剧,兼具艺术特性和审美价值,着重刻画昭君出塞前后的心路历程,以及出塞后的个人影响,塑造了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让观众看到了不一样的昭君。全剧从一个女子的角度出发,通过场景的调度与演员细致的表演,弘扬了王昭君身上的民族大义以及其重要地位及深远的影响。
新意;现代审美;和平
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寄托情感与希望的最直接表现方式就是舞蹈,无论直观冲击还是叙事抒情,所具有的真实、纯朴、深厚等往往是其他艺术所不及的。运用舞蹈这一表达方式从新的视角、新的解读、新的含义全新解读了“昭君”这个承载了人们对古代女性最美好的幻想、大家向往和平的情感寄托,让人眼前一亮。
一、创作“新”视角
意境是舞蹈创作的灵魂,是一部能归纳为好的舞蹈作品里的综合反映。从哲学的观点来看,意境是客观与主观相熔铸的产物,是情与景的结晶。“昭君出塞”的故事家喻户晓,用舞剧的形式已然存在,如何打破旧的艺术表现营造新的意境,如何将“情”与“景”完美结合,“新”视角至关重要。
“边塞烽火矗立,昭君似乎聆听到了边塞的哀怨,怀抱琵琶,感悟着自己的使命……”
“昭君用尽一生坚守着这份使命,用一生驻守着边塞安宁……”
舞剧《昭君》这样描述其序幕与尾声,把整部剧的走向都融和其中:在真实的历史背景烘托下,从昭君这样一位和亲女性的视角审视家国情仇,以“新”视角演绎“旧”人物。不仅有人物“新”视角的演绎,还有女性导演的“新”视角编创,该剧导演孔德辛曾说“以我一个女性导演的视角去看昭君的时候,我觉得更多的是我把自己放到了她的内心。所以我觉得她更多的是向往自由,她不愿意在汉宫里被束缚,她宁可生活、将来是未知的,也要出去走一走、试一试,我觉得她的思想、概念、理念有可能更像我们现代女性”。多重“新”视角创作经典,别有一番新意。
舞剧开篇展现了王昭君 “落雁” 的美貌,紧接着就着墨于昭君远嫁匈奴后的生活,着重刻画昭君出塞后的无奈与苦楚,以及家园与个人抉择的种种心路历程,让观众看到了昭君的另一面,看到了一个女人的内心。舞剧叙述了在塞外昭君为什么那么受人民的爱戴,展现了一个柔弱的女性在面对“和亲”时的大义与勇气,旨在将昭君的个人魅力以小见大,展现中华民族的大爱情怀。
二、现代“新”审美
舞剧《昭君》中的舞蹈在吸收现代舞和芭蕾舞的特点的基础上,加上中国古典舞的神韵,大量提炼前人优秀智慧,再以现代人的审美进行再创作,用舞蹈这一艺术形式演绎经典人物,视觉效果极具感染力。舞剧中,演员用轻盈的步伐、流畅自如的舞姿叙说故事发展,细致的表演角色的生活经历,展现剧中人物的情感,经过演员们细腻的表演与丰富的情感处理,使得每一个人物形象更加动人,以一种大众喜爱的方式生动的再现了历史。
该剧让我们看到了“昭君”少女的“诗意”情怀和初见夫君时的“羞涩与无措”,让出塞变得不再只是家国意义,更多的是对于自由的追求、对于浪漫爱情的期许、对于人生价值的重新体现方式,在个人命运与家国利益的选择背后是义无反顾的勇气,无论背井离乡还是静境宁边,都在边塞近六十年未起的烽烟中被‘大爱’所命名。这些故事情节的构成,使得昭君出塞的美学意义更加丰富。
从文化的角度探讨,整部剧的舞美设计和演员的服装、造型、妆容搭配,既符合历史人物的特点,又符合大众的审美;从艺术角度剖析,舞剧《昭君》在真实的历史故事基础上,舞蹈动作编排、音乐创作的完美结合使得舞剧易懂,提高了其观赏性,达到了娱乐价值和舞蹈艺术创新推动的双重效果;从舞剧的人物刻画分析,着重演员的内心细腻的情感表达,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昭君形象,真正把昭君演“活”了。
三、诠释“新”和平
昭君出塞后,将中原的文明带到了草原,一步步地化汉匈干戈为玉帛,促成了汉匈之间长期和平相处,促进了民族文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实现了民族共荣。从社会发展和人生哲学的角度,昭君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心里内涵,故事具有典型性、概括性和延伸性,不仅在历史上有巨大的影响力,在和平发展的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
千百年来,围绕昭君出塞形成了一种包含团结、坚忍不拔、默默奉献的精神品质的独特文化现象,与当今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遥相呼应,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
虽然在今天我们这个年代,不再需要和亲这种手段去解决纷争,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平已经成为当今发展的主题之一,“和”也是我们国家倡导的核心理念、发展规划,人们渴望世界和平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所有该剧的出现不仅是对昭君文化和草原文化的传播,更是对民族和谐发展理念的弘扬,对“新”环境下“新”和平的诠释。
四、结语
尽管王昭君在史书记载中寥寥笔墨,富于想象的艺术家们却用无尽的诗歌与乐舞弥补了这一缺憾。在旧历史纬度和新文化视觉下,舞剧《昭君》用成熟的创编手法、独特的视角切入、细腻的人物刻画、丰富的舞蹈语汇,将家国情怀与个人感情、故乡和他乡、个人与国家的艰难抉择以女性角度呈现出来,使得这段历史不再沉重、更有诗意、更具人文关怀,让大众得到艺术的熏陶、审美的提高和愉悦的观后享受,达到了舞蹈艺术的本真。
指导老师:覃海
[1]《汉书•匈奴传》.中华书局,1964年版.
[2]刘建薇《浅谈舞蹈的抒情性》.《黄河之声》,2012年16期.
[3]隆荫培,徐尔充著.《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
[4]韩青龙.《奏响民族团结进步的凯歌》[J].党的生活(青海),2004.
马丹,广西艺术学院舞蹈学院2016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民间舞表演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