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觉存在的真实
——写生浅议

2017-07-13廖展盛广州美术学院510260

大众文艺 2017年14期
关键词:广州美术学院物象出版社

廖展盛 (广州美术学院 510260)

视觉存在的真实
——写生浅议

廖展盛 (广州美术学院 510260)

写生的真实感受相较于系列的创作活动,简言之都是一段经过筛选的自我独白。写生,其实是一种主动的发现和抽取美的形式,瞬间融入你的主观感受,对客观对象进行滤化,从个人的“视觉趣味”出发,寻找能给予自己视觉享受的条件要素,用属于自己的形式语言去呈现对象的真实状态。

写生;观看;视觉形式

绘画作为个人精神表达的一种媒介,在过去或现在都有着不同的情感和现实诉求,社会环境和人文感受的差异,决定了作为社会个体的艺术家所呈现的不同真实状态,我觉得在此基础上创作的绘画作品都是一种个人精神高度的写实。

“艺术确实是符号体系,但是艺术的符号体系大小必须以内在的而不是超验的意义来理解,我们应该从感性经验本身的某些基本的结构要素中去寻找,在线条、布局,在建筑的、音乐的形式中去寻找”。1写生,在诠释绘画语言和题材多样性的基础上,改变了相当部分人的感官意识,写胸中之境,写生不仅仅只是简单的描摹再现,艺术家更多的是在书写内心胸中的意象——一段经过筛选的独白。这体现的是艺术家对作品意识形态的一种领悟和对“绘画”的一种看法,而这绝非是简单再现所能尽之。

写生的真实感受相较于依靠图片进行再创作的绘画,就其本质而言都是对自我审美的一种检验,无论作品的形式语言和绘画技巧如何绝妙,都只是想呈现内心的真实意愿,这其中的感受并不一定是唯一的,艺术家的目的就是要用敏锐的视觉形式以新颖而出乎意料的结构来拓展我们认知的范畴,而不是将世界本初的形状表现出本已熟悉的样子。写生应该从另一种视觉的方式去重新发现现实,把对生活的反思、对现实的转变付诸于画面,给观者提供不一样的视觉想象的空间,这便使得我们的“写生”脱俗于对自然的完全模仿和简单再现。绘画其实是不易的,有些转瞬即逝的画面感也许只有在写生中才能很好的意会,你会在这瞬间融入你的主观感受,对客观物象进行滤化。很多看似随意的点、划实质也是反复推敲和有意安排的,需要点线面以及色块的冷暖来协调画面节奏。英国艺术史家郝伯特里德在他所著的一书《现代绘画简史》中说:“整个艺术史是一部关于视觉方式的历史,关于人类观看世界所采用的不同方法的历史……我们观看我们所要看的东西,我们所要看的东西并不决定于固定不移的光的定律,甚至不决定于适应生存的本能(也许在野兽中可能)。”2

我心中的写生,其实是一种主动的发现和抽取美的形式,从繁杂的物象中组织和重建画面的内在结构,以神于形表达自己观看方式的一种绘画。在写生创作中用心体会物象自然,注重画面的作品品质,在表现对象的手法上,刀、笔、布之间的碰撞和结合的形式使作品的色彩气息和内在的品质表现丰富。倪瓒、八大等人的绘画正是在物象抽象元素的提取和符号化中得以突显,西方的油画大家塞尚和梵高亦同理。正如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每个人的艺术都是一辈子的事,不断的有新的想法,才会有更好的东西出来。一如我们所熟知的婺源李坑村和安徽的西递村其实建筑上都属于徽派风格,在面对熟悉的自然环境的时候有些人可能会感到审美的疲惫,一方面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作为艺术家而言也是不正确的——这与你看待事物的方式有关(莫奈晚年不知道画了多少幅熟悉的睡莲)。一个艺术家观看的方式与思考的层面决定了画面的表现形式,而与物象的重复无太大或直接的关系。梅洛庞迪说过:由于有了塞尚的调色板,我们才看见了圣维克多山,这两个关系的调整,是一条二十世纪现代艺术之后的绘画新路。

写生于我而言,调性可以很主观,但我不太认为抛开该有的造型只为色彩而存在的一些画面,无论作品的形式语言和绘画技巧如何绝妙,呈现内心的真实感受是目的,这其中的感受并不一定是唯一的。个人对美的直观感受——“写生”之与我一直都是真实的再创作。正如中国画在世界自立体系,它不看世俗的眼色,在自己的墨色和意境中驰骋,野的性情里面其实潜藏着实力。

艺术家本来就是没有很多路可以走的,绘画本身是集思想和眼光在手的整体呈现,每个画家都是自我精神与性格独立走向完善的创造者。梅洛庞迪还有一句名言:当你把身体借给世界,世界才得以显现。每个人看待世界的方式不一样,审美的要求和对观看的切入点也不一样, 这和他受教育的知识层面和所处的社会坏境有关,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取舍使得各自有自己不一样的情感表述。不刻意向谁学,不定不切实际的标准,更不能像竞技场上那样和某人比赛,毕竟艺术不是竞技!要把画画好,真诚和勤奋很重要。我们生活在大数据和信息共享的时代下,社会变化如此之快,艺术反而应该相对冷静些,个体的独特精神的创造将受到社会的强烈关注,而绘画折射的强烈的个性智慧和精神状态所反映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自我的美学和人文素养的锤炼以及对时代讯息万变下的一种警惕与判断决定了他所代表的立场和价值取向。

绘画作为个人精神表达的一种方式,在过去或现在都有着不同的情感和现实诉求,社会环境和人文感受的差异,决定了作为社会个体的艺术家所呈现的不同真实状态。梵高的炽热,郁特里罗的忧伤,柯罗的优雅,贝克曼的激愤,他们以及我们身边从事绘画艺术的人,每一幅作品都是为自我强烈的情感体验而生,无需自我言说,画中一览无余。在技法语言日臻成熟的当下,写生的“味道”显得尤为重要, 在我个人看来,作画必须要从个人的“视觉趣味”出发,寻找能给予自己新鲜感和视觉享受对象,抓住物象本质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的表现并不是外形的相似,也不一定是超写实的描摹,而是依照自己真切的对物象的感受用属于自己的视觉形式语言去呈现对象的真实的状态。

注释:

1.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218页.

2.赫伯特.里德著,刘萍君译.《现代绘画简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版第5页.

[1]美-杜威著;程颖译.艺术即体验[M].金城出版社,2011.

[2]英-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 艺术与错觉[M].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3]法-福西勇著;陈平译. 形式的生命[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姜耕玉著.艺术辩证法—中国艺术智慧形式[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张坚著.视觉形式的生命[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

[6]孙建平,康泓著.大师的手稿—探索当代素描肖像[M]. 河北美术出版社,2011.

[7]石炯著.构图.一个西方观念史的个案研究[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

[8]法-让.克莱尔著;河清译. 论美术的现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廖展盛,男,助教,1984年8月生,广东韶关人,广州美术学院文学硕士,广州美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美术学研究。

猜你喜欢

广州美术学院物象出版社
内卷
广州美术学院作品精选
物象再造系列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我等待……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武术文化中“物象与兴象”的博弈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吕学晶作品
吕学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