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人物画中造型与笔墨关系的思辨与运用
2017-07-13宿迁市画院223800
张 腾 (宿迁市画院 223800)
写意人物画中造型与笔墨关系的思辨与运用
张 腾 (宿迁市画院 223800)
本文主要阐述画者在创作《革命老区之沂蒙老人》系列组画期间,对其中造型与笔墨关系的思辨过程和在主题创作中的运用。首先,从传统经典中认识到写意人物画的造型与笔墨关系的发展,历经了从简单的线造型到笔墨塑造形体的过程。其次,在自己的实践中,把对写意人物画中笔墨和造型的理解归纳到写生上,然后,通过自己的主题创作得到展示。
造型;笔墨;写生
项目:国家艺术基金
【本文节选 (《写意人物画中造型与笔墨关系的思辨与运用》第二章写生感悟)】
一、观察物象
通过对传统经典的学习,体会到写意人物画造型与笔墨的关系是通过毛笔的写性一步步呈现在宣纸上。接下来如何将传统的造型与笔墨落实到自己的艺术实践中去呢?首先应通过写生去寻找突破点,在探索符合时代的造型与笔墨的同时,也要正确的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在写生初期,自己对于用笔墨塑造形体一知半解,只是用毛笔在宣纸上挥洒,过于强调笔墨,反而在造型上经不住推敲,造型和笔墨相互脱节,二者失去关联。经过一段时间的写生实践与理论指导,自己对于造型与笔墨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写意人物画中的笔墨与造型的法度是严谨的,要抓住二者之间的规律,应形而运笔。
在人物画写生时,首先要熟知人体的结构,把握好结构点,做到有目的性地去观察模特。其次,找出每个模特与众不同的地方,通过这些特点塑造形体,让眼中能看到造型,再将眼中的形象通过手控制毛笔转化到宣纸上,以笔墨去造型。在写生的时候,可以尝试把模特画得比本身大一些,这样就能强迫自己多去思考,想着如何在造型上做加法,用丰富的造型与笔墨去支撑起整幅画面。眼中对模特的形象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手上才能顺着眼中鲜活的感觉去寻找笔墨、塑造形象。
二、取舍有度
懂得观察物象以后,就要想着怎样去表现物象,表现物象的关键在于表现,表现的要点源于取舍造型。提炼出符合画面需要的造型,并在取舍造型中总结笔墨规律,让笔墨表现更具主动性,使造型与笔墨在取舍中得到更好的结合。
读研期间写生模特,自己在造型与笔墨的关系处理方面稍有了一些经验,而对于造型的取舍还不够,经常会让模特的一些体态特征干扰自己的笔墨表现,使画面中的形与笔都处于被动角色。只顾想着把模特表现得更生动,而在造型上做加法,但并没有考虑到造型与笔墨中的对比关系,导致画面平淡无味,没有突出表现点。
在单位从事专业创作期间,自己通过几次外出写生,对于造型的取舍有了更透彻的理解。取舍是观察物象后必须要面临的问题,大胆地对模特的形象进行主观处理,通过笔墨去呈现。对模特形象上的深入刻画是通过取舍和对比出来的,造型上有了取舍,笔墨才能占据主动,条理才能变得清晰。造型与笔墨在取舍中相互主导,本人在自己的硕士论文《应物象形——写意人物画中造型与笔墨关系的认识与体验》中也提到:“有形处以型造笔,无形处以笔造型”1。前者,有结构可抓的地方,须尽量发挥造型的优势,通过造型带动笔墨去表现物象;后者,在结构不是很明确的情况下,应顺着之前造型的优势,将笔墨势头延续下去,以笔墨为主导,笔中带形,把结构延续起来。这样才能让造型与笔墨优势互补,左右逢源,造型与笔墨的关系在取舍中得到进一步提升,以此来滋养自己的写生。
三、经营画面
写生的目的在于创作,创作的根基源于写生。因此,写生并不是单纯的描摹物象,而应该和创作联系起来,让写生成为创作的一部分,把写生当成创作来对待,并将创作中相对主动的造型与笔墨拿来构建画面。
写生本来是观察大自然中的物象,然后细致化地去表现物象的一种方式。而问题在于写生时,自己之前创作中的笔墨会与自然物象的造型有所冲突,这就需要将自己的笔墨与外界的造型相互磨合,在这场拉力赛中要把笔墨清洗干净,直接了当地去表现造型。让造型拿为己用,用笔墨塑造出更有自己性情的造型。要想画好写生,就需要认真地去思辨造型与笔墨,模特本身只是造型与笔墨的暗示。
经过前期的观察、取舍之后,接下来就是画出完整的作品。写生过程中,心中要对画面有一个主要的基调,知道自己写生时需要解决造型和笔墨中的什么问题,做到心、眼、手统一起来,让意识指导眼睛去观察,再通过毛笔去表现。写生时首先要对画面进行布局,把人物体态合理地安排到画面中,用观察到的模特信息去丰富画面。其次,在人物面部造型上要多做加法,尽量不放过任何可以表现结构的造型,多取几分造型。画到着装时,在取几分后可稍舍掉几分,让造型与笔墨上的松紧形成有效的对比关系。越画到后面就越要考虑到画面的总体关系,或只用毛笔勾勒外形,或再做加法用笔墨去塑造质感,这些取舍都是为了让画面保持平衡感。尤其是将模特画完后,为了提高画面的完整度,加背景时取舍更为关键。切不可看到什么就加什么,要考虑到人物是主体,丰富画面是为了更好的突出人物,并不是去影响人物的表现,抢风头,这需要自己主观的判断。写生过后,还应该认真品读自己的作品,总结造型与笔墨取舍的得失。
在创作《革命老区之沂蒙老人》系列组画前,自己先通过写生来感受革命老区的情与境,以此情境寻找适合主题创作的造型与笔墨。在开始阶段,面对蒙山老人的写生,需要对老人的造型有主观的倾向性,老人的面部皱纹比较多,有很多现成的笔墨去照搬,但若一味地去描摹,抓不到重点,则画出的作品就缺少自己去理解的笔墨。从意识上就要做到主动,通过意识主观地梳理人物造型,并把总结后的造型转化成符合自己用笔用墨的方式去表现。在写生的同时,自己还做了两个专题:一是手稿专题;二是肖像专题。其目的是为了配合写生,把蒙山老人的形象真切的感受到心里去,画出既符合蒙山老人特点又有自己理解的笔墨。写生蒙山老人,先要把握好整体的动态,老者经过岁月的磨砺,体态大多都偏古拙,表现的时候,要把这种拙的味道在造型与笔墨上体现出来。造型和笔墨上的古拙是统一的,心里想着,手里才能跟上。在造型上,要重点刻画老人的面部、手与脚,可将其形态画得略大一些,刻意夸张其结构特点,以求其古拙的造型。在用笔时,放慢行笔速度,仔细体会老者的形象,让用笔本身拙起来,整体的造型才能与笔墨吻合。明确了大的方向后,对老者进行深入刻画的时候须多考虑在用笔、用墨以及造型上的相互关系,造型与笔墨都应该是为画面服务的,二者须兼顾。经过对蒙山老人的写生,自己对造型与笔墨的关系又有了更多的认识。从起初的计较造型、吝惜笔墨,到后面作画时的忘掉造型与笔墨,这是把造型与笔墨二者融为一体后的结果,心里想的只是将模特通过自己的再创造,用毛笔把它写到宣纸之上罢了。
“写生是对写意人物画中造型与笔墨关系认识上的具体落实,造型与笔墨也在具体的落实中得到提炼。”2
注释:
1.周京新著.《感觉无限》.
2.张腾著.《应物象形——写意人物画中造型与笔墨关系的认识与体验》.