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景观在湿地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2017-07-13高清菁广西师范大学541000
高清菁 (广西师范大学 541000)
线性景观在湿地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高清菁 (广西师范大学 541000)
我国长时间处于发展中状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带来的是生态环境的重度污染,随着我国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以来,中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达成了对湿地景观生态系统抢救性修复的共识:湿地是具有重大经济、文化、科学和娱乐价值的一种自然资源。本文通过研究特殊组织形式的线性景观在湿地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希望将这种功能性强的形式组织方式来解决湿地生态破碎化的问题。对此希望该研究能够对解决生态问题起到进一步的帮助。
湿地生态系统;景观设计;线性景观;形式
一、湿地景观研究发展
依据公约规定——湿地系指天然或人造、永久或暂时之死水或流水、淡水、微咸或咸水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水区(《拉姆萨公约》)。是介于陆地生态系统与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生态系统,湿地系统是能够调蓄洪水、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和区域生态安全的一个自然综合体。然而因为湿地资源本身存在方式的局限性,造成了其自然资源的不稳定,随时面临着周围环境变化而引起的一系列反应,一旦丧失则不可挽回。自我国九十年代加入《国际湿地公约》以来,国内湿地景观研究未来发展方向也朝着以下几点进行:1.湿地景观分类发展研究;2.湿地景观破碎化研究;3.发展基于过程和功能的景观格局研究方法;4.多尺度湿地生物多样性研究;5.湿地景观管理研究1。以湿地为主体研究对象,在一定的空间格局范围内,根据各个斑块的不同基质及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多方面功能需求,通过廊道将各斑块连接起来。
二、线性景观的提出及功能
“线性景观”(LINEAR LANDSCAPE)是一种强化形式的说法,泛指在规划的场所内呈“线”型的由各种景观要素组成的开放性景观,但是我们不能仅仅是在平面化的线形意义上去解释它,“线”只不过是一个基本的形式组成要素,而“线性景观”则是条状道路与景观节点的结合体,形式与功能的结合,是开放式的功能与审美需求结合的自然或人工景观。正如每一个点相连接,根据点分布的疏密和点本身的大小所形成的线条呈现迥异的表现形式。线性景观,也是由一个一个大小不一、资源现状各异的斑块,根据基址需求而逻辑性地相连接,形成符合功能需求的景观。最早,线性景观被运用在城市景观设计上,将眼光投向到城市整体肌理的恢复上,而承上启下的“线性”恰巧可以填补这个空缺,将零散分散的城市破碎板块粘合起来,如美国休斯顿城市廊道规划项目和日本筑波科学城和KOHOKU新城的延伸绿道网络设计。线状景观设计是按照设计中自然需求、社会需求的要求之上合理地按设计逻辑组织形成的。同时,交叉融合而又相对独立的景观设计学科,在对“线性”的处理上面,又与艺术美学拥有相同立场的学科特质,于是,“线性景观”就成为了一个极佳的切入角度。
三、线性景观在湿地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实例及其发展前景
我国城市水域体系破碎化逐年加重,以武汉市后官湖绿道为例,为了恢复水域体系、修复生态水网,通过建立绿道这种线性湿地景观来防止水域面积的缩小,并尽可能地保留原有的生态环境。基于对基址原生生态系统的研究及功能需求,结合人类对湿地景观的多方面需求进行综合设计。这种呈“线”型的景观设计最早被运用在城市生态环境整体化发展2、修复上,近年来逐步被运用在了水域体系的生态修复上。这类线性湿地景观大部分成功形成的主要依据是由基址原有的水岸线而来。岸线是水陆系统的天然廊道,这是它起过渡作用的主要原因,这种天然的景观廊道也赋予了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交叉的特性,线性景观设计成为了它合适的组织形式。线性景观设计基于湿地生态研究的实际数据及人类休闲行为方式的需求,结合设计美学及设计人机工程学等多方面知识,逻辑性地形成完整的设计体系。随着今年全球土地资源的匮乏和城市化进程的持续,线性景观这种高效率功能复合型景观设计的出现会被应用在更多的地形资源上。
四、总结
在对景观系统进行评价时,其功能与美学评价体系中87%的感知信息量由视觉信息占据3,因而人对城市景观直接的视觉感受成为评价的重要基础。以点线面这类表象的表现形式将景观各个节点、公共空间有效串连起来,提高湿地景观的使用效率并实现功能上的复合性,实现人与自然生态的紧密联系,使城市拥有高度的生命承载力。线性景观以一种强调本身形态的方式存在,这种组织形式本身也是由设计运用对象本身的特殊地理位置、特定发展时间段的社会需求及当阶段社会生产力所决定的,因此在不同的地理前提下也会有不同的构成形态,它的形成体现着现阶段社会中人类的主要核心价值需求。线性景观自身形态组织方式决定了其生态连接性与设计形式感的功能,而基址的原有条件又决定着它的组织形式。形式与功能永远是源自同一个地方,两者是相互需求的关系,用形式来表达设计功能上的需求。在提高生态修复的前提下,本研究的意义在于尝试性地将线性景观这样视觉上具有冲击力的空间形态运用到湿地景观上,发现无论是在城市肌理破碎化还是湿地斑块破碎化的问题上,这项研究都将带来在自然需求与社会需求的问题中得出有效解决方法。
注释:
1.刘红玉,李玉凤,曹晓,郝敬峰,胡俊纳,郑囡. 我国湿地景观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J].地理学报,2009,11(64).
2.王琼,乔征,郑凯.以哥伦布市为例看美国城市游憩绿道景观规划[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3,08(4):231-234.
3.吴卫光,吴锦江. 绿道景观功能与美学评价体系框架综述[J].美术学报,2014(01):086-089.
[1]杨久春,张树文. 景观生态分类概念释义及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 2009,28(11): 2387-2392.
[2]曹宇,莫利江,李艳等. 湿地景观生态分类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9,20(12):3084-3092.
[3]刘红玉.中国湿地资源特征、现状与生态安全[J].资源科学,2005,27(3):54-59.
[4]孙广友.中国湿地科学的进展与展望[J].地球科学进展,2000,15(6):666-672.
[5]唐小平,黄桂林.中国湿地分类系统的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2003,16(5):531-539.
[6]张毅,曾群,陈玉华等. 20世纪50-70年代的围湖垦殖与江汉平原湖泊湿地演化[J]. 湿地科学与管理,2009,5(2):52-55.
高清菁(1993- ),女,汉,籍贯:湖北武汉,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景观设计、环境设计,单位:广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